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轎鋪

喜轎鋪,舊社會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種,出現於清代的京城,專門為結婚提供服務的行業,可以說是今天婚慶公司的“原始版”。主要是為結婚的人提供花轎,並附帶轎夫、鑼鼓手、執事等。

簡介

舊社會三百六十行中的一種,出現於清代的京城,專門為結婚提供服務的行業,可以說是今天婚慶公司的“原始版”。主要是為結婚的人提供花轎,並附帶轎夫、鑼鼓手、執事等。

歷史淵源

當時京城的結婚還普遍採取傳統的禮儀,迎娶新娘時,照例用花轎,旗鑼傘扇、金燈執事,八面大鼓等。據《當代北京婚戀史話》記載:“當時的喜轎行業很興旺,四九城都有喜轎鋪,京城約有120餘家。在這些喜轎鋪中,可分兩類,一類是滿俗婚禮的喜轎鋪,這類多在內城;另一類是漢俗婚禮的喜轎鋪,這類多在外城。”
隨著二十世紀的來到,特別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舊的封建禮教被逐漸否定,特別是傳統的結婚儀式因過於繁瑣,且費時費事,浪費錢財,常常把結婚當事人弄得疲憊不堪,於是一些上層人士和知識階層開始嘗試新的結婚儀式,謂之“文明結婚”。即男女雙方不再去“命館”合婚,也不必許什麼“龍鳳帖”,而是買來兩張印好的結婚證書,填上新郎、新娘的姓名、年齡、籍貫,舉行婚禮時,由證婚人、介紹人和男、女雙方主婚人印證就行了。結婚典禮可以在家裡舉行,也可以在飯莊舉行。新式婚禮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為此有識之士看準“文明結婚”這個“商機”,在京城開辦了供應新式結婚用品的服務商店。
據《北京民俗文化史略》記載:民國四年(1915年),騾馬市大街開辦了“喜慶婚禮用品租賃社”,專門出租文明結婚的用品。它原本是一家有著30多年歷史的喜轎鋪,掌柜是山東人,很精明,他將舊式的花轎、鑼鼓手、執事等取消,改為備花車、司儀,同時向新郎、新娘出租結婚穿的禮服、花籃等。可以說“喜慶社”是京城第一家“婚慶公司”,所承辦的事宜與今天婚慶公司所承辦內容很相近,只是所提供的服務項目較少,經營規模也不大。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江蘇無錫人郁熾昌在宣武門內絨線胡同開辦了“紫房子新婚用品服務社”,為“文明結婚”的年輕人提供“一條龍”式服務。它專門出租“文明結婚”禮堂上用的各種陳設,新郎、新娘穿的西式禮服,新娘用的頭紗、珠冠、頭花、手花、花籃等,且代雇花車、樂隊、司儀,甚至連結婚典禮的儀式單都給印好了。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北平市社會局積極提倡“改進習俗,提倡節約”的“文明結婚儀式”,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回響,由此促進了“紫房子”的業務蒸蒸日上,並使原店址已不敷套用,1938年遷到六部口旁邊,三間紫色的大門臉兒較前更為壯觀。
此後,京城出現了多家為婚慶服務的行當,如東城的“福雙新婚用品服務社”,西城的“金麗新婚服務公司”,南城的“美馨新婚服務所”、“喜臨門婚慶服務公司”等,但其門店規模和服務業務與“紫房子”相比,均為遜色。
為了爭到客源,各婚慶服務社利用一切機會廣泛宣傳“文明結婚”的體面、省錢、省事等種種優點,同時擴大服務範圍。一些婚慶服務社的老闆還廣為結交社會各界名流,爭取他們的光顧與支持,以擴大影響。到上世紀40年代末,京城有婚慶公司近十家。
進入上世紀50年代後,京城的婚慶企業同其他私營企業一樣,在“公私合營”的歷史大潮中迎來了所有制的變革。有的停業,有的轉行,有的參加了“公私合營”,其業務較為單一,或改為照相館、有的改為服裝店,而婚慶服務的業務被取消了。
直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年輕人對新事物的不斷追求,婚禮的花樣越來越多,京城的婚慶公司又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