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利媽媽

喜利媽媽

喜利媽媽原是錫伯族在古老年代裡的一種結繩記錄方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多種神職功能的保護神。“喜利媽媽”漢譯為“子孫媽媽”,“喜利”是錫伯語,有延續之意,“媽媽”指娘娘神。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簡介

喜利媽媽喜利媽媽

“喜利媽媽”(sirimama)是由“喜仁媽媽”(sirinmama)演變而來。在錫伯語中,“喜仁”(sirin)是“藤蔓系”的意思;“媽媽”則為奶奶、老嫗。合起來意為“世系奶奶”。

“喜利媽媽”漢譯為“子孫媽媽”,意思是有了女祖宗,子子孫孫才能不斷地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也包含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興旺之意。因此,過年時給“喜利媽媽”貼“福”字,或是貼上“供聖喜生聰明子,奉神永保壽男兒”等對聯。

由來

“喜利媽媽”原是錫伯族在古老年代裡的一種結繩記錄方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多種神職功能的保護神。

錫伯族早期生活在東北的大小興安嶺。錫伯族的信仰極為複雜。由於長期的遷徙流動和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錫伯族先後和匈奴、契丹、蒙、漢、維吾爾等民族直接往來,不同程度受到這些民族文化的影響。在錫伯族的各種崇拜中,祖先崇拜尤為重要。

習俗

喜利媽媽喜利媽媽 祭祀儀式

喜利媽媽,是一條兩丈多長的絲繩,名曰“索繩”,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搖籃、銅錢、布條、嘎拉哈(豬羊的背式骨)、木鍬、木叉等物。

其中嘎拉哈(借“背”音)表示輩數,即添一輩人,加一個嘎拉哈;小弓箭表示男兒,添一男孩,兩個嘎拉哈之間就添一張小弓箭;布條表示女孩,這一輩有幾個女孩,就有幾塊布條;搖籃、小靴鞋等表示子孫滿堂;箭袋錶示男兒長大之後,成為騎射能手;銅錢表示生活富裕;木鍬、木叉等表示農業豐收。

喜利媽媽供奉在西屋內西北牆角上。平時將其攏在一起,用紙包好掛在西屋西北牆角上,每年除夕將“喜利媽媽”請下,將絲繩拉開,從屋內西北角扯到東南角,把繩的兩端掛在房椽上,擺上供品,燒香磕頭,直到農曆二月初二,再將“喜利媽媽”攏在一起,用紙包好,放回原處。這一行事,帶有結繩記事的遺意,是家族繁衍的標記,是錫伯族沒有文字時代的家譜。

有了文字以後,家譜代替了“喜利媽媽”的作用,而“喜利媽媽”則被錫伯族人視為保佑子孫後代的神靈而保存下來。製作喜利媽媽所用的東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輩數全的家戶去找,並邀請家族中年紀最大、子孫滿堂的人來製作。立“喜利媽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要殺豬宰羊,請全族人參加祭祀儀式並設酒席款待。如今供奉喜利媽媽的現象正日漸減少。

文化內涵

喜利媽媽喜利媽媽

家族繁衍的標記

在錫伯族人中至今仍然保留著一些原始信仰,對“喜利媽媽”的信仰就是原始宗教信仰在民間的留存之一。“喜利媽媽”是保佑子孫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喜利”在錫伯語中的意思就是“延續”。“媽媽”指娘娘神。

民族興旺的圖騰

在人類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很多民族的古老傳說中都有一個被神話了的女人。同女媧造人的神話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戰勝嚴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望。在不斷演化和傳說的演繹中,這些女人被部落人民神化,漸漸成為一個民族祈求人丁興旺的圖騰標誌之一。“喜利媽媽”也最終成為錫伯族民族興旺的圖騰標誌。

相關傳說

喜利媽媽喜利媽媽

關於喜利媽媽的傳說有幾種不同的版本,流傳較廣的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帶著神話傳說的色彩。

傳說一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錫伯部落人出動圍獵,留下老年人和18個孩子。族人把小孩裝在皮口袋裡,掛在樹杈上,由一個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著。圍獵族人一直不歸,喜利姑娘戰勝各種困難,把孩子們撫養成人,都組成了家族,保護了錫伯部落人繁衍興旺。玉帝認她為女兒並封為“喜利媽媽”,成為錫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

傳說二

南北朝時期,平定北方有功的平陵侯范明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小家奴拓跋毛腳下生有5顆紅痣,認為他必定是真龍天子,決定殺死拓跋毛以絕後患。卻不料被家中的老家奴喜利媽媽獲悉,喜利媽媽將拓跋毛身世的真相告訴拓跋毛後,幫助他從范家逃走,進入東北的深山老林中。拓跋毛後來率精兵專程來搭救喜利媽媽時才得知,當年他逃走後,喜利媽媽因不堪嚴刑拷打已去世。悲痛的拓跋毛封喜利媽媽為女神,神位便設在了居室西屋西牆西北角,讓族人永世供奉。

文化遺產

喜利媽媽喜利媽媽

為了發揚、保護喜利媽媽,各級保護部門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

2007年,錫伯族喜利媽媽被瀋陽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2009年,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