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發展計畫

啟德發展計畫

啟德發展計畫是在香港啟德機場舊址進行的大型市區發展計畫,占地逾320公頃。整個發展計畫完成後,這裡將成為一個集商業、住宅、旅遊中心為一體的維多利亞港新地標。

歷史

都會計畫
啟德發展計畫規劃圖啟德發展計畫規劃圖

在1983年10月,港英政府發表的“海港填海及市區發展研究”,為香港市區作粗略的都會概念規劃,以應付21世紀的市區發展需要。因此,政府於1987年至1990年期間進行“都會計畫選定策略”研究,作為2011年前重整都會區的土地用途、運輸及環境規劃架構,策略涉及廣泛的市區土地規劃,包括荃灣葵青西九龍啟德九龍中部及東部、和香港島西部、東部及南部。“都會計畫選定策略”於1991年9月17日獲行政局通過,相關部門就根據策略逐步落實為指定地區規劃目標,進而制定發展綱領。“都會計畫”為啟德發展計畫提供了原始的規劃概念。

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市區人口於1999年已經達到“都會計畫”擬訂的上限(420萬人)。同時,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以及公眾強烈反對在維港進行新的填海工程,以填海供應新土地的發展方式受到限制,原來的“都會計畫”基本建議已不再適用。因此“都會計畫選定策略”其後於1998年及2003年分兩階段完成全面檢討研究,以修正原來的規劃策略。

東南九龍發展規劃

因應啟德機場搬遷,規劃署曾經就“東南九龍發展規劃”發表多份研究報告:

東南九龍發展綱領研究(1993年)

計畫將啟德發展為城中城,總面積為580公頃,其中填海面積為300公頃,目的是平衡分布住宅、商業及工業用地,發展為可容納28萬5000人口的新市鎮,計畫首次提出興建7.9公頃的都會公園及長2.7公里的海濱長廊,發展區內設有兩條集體運輸系統,南北連線鑽石山及觀塘一帶。

東南九龍發展可行性研究(1998年)

計畫將啟德發展為兼容全港性設施的城中城,總面積及填海面積與東南九龍發展綱領研究相若,容納人口提升至32萬,計畫擴充都會公園面積至50公頃,首次提出興建綜合體育館、航空博物館等康樂設施,並且加入醫院、鐵路車廠、直升機坪、垃圾轉運站、郵務中心及公眾填土躉船轉運站等全港性及地區性設施。集體運輸系統改為以沙中線為主體,南北貫通土瓜灣與鑽石山;南線連線何文田及牛頭角。

東南九龍發展修訂計畫的整理可行性研究(2002年)

計畫將啟德發展為環保城,為回應市民對填海工程的意見,填海面積大幅減少至133公頃,總面積縮減至460公頃,容納人口亦縮減至26萬人。都會公園面積減至24公頃,但海濱長廊則延長至5.4公里,同時首次建議興建郵輪碼頭,並提出以鐵路為本、環保運輸系統、區域性中央海水冷卻系統等環保建議

2002年6月,行政會議通過根據規劃署可行性研究為發展藍本的啟德(北部)及啟德(南部)分區計畫大鋼圖(S/K19/3和S/K21/3),主要發展項目包括:在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原址興建沙中線鐵路車廠;多用途體育館;都會公園;在原機場跑道末端興建郵輪客運大樓及旅遊樞紐連上蓋直升機場;興建全長3.9公里,連線西九龍公路的中九龍幹線,在九龍灣連線與觀塘繞道平衡的T2公路,直達茶果嶺將軍澳—藍田隧道連線。

填海爭議與重新檢討

2003年2月27日,保護海港協會向法院提出司法覆核,認為城市規劃委員會通過的“灣仔填海計畫第2期”工程違反《保護海港條例》。法院於7月8日裁決城規會敗訴,使“灣仔填海計畫第2期”的工程批准被迫取消,並指出有關填海計畫必須附合三個條件測試:

1.有迫切性、具充分理由及有即時需要;

2.沒有其他切實可行的選擇;

3.對海港造成的損害減至最少。

有關判決對於啟德發展計畫的填海計畫具有約束力,故此有關工程必須通過上述三項凌駕性公眾需要的測試,才得以進行。為灣仔填海計畫第2期及啟德發展計畫進行諮詢,政府於2004年4月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由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擔任主席,委員會由6名官方成員及23名來自不同專業團體、環保組織、保護海港組織、商界等領域的非官方成員,委員會成立“東南九龍發展計畫檢討小組”就有關計畫提供意見。同時,規劃署於2004年7月展開以不填海為原則的啟德規劃檢討,重新制定啟德發展概念規劃。2006年底,規劃署就啟德發展的規劃檢討,完成3輪公眾參與後,擬備了初步發展大綱草圖,並根據初步發展大綱草圖的建議,修訂了啟德分區大綱草圖。

重新定位

2007年10月10日,行政長官曾蔭權在立法會宣讀題為“香港新方向”的《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十大建設,繁榮經濟”的發展概念,在其至2012年6月的任期內,致力推動十項重大的基建工程,其中包括啟德發展計畫。11月8日,行政會議通過新修訂的啟德城中心發展規劃大綱(S/K22/2),計畫正式重新啟動。政府隨即於2007年11月9日至2008年3月7日期間進行公開招標,中標者須要設計、興建、營運、管理及維修啟德郵輪碼頭,為期50年;並且於2013年起營運首個郵輪泊位。

規劃

根據規劃署於2006年10月提出的初步發展大綱建議,啟德發展計畫將以“嶄新的海濱,匯集歷史文化,綠茵,體育及旅遊特色”的新焦點作為規劃主題,無需進行填海,共分為6大規劃分區:

啟德城中心

位於北停機坪東部,沙田至中環線啟德站及鐵路車廠將會座落此區,車站上蓋將會發展為車站廣場,附有咖啡室及餐廳的大型公園,總面積為7公頃。車站廣場作為中心地帶,廣場東面建議建築公屋及啟德政府合署;北面連線新蒲崗及九龍城的土地將發展為辦公室區,提供約70,000平方米的樓面面積;南面伸延至機電工程署總部大樓及香港國際展貿中心一帶的土地,將會發展為啟德坊(KaiTakGridNeighbourhood)──以中低密度發展的無平台住宅區,強調住戶互動與睦鄰關係的休閒小區。

體育場館區

位於北停機坪西部,西面連線馬頭角,興建具有地標特色的大型多用途體育場館,包括一個設有45,000座位的主場館、一個5,000座位的次場館及一個設有4,000座位的室內體育館。大型多用途體育場館連線都會公園,市民穿過園景通道及休憩公園後,便可以到達啟德站;場館東面有連線車站廣場的景觀廊,可以遠眺獅子山的景色。接壤馬頭角的海濱一帶,則會發展為海濱飲食廊,設有小型商店及茶座。

混合用途區

位於南停機坪,區內主要是商業及住宅發展,與九龍灣商業貿易區進一步整合,並且建議設立海旁市集,用以舉行社區活動。同時,該區將會興建包括醫院(包括兒童專科卓越醫療中心)、啟德消防局暨救護站等社區及保全設施。

都會公園

環繞啟德明渠進口道兩岸,位於混合用途區南部及跑道北部,規劃面積為24公頃,是維多利亞公園的1.4倍,將是區內主要海濱活動的休閒設施。都會公園將建有海濱長廊、緩跑徑、觀景台、高爾夫球練習場、划艇遊樂區及腳踏車徑等24個休閒設施。

跑道休閒區

位於跑道中部,連線旅遊及休閒中心與都會公園,以休閒生活為題的低密度住宅發展,結合商業及文化特色,休閒區將會建有一條闊30米的行人專用林蔭大道,兩旁附設特色商鋪。

旅遊及休閒中心

啟德郵輪碼頭:位於前啟德跑道南端的郵輪碼頭,建造工程於2010年5月展開,碼頭大樓及首個泊位預計於2013年年中投入服務。鄰近會發展為集合酒店,零售及娛樂設施的旅遊中心,跑道末端將會興建跨境直升機場,以及一個以航空發展為主題的啟德跑道公園,屆時將會重置航空交通管制塔、展覽退役飛機及啟德機場文物。

發展時間

首階段包括一點三萬個公共房屋單位、三間學校、海濱長廊及首個郵輪碼頭泊位,最快二零一三年落成;第二階段將增設多項交通配套設施,如沙中線、六號幹線及商業設施,包括連線通往九龍城和新蒲崗的地下街;直至二零二一年,啟德發展區將發展多用途體育場館及大型都會公園。

交通配套

東西線

將興建的東西線全長約17公里,整個計畫由沙田區的大圍開始,穿過大老山到達鑽石山,再沿東九龍線前往啟德新發展區、土瓜灣到達紅磡。與東鐵線交匯後,再經由第四條過海鐵路到達香港島的會展,最終以金鐘為終點站。

單軌鐵路

啟德新發展區擬斥資120億港元興建一條環保連線系統,全長9公里的高空架設單軌鐵路系統,設有12座車站,預計最快於2018年動工、2023年落成,至2031年每日載客量可以達乎200,000人次,占九龍東發展區15%的公共運輸乘客量。此系統是啟德發展計畫及由發展局策劃的起動九龍東計畫內容之一。

擬設電動巴士線

九巴公司於2012年3月底向政府建議開設電動巴士路線,該路線全長5.1公里,共4個車站,為循環線,連線港鐵彩虹站與啟德發展區,估計整個項目投資額約2至4億港元。如果獲得當局批准,最快將可以於2013年通車,趕及在啟德郵輪碼頭大樓及首座泊位竣工前啟用,以解決前兩者需要久時才竣工的問題。

在營運初期,路線可以按需求彈性地提供服務,例如一日5至6輛巴士行駛,每10分鐘一班;隨著需求上升,可以增加巴士數量及加密班次。九巴現時正在與中國大陸汽車製造商家比亞迪共同研究發展超級電動巴士,由4組電池推動行駛,電池充滿電須時3個半小時,可以行駛250公里,最高時速為80公里。

其他規劃

融入古蹟

於1873年興建的龍津石橋,因為填海興建啟德濱的關係,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埋於地下,總長度約200米的石橋於2008年4月初,土木工程拓展署在舊啟德機場北停機坪進行考古勘察,龍津石橋才得以重見天日。政府計畫把遺蹟融入啟德發展計畫,當局認為龍津橋需要原址保留,還應設法跟昔日原址是九龍街市的九龍寨城公園“打通”,為未來啟德發展區及九龍城營造新舊交融的效果。

環境保護

房屋委員會位於啟德發展區第一甲區的公屋項目,將會採用環境保護的低碳建築方法和措施,期間可以減少約5萬4噸(約24%)的碳排放量,相當於需要200多萬棵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該項目又會採用多項先進的環境保護設計,包括使用再生能源的光伏發電系統、具能源效益的照明裝置、雨水收集和灌溉園林系統等等。

啟德機場北面停機坪地下廣泛範圍的泥土,長期以來受到飛機燃料的污染,包括汽油、苯和甲烷等易燃物質污染,為了避免因為進行挖掘工程而使到這些污染物暴露於空氣中,政府於1999年耗資3億1,690萬港元展開大規模的除污工程,期於2001年完工。

街道命名

啟德發展區內的街道將會相繼落成啟用,由長約10.5公里的街道連貫,包括4條環繞啟德及聯繫周邊地區的主要道路和12條支援各小區的街道。土木工程拓展署建議使用翔、飛及航等字為街名,以反映啟德機場的歷史;現在道路如宋皇台道、世運道、協調道及啟東道將會納入啟德道路網路,由於新道路將會連線世運道,並且取代協調道和啟東道,組成一條環繞啟德的主要道路,土木工程拓展署建議重新命名上述道路,以方便於識別新道路網。至於宋皇台道置有屋苑、商業和工業大廈,故此建議保留,不會重新命名。除了反映啟德機場的歷史,土木工程拓展署亦建議採納郵輪發展的歷史,或者會與宋、清及九龍城寨歷史有關的字詞作為街道名師。至於啟德城中心的設計概念是城市中的花園,故此該處的街道可以綠色為主題,如綠茵道。土木工程拓展署於為街道定名時會再次諮詢同區區議員。

投資

啟德發展計畫總投資達1030億港幣。香港特區政府於2009年5月22日向立法會申請“啟德發展計畫”首階段的第一筆拔款11.8億港元,其中用於“前跑道南發展項目的前期基礎設施第一期工程”的有5.4億。

爭議

有媒體認為在舊啟德機場建郵輪碼頭,與香港的國際定位不符,在國際上看,是倒退式的發展,是與世界城市的地位、發展方向相逆。也必然帶來再一次的公帑浪費、長期虧損。

流行文化

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於1999年播映的電視劇《創世紀》 ,將啟德發展計畫融入虛構故事之中。在劇中,主角葉榮添(羅嘉良飾演)擁有的地產公司“力天世紀”與政府達成協定,將啟德機場用地發展為“無煙城”。在2000年5月26日播出的《創世紀II天地有情》大結局,更有竣工後“無煙城”的效果鏡頭(劇中設定為2010年落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