嘉靖宮變

嘉靖宮變

明代著名宮廷政變。

宮女起義

明朝嘉靖年間的“壬寅宮變”,又歸於“紅丸案”,是歷史上一起罕見的宮女起義。當時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為求長生不老藥,命方士煉丹。當時皇帝迷信,認為未有經歷人事的宮女的月經可保長生大老,因此大量徵召十三、四歲宮女,並命方士利用她們的處女月信來制丹藥。另外,為保持宮女的潔淨,宮女們不得進食,而只能吃桑、飲露水。所以,被徵召的宮女都不甚苦痛。結果,以楊金英為首的宮女們決定起義趁嘉靖帝熟睡之時,用麻繩希望勒斃他。誰知在慌亂之下,宮女們將麻繩打成死結,結果只令嘉靖帝嚇昏,而未有斃命。此時方皇后趕到,將宮女們制服、並下令斬首。而且,連當時服侍嘉靖帝之端妃,也一併斬首。由於此事發生在在嘉靖壬寅年(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以後世史學家稱之為“壬寅宮變”。

宮變由來

明史·后妃傳·世宗方皇后》記:“宮婢楊金英等謀弒帝,賴後救得免。……是夕,帝宿端妃宮。金英等伺帝熟寢,以組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絕。同事張金蓮知事不就,走告後,後馳至,解組,帝蘇。”《明實錄》所記與此大致相同,只增多楊金英以下九個宮女姓名:薊州(有誤,別書作“蘇川”)藥、楊玉香
明代乾清宮
邢翠蓮、姚淑翠、楊翠英、關梅秀、劉妙蓮、陳菊花、王秀蘭。以上為官書記載。私人著作有張合的《宙載》。張合在當時做刑部主事,親見此案。這裡將刑部審訊口供的回奏原文抄錄如下,以資明經過真相:
司禮監張佐題為謀害事: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奉懿旨(方皇后的命令):“好生打著問!”得楊金英,系常在、答應(低級宮婢)供說:“本月十九日,有王、曹侍長(指王嬪、曹妃即端妃)在東稍間點燈時分,商說:‘咱們下了手罷,強如死在手裡!’(“手”字前可能漏一個“他”字,指朱厚熜,錄供時或有意避諱)楊翠英、蘇川藥、楊玉香、邢翠蓮在旁聽說,是楊玉香就往東稍間去,將細料儀仗花繩解下,總搓一條。至二十二日卯時分,將繩遞與蘇川藥,蘇川藥又遞與楊金花拴套兒,一齊下手。姚叔皋(《明實錄》作淑翠)掐著脖子。楊翠英說:‘掐著脖子,不要放鬆!’邢翠蓮將黃綾抹布遞與姚叔皋,蒙在面上。邢翠蓮按著胸前,王槐香按著身上,蘇川藥拿著左手,關梅秀拿著右手,劉妙蓮、陳菊花按著兩腿,姚叔皋、關梅秀扯繩套兒。張金蓮見事不好,去請娘娘(方後)來。姚叔皋打了娘娘一拳。王秀蘭打聽(當作發)陳菊花吹燈。總牌陳芙蓉說:‘張金英叫芙蓉來點著燈。徐秋花、鄧金香、張春景、黃玉蓮把燈打滅了。’芙蓉就跑出叫管事牌子來,將各犯拿了。”
這個奏文比官書詳細得多,事件的動手情狀和曲折過程,歷歷如繪。然而也盡有蓄意捏造,誣陷不實之處,主要是方後妒忌曹妃得寵,乘機把她打成主謀者之一。結果曹妃同王嬪並宮女等一起被凌遲處死。奏文所云“奉聖旨”,實出方後之意,因為此時朱厚熜身受重創,“病悸,不能言”。在別一《世宗方皇后傳》(《古今圖書集成·宮闈典》)中記載:“(端)妃實不知也,以寵故及於難。帝遂銜後。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宮中火,中官(太監)請救後,帝不應,後遂崩。”這雖然屬於宮闈間后妃妒忌私鬥,但為弄明內幕情實,卻有必要把它揭露出來。
朱厚熜被勒受驚,氣息將絕,諸御醫畏懼獲罪,不敢用藥。惟獨太醫院使許紳冒著萬死,“調峻藥下之,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過了七、八小時),去紫血數升,遂能言。”事後,許紳被“賜齎甚厚”,但不久他便得了重病,心知難愈,對家人道:“熜(上“日”,下“襄”)者宮變,吾自分,不效,必殺身,因此驚悸,非藥石所能療也。”(《明史·吳傑傳附許紳》)。這位太醫院的長官是嚇死的,當時嚴重緊張之狀可見。方後就是乘此混亂形勢假傳聖旨的。由於曹妃冤死,朱厚熜常感到宮中在鬧鬼,曾問閣臣徐階:“壬寅(嘉靖二十一年)大變,內有枉者為厲。”階回答說:“彼生而貴近,段受枉,能無為厲!”(明·黃景日方:《國史唯疑》卷七)這個厲鬼即指端妃曹氏。

案情分析

令人不禁要追問的,究竟為了什麼事情,逼得十幾個日處深宮、體弱少力的青年女子,敢於冒著死罪,齊心下手要把皇上勒斃呢?口供中曾有“強如死在手裡”的話,這就使我們推想到,必然是有某種要將她們置於死境的措施,被她們發覺了,反正怎樣也是死,莫若先下手。根據這種情況來揣度,很可能和朱厚熜炮煉丹藥有關係。朱厚熜這個人,在歷代封建皇帝中間是最突出的自私自利的一個。其父興獻王朱祐杬封於安陸(湖北鍾祥縣),故他是由藩王身份入繼皇位的,和武宗朱厚照(正德)是叔伯兄弟。按理說,朱厚熜繼武宗做皇帝,就應當過繼給孝宗朱祐樘(弘治)。然而,朱厚熜不但堅決不肯這樣做,並且還要將死去的父親追升為皇帝,遷葬天壽山(今明十三陵)。廷臣為了維持皇統體系,同朱厚熜進行了一場激烈的鬥爭。最後臣扭不過君,還是君勝利了。明史上稱之為“大禮議”之爭。
朱厚熜抬高他死父的私願已遂,接著就建設自己的壽陵,即永陵。他為這座陵是費盡心思的,在四年(嘉靖十五年到十八年)施工期間,親臨天壽山共十一次之多,周詳審視,細緻指點,務期做到精益求精,準備死後享用。等到陵成之後,他便退居西苑,又去炮煉長生不死的丹藥。既然造陵,又想長生,豈非自相矛盾?實則全然一致,朱厚熜不管活著、死了,一句話,是只顧自己永遠享樂的。
嘉靖十九年,即永陵建成的第二年,朱厚熜寵用方士段朝用炮製長生不老丹藥,太僕寺卿楊最因“諫丹藥,予杖死。”(《明史·世宗本紀》)因此,推察情由,宮變之事,必肇端於為煉丹藥而摧殘少女的健康,甚至生命。楊金英等目睹先已犧牲者的慘狀,恨之徹骨,明知事情成與不成,自己定遭凌遲處死,她們卻全無畏懼,下定決心,要和這個萬惡的劊子手朱厚熜展開同歸於盡的拚死搏鬥。
再看,朱厚熜經受這次沉重打擊後並無絲毫懺悔之意,相反,更變本加厲,“移居西內,日求長生,郊廟不親,朝講盡廢,君臣不相接”,只顧乾他的妄想成仙的勾當。明人沈德符的《野獲編》有一段記載:“嘉靖中葉,上餌丹藥有驗。至壬子(嘉靖三十一年)冬,命京師內外選女八歲至十四歲者三百人入宮。乙卯(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選十歲以下者一百六十人。蓋從陶仲文(方士)言,供煉藥用也。”
前後比觀,可以清楚,他們是在乾犧牲人命的罪惡勾當。其所以沒再發生暗殺事件,一是加強了防範;二是這些新選入宮的女子年齡稚小,不能起來反抗,只得聽憑擺布。這應當就是嘉靖宮變的內幕實情。

追蹤:煉丹、爭權“壬寅宮變”主謀難定

追蹤 煉丹、爭權“壬寅宮變”主謀難定
宮女弒君的“壬寅宮變”為何會發生在嘉靖年間,歷來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版本一:煉丹

嘉靖皇帝為煉製長生不老丹藥,酷虐宮女所致
依據:司禮監審問宮女的口供中有此話:“咱們快下手吧,否則就死在手裡了。”
分析:沒有資料記載事發前宮女們做錯了什麼事情,既無大錯而又面臨危險,據此推測,這件事很可能是朱厚熜煉製長生不老丹藥所致。
為投皇帝所好,大江南北進獻的秘方和丹藥五花八門。“紅鉛”作為最流行的煉製丹藥之法,是將處女月經和藥粉經過拌和、焙煉而成,形如辰砂。“壬寅宮變”兩年前,朱厚熜信用方士煉製丹藥,為了採得足夠的煉丹原料,強迫宮女們服食催經下血的藥物,輕則損傷宮女身心,重則造成失血過多甚至血崩,許多人因此喪命。為了防止煉藥的秘密被泄漏,還會殺掉取過血的宮女。
結論:宮女自知此災難早晚落到自己頭上,於是決定拚死一搏。

版本二:寧嬪王氏首謀發動宮變

依據:聖旨、口供、一般宮闈鬥爭的邏輯。
分析:朱厚熜自嘉靖元年大婚後,身體虛弱,經常氣喘、咳嗽,直至嘉靖九年還沒有孩子。嘉靖十年,朱厚熜在宮中欽安殿建壇求嗣,以求得到一個兒子。起初,以禮部尚書為監禮使,文武大臣輪流值班進香,一直沒有效果。到嘉靖十五年,請道士邵元節等主持祈壇。當年,後宮妃嬪就生了男孩,以後又生了好幾個孩子。
寧嬪王氏也在這一年為朱厚熜生了一個兒子,按慣例,她應該由嬪晉為妃,可朱厚熜並沒晉封她。寧嬪王氏心存不滿,便在朱厚熜夜宿寵妃曹氏宮中時,指使楊金英等宮女將皇帝勒死以作為報復,同時也可把責任推到曹氏身上。
結論:一個生有皇子的妃嬪為爭寵冒如此大的風險,沒必要。十幾位宮女為給主人爭寵而不顧生死謀害皇帝,而且態度一致,也不大可能。

版本三:宮女怨恨而起殺機

嘉靖皇帝喜怒無常,任意殘害宮女而導致宮變
依據:朝鮮史書。
分析:書中載,朱厚熜雖然貪色,但宮女只要犯了一點錯誤,從不寬恕,痛加責打。有200多名宮女被打死。
結論:非人的待遇使宮女們擔驚受怕,蓄謀拚死鬥爭。

版本四:一妃一嬪引發的政治鬥爭

依據:嘉靖皇帝剛取得“大禮儀”之爭的勝利,即發生宮變,並涉及一妃一嬪。
分析:明武宗死時,沒有留下子嗣,也未留下遺囑。他臨終時告訴太監,由太后與朝臣商議酌定立嗣之事。經慈壽皇太后與朝臣商議,興獻王之子朱厚熜被迎立,即明世宗嘉靖皇帝。論輩分,世宗與武宗為堂兄弟,如按繼承皇位的要求,他應稱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叔父,而尊武宗之父明孝宗為父。但朱厚熜卻想尊興獻王為皇考,並想追封興獻王為皇帝。
嘉靖初年,朝廷中一方主張尊重明朝的皇統,另一方則迎合朱厚熜的私意。一場史稱“大禮議”的爭論延續了近20年,它實質上是朝臣與皇帝、朝臣各派系之間的鬥爭。
結論:“大禮議”之爭剛以朱厚熜的勝利宣告結束,即發生“壬寅宮變”,而且與一妃一嬪有關。據此推測,宮變是政治鬥爭失敗者想利用妃嬪除掉朱厚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