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系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的作品。此詩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也是寫羈旅之情的名篇,藝術水平很高,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第二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極受推崇。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裡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裡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基本信息

作品信息

名稱:商山早行
朝代:唐朝
作者:溫庭筠
體裁:五言律詩
類別:羈旅

意境畫意境畫

原文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釋

⑴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裡。
⑵枳花明驛牆,部分版本為“枳花照驛牆”。明:使……明艷。這句意為: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⑶征鐸,遠行馬車所掛的鈴。
⑷槲,一種落葉喬木。
⑸枳,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⑹明,一作“照”
⑺驛,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⑻杜陵,地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
⑼鳧,野鴨。
⑽回塘,圓而曲折的池塘。

譯文

黎明起床時,車馬上的鈴鐸已叮噹作響,出門的人踏上了旅途,還一心思念家鄉。
雞叫聲很嘹亮,客棧沐浴著曉月的餘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秋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牆。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鳧雁,正嬉戲在明淨的池塘。

作品介紹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淒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裡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緻地描繪出來。全詩語言明淨,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格律

詩歌的韻腳是:七陽;可“三江七陽”通押。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
註:○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者

溫庭筠畫像(唐)溫庭筠畫像(唐)

溫庭筠(約801—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新唐書》與《舊唐書》均有傳。年輕時苦心學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試律賦,八韻一篇。據說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叉八韻即告完稿,時人亦稱為“溫八叉”、“溫八吟”。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詞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
溫庭筠雖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居江淮,後定居於鄠縣(今陝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早年以詞賦知名,然屢試不第,客游淮間。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性喜譏刺權貴,多觸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終身潦倒。其詩詞工於體物,有聲調色彩之美。詩辭藻華麗,多寫個人遭際,於時政亦有所反映,弔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氣韻清新,猶存風骨。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艷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為花間鼻祖。現存詞數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間集》。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荃詞》。另著有傳奇小說集《乾巽子》,原本不傳,《太平廣記》引錄甚多。

鑑賞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裡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 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裡,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淺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雲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閒字”,指的是
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 “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徵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裡,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十個名詞構成的詩句,每字一個物象,合起來有無窮意蘊,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裡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 對照。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名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