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菌

喉菌

是指由於火毒、痰濁、瘀熱困結喉部,所致的以聲嘶、喉部形成如菌樣腫塊為主要特徵的惡性喉病,臨床常伴有喉內異物感或疼痛、咯痰帶血、口氣惡臭、頸部惡核、吞咽梗阻等症狀。本病屬邪實正虛,常因腫物發展,堵塞聲門,引起喉風等而危及生命,或因晚期氣血津液衰敗而死亡。西醫學的喉癌、喉咽惡性腫瘤等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施治。
清代始有喉菌病名及論述,如《咽喉脈症通論?喉菌第十七》說:“此症因食高粱炙煿厚味過多,熱毒積於心脾二經,上蒸於喉,結成如菌。”《喉科指掌?卷六》說:“生於喉內如菌樣,故名喉菌。”由於歷史條件所限,這些醫著中所指的喉菌,其部位在咽,實際上系指咽部的惡性腫瘤。

【病因病機】

喉菌是由喉部氣血痰濁火毒凝結而成,與邪毒外犯、情志不遂、飲食所傷、不良嗜好及年老體虛等因素有關。
1.肺胃熱盛,火毒困結 長期過食辛辣炙煿或肺經素有鬱熱,復感邪毒;或老年元氣虛弱,腎精虧損,又為邪毒所犯,內外邪毒蘊結肺胃,循經上壅咽喉,漸漸積聚而成癌腫。
2.肝氣鬱結,氣血凝聚 情志不遂,悲怒傷肝,肝傷則疏泄失常,氣機失宣;肝藏血,肝氣失調,則氣血滯留;或肝木乘脾則脾失健運,濕聚成痰,以致氣血痰濁交結成塊。若郁久化火,火毒結聚,灼傷肌膜脈絡,則致腫塊潰破腐爛。
3.脾失健運,痰濁結聚 長期過食發霉腐敗有毒物品,脾胃受傷,運化失健,水濕內停,痰濁內生,阻滯脈絡,久則氣血凝聚,痰濁困結,積結而成腫塊。
喉菌後期,患者氣血漸衰,如樹木失於榮華,枝枯皮焦,最後元氣耗盡而死亡。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有嗜菸酒或不潔氣體吸入史、長期咽喉不適、反覆咽痛或聲嘶病史。
2.臨床表現 主要為聲嘶,甚至失聲,可伴咽喉異物感或疼痛、咳痰帶血、口氣惡臭、吞咽困難等,晚期可出現呼吸困難致喉阻塞及惡病質等危重症。
3.局部檢查 喉部聲帶、喉室、披裂、會厭、梨狀窩等處可見結節狀或菜花樣腫物(彩圖18),或表面潰爛,有污穢分泌物附著,常致聲門狹窄。晚期則聲帶固定,喉摩擦音消失,頸部或有惡核。
4.其他檢查 喉鏡、CT及MRI等檢查可顯示腫瘤大小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有助於本病診斷。病理檢查可確診。

【鑑別診斷】

本病當與喉瘤、喉癬等鑑別,喉瘤多發生於青少年兒童,以聲嘶為主要臨床症狀,喉癬患者多伴有肺癆病史,且以聲嘶、咽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通過病理活檢可以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辨治思路:喉菌病者,屬邪實正虛之證,應以“祛瘀化痰、解毒散結、健脾益氣、補血培元”為治療之大法。
一、內治法
1.肺胃熱盛,火毒困結
臨床表現:咽喉疼痛,聲嘶,或喉部有異物堵塞感。咽喉肌膜色紅,喉部腫塊如菜花狀,表面有污穢腐物,頸部或有惡核。可兼有咳嗽痰稠或痰中帶血,心煩失眠,口臭口苦,咽乾,大便秘結,小便赤少。舌紅或絳,舌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
證候分析:由於肺胃積熱,邪毒困結,日久化熱化火,上攻積聚於喉部而成本病。腫塊阻塞於喉部,故見喉部有異物堵塞感;若腫塊阻於聲門,妨礙發音,則聲嘶;肺胃熱盛,火毒上攻咽喉,可見咽喉肌膜色紅,咽喉疼痛;火毒內困,灼津成痰,痰熱互結,故見咳嗽痰稠或痰中帶血;熱盛肉腐,故見腫物潰爛,表面有污穢腐物;熱盛傷津,則口苦咽乾、小便赤少;熱結胃腑,則見口臭,大便秘結;舌紅或絳,脈弦滑數為肺胃熱盛之徵。
治法:瀉火解毒,消腫散結。
方藥:柴胡清肝湯加減。方中黃芩、梔子、連翹清熱解毒;柴胡、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疏肝涼血養血;防風、牛蒡子清散邪熱;花粉、甘草清熱養陰生津。若聲音嘶啞者,可選加訶子、僵蠶、木蝴蝶、射干等;火毒盛極者,宜加入山豆根,七葉一枝花、地膽頭,以加強清熱解毒瀉火之效;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玄明粉以通便瀉熱
2.肝氣鬱結,氣血凝聚
臨床表現:咽喉異物感,咽喉疼痛,聲嘶。喉部腫塊表面不平,色暗紅或有血絲纏繞,觸之易出血,頸部或有惡核。可自覺煩熱,口苦咽乾,胸悶脅痛,氣粗便秘。唇舌紅或瘀點、紫斑,苔黃白厚或膩,脈弦細澀或弦緩。
證候分析:肝氣鬱結,疏泄失常,致氣血凝滯,瘀阻脈絡,故見腫塊表面不平,色暗紅或有血絲纏繞;腫塊阻塞於喉部,故見喉部有異物堵塞感;若腫塊阻於聲門,妨礙發音,則聲嘶;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咽喉疼痛;肝鬱化火,則可見煩熱,口苦咽乾;肝鬱氣滯則胸脅脹悶刺痛;唇舌瘀點、紫斑,脈弦細澀或弦緩為肝鬱氣血凝結之徵。
治法:行氣活血,軟堅散結。
方藥:會厭逐瘀湯加減。方中柴胡、枳殼疏肝行氣解郁;桃仁、紅花、生地、當歸、赤芍活血祛瘀;桔梗、甘草利咽化痰,散結開音。咽喉疼痛較甚者,宜酌加入蜈蚣、全蠍以解毒止痛;頸部腫塊較巨大者,宜加入葵樹子、水蛭末(沖服),以助破血逐瘀、攻堅散結;煩熱、便秘者,宜酌加蒲公英、山豆根以清熱降泄通便。
3.脾失健運,痰濁結聚
臨床表現:聲嘶,喉部不適及異物感,或有咽喉疼痛。喉部腫塊色淡紅,有分泌物附著,頸部或有惡核。可兼有咳嗽痰多,時見帶血,或胸悶氣促,身倦體重,胃納差,大便溏。舌質淡暗或淡紅,舌體胖或有齒印,舌苔白或黃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長期過食辛辣炙煿及發霉腐敗有毒物品,以致脾胃受傷,健運失職,聚濕成痰,積結成塊,結於喉部,故有喉部異物不適感;若腫塊阻於聲門,妨礙發音,故聲嘶;痰濁內生,阻滯脈絡,故咳嗽有痰,痰中帶血;痰濁結聚,故頸部或有惡核;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可見胸悶氣促,身倦體重,胃納差,大便溏;舌質淡暗或淡紅,舌體胖或有齒印,舌苔白或黃膩,脈弦滑為痰濁結聚之徵。
治法:健脾益氣,化痰散結。
方藥:清氣化痰丸加減。方中半夏、膽南星、瓜蔞仁、杏仁化痰散結;陳皮、枳實行氣滌痰除痞;黃芩瀉熱解毒;茯苓健脾利濕。若脾虛納差,宜加黨參、雞內金等健脾助運;若痰多,頸部惡核較大者,宜加山慈菇、浮海石、浙貝母等以散結消積。
二、外治法
1 吹藥 可用有清熱解毒、祛腐散結、生肌止痛作用的硇砂散、麝香散等藥物粉末吹患處。
2.含漱 可用金銀花、桔梗、甘草等煎水漱口,以解毒祛腐。
三、 針灸治療
1.體針 主穴取肺俞、風池、天突、啞門;配穴取足三里、合谷;補瀉兼施,每日1次,留針30分鐘
2.耳針 耳穴取肺、大腸、腎上腺。
3.穴位按摩或穴位注射 取穴風池、啞門、合谷等,採用按、摩、擦、拿、搖等手法,能達到扶正固本、理氣止痛的功效。

【預防與調護】

(1)避免用聲過度,注意咽喉保護。
(2)飲食宜清淡,節制菸酒,慎食辛熱炙煿之品,忌食腐敗發霉、有毒之物。
(3)爭取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預後與轉歸

早期診斷,早期進行中西醫綜合治療,一般預後尚可,但喉咽菌患者則預後較差。
【古代文獻摘錄】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又不結強,言留結不散,謂之為瘤。”
《喉科秘集?卷上》:“壅痰氣塞,喉菌不治。”
《咽喉脈症通論?喉菌第十七》:“此症因食高梁炙煿厚味過多,熱毒積於心脾二經,上蒸於喉,結成如菌。”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一曰喉菌,狀若浮萍,色紫,生喉旁。”
【現代文獻索引】
(1)趙立民,曾桂鳳,孫秀霞.辨證論治配合心理干預對中晚期喉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遼寧中醫雜誌,2006,33(8):913~914
(2)李原,張小伯.嗓音顯微手術治療早期聲門癌的遠期療效觀察.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2006.6,41(6):443~446
(3)李勇,Arens C,Glanz H.接觸性內鏡在早期喉癌及癌前病變診斷中的套用.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誌,2005,13(5):265~267
(4)趙旭,李福才,李英慧.等.P53基因突變和STK15基因過度表達與喉癌發生的關係.中華腫瘤雜誌,2005.3,27(3):134~137

【西醫學中主要相關疾病認識】

喉癌 是指原發於喉部的常見惡性腫瘤,以男性多見,多發生於50~70歲之間,東北地區發病率較高。以鱗狀細胞癌為多。可由局部向周圍擴展,或向區域性淋巴轉移,也可轉移至遠處臟器。根據癌瘤起源的部位,分為聲門上(包括會厭喉面及其尖部、杓會厭皺襞、喉室帶與喉室),聲帶(包括聲帶及前聯合)和聲門下(占據聲帶以下部位,不包括聲帶底面)三個區域。喉癌首選手術治療,可根據病情選擇喉的部分或全喉切除術。放射治療適合於單純局限性聲帶癌及Ⅲ、Ⅳ期喉癌的術前或術後治療,以及術後殘灶或復發的治療。可配合化學治療與免疫綜合療法等,以緩解症狀或提高生存率,延長患者生存期。
喉咽惡性腫瘤 原發於喉咽的惡性腫瘤較少見,根據發生部位,分梨狀窩癌、環狀軟骨後區癌及喉咽後壁癌,梨狀窩癌較多見。早期症狀為喉咽部異物感,吞咽梗阻感。腫瘤增大,表面發生潰爛時,可引起吞咽疼痛,常伴有進行性吞咽困難、流涎及痰中帶血,腫瘤累及喉腔,則引起聲嘶、呼吸困難。喉咽惡性腫瘤極易發生頸淋巴結轉移。可採取手術、放化療、中藥等綜合治療,預後較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