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娘娘

唱娘娘

唱娘娘講的是一個關於溫州陳十四娘娘故事的傳說。根據陳十四娘娘的種種傳說改編的書籍有《南遊傳》等。

溫州民間,陳十四娘娘的傳說十分盛行。直到現在,遍布甌江飛雲江鰲江流域大小村鎮的諸神廟宇仍以祭祀陳十四的廟居多。就溫州市郊來看,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改建或重修的就有40多所。另據2005年海外華文報紙報導,陳十四娘娘的傳說還在海外溫州同鄉中流傳,並成為凝聚溫籍僑胞情感的向心力。

背景

陳十四娘娘的興盛,和陳十四娘娘故事的多種傳布方式有關。據調查,圍繞陳十四娘娘的傳布方式有故事、戲

唱娘娘陳十四
曲、曲藝、小說、舞蹈等。其中鼓詞《南遊傳》的傳布最廣,《南遊傳》中說唱的一些陳十四娘娘收妖的故事在溫州民間幾乎是家喻戶曉。

《南遊傳》,又稱《南遊記》、《靈經大傳》,俗稱“大詞”、“陳十四娘娘詞”,簡稱“娘娘詞”,是根據陳十四娘娘的種種傳說改編的。“娘娘詞”具體產生的年代現已不可考,但據有關史料記載,最晚在清代中後期,唱“娘娘詞”在溫州民間就已經風行。

歷史

據清人趙鈞(1786—1866)的《過來語》記載,清嘉慶、道光間善唱“娘娘詞”者為白門松,“白門松最善唱詞,到處皆懸燈掛彩,傾動一時。”清光緒年間,瑞安學者張棡在其《杜隱園日記》中記載:“同、光之間,以唱詞知名者,無如上塢發(毛阿發,平陽蕭江人,筆者注)。阿發唱詞,皆細針密縷,無一俗句。”據傳,毛阿發一次在樂清唱“娘娘詞”,一夜間擂破三個大鼓。那種火熱的場面可見一斑。

清人郭鍾岳於同治十一年(1872)所作的《甌江竹枝詞》 “唱大詞”曰:“呼鄰結伴去燒香,迎廟高台對夕陽,錦繡一叢齊坐聽,盲詞村鼓唱娘娘”(原註:“俗有唱大詞,廟期又有唱娘娘”)。所謂“唱娘娘”,就是唱陳十四娘娘的事跡。郭鍾岳在《甌江小記》中解釋“大詞十四娘娘”說:“唱大詞者,講十四娘娘之事跡也。歲九月於廣應宮內搭台,二瞽者對坐,旁置一鼓擊之而唱。其詞多俚俗,有三晝夜者,有七晝夜者,婦女坐聽,或笑或嘆。”張棡在《杜隱園日記》中有也有如下記述:“是晚廟外搭一戲台,懸燈結彩,雇一盲人唱陳十四收妖故事,台下男女環坐,聽者不下千餘人。少年婦女濃妝艷服,輕搖圓扇,露坐至五更始返。”當時有詩云:“唱大詞,唱大詞,九月菊花開幾枝。廣應宮裡香事盛,十四娘娘閃靈旗。一台二瞽踞高座,互講事跡成天神,旁列一鼓響丁冬,盲詞俚語座生風。”

唱陳十四娘娘的事跡,短者需三晝夜,長者需七晝夜,可見“娘娘詞”故事內容之豐富。其內容大致如下:福建古田縣臨水中村陳教義之妻因食觀音手指滴入井中的血而生陳十四。觀音兩根白髮誤落人間化為白蛇殘害生靈。陳教義祖傳茅山法,鄉人懇請陳教義出山收伏蛇妖,陳因患背疽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倖免逃歸。南極仙翁薦陳十四至閭山學法,三年學成歸來路過溫州、平陽等地,沿途收妖捉怪為民除害。在與蛇妖的鬥法中,又多賴觀音佛力相助。最後幾經周折,終斬白蛇得道成仙。“娘娘詞”結構宏偉,關目複雜,出場角色涉及三界諸天、菩薩神仙、妖魔鬼怪等。

唱法

“娘娘詞”是溫州地區所有鼓詞唱本中最具神聖感的詞目,人稱“鼓詞好聽,娘娘難唱”,意謂“聽娘娘詞容易,唱娘娘詞難”。因為鼓詞藝人可以在不同的場合說唱不同的鼓詞,但卻絕對不允許隨隨便便地說唱“娘娘詞”。“娘娘詞”必須在特定的原因、特定的場所、特定的日期、特定的布置條件下方能說唱。“娘娘詞”的說唱藝人說唱前一般都在“太陰宮”(又稱“娘娘宮”)或其他廟宇內設立經壇。經壇多數設在廟台上,後面搭一個“閭山景”的大型燈彩,“閭山景”高3米多,寬十幾米,骨架用竹篾紮成,其中扎有觀音、神將、道士、烏龜宰相、蝦兵蟹將等各種神化人物。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燈彩還安裝有齒輪驅動裝置,把所有神話人物分別連線在一起,只要啟動機關就可牽引全部神化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動作,妙趣橫生,令人嘆為觀止。並扎有兩條巨大的竹骨紙糊的青白二蛇,捆綁在殿柱上示眾。兩旁站立的則是跟隨陳十四娘娘除妖的黃、楊二將。說唱時,宮內張燈結彩。藝人身著長衫,前置大鼓,旁掛大鑼,右手擊鼓敲鑼,左手執拍板,或坐而說唱。說唱“娘娘詞”時還有種種特殊的習俗與禁忌,具有十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娘娘詞

“娘娘詞”故事情節之豐富生動,結構布局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之個性鮮明,都讓人嘆為觀止,其藝術魅力與我國許多古典小說相比也毫不遜色。而在長期的說唱中,經過溫州歷代民間藝人不斷的豐富和創造,“娘娘詞”情節早已本土化、溫州化,並增加了許多有關陳十四娘娘在溫州一帶降妖救人的故事。如溫州府斗貓狸精、造府前橋;在瑞安飛雲江渡口除蜘蛛精;在平陽縣城驅玄壇、錢倉收沙鰻精等。這些故事由於巧妙地滲入了溫州本土的人文歷史或地理環境,更增加了“娘娘詞”的趣味性和可信性。而溫州府前街石橋上的長石是陳十四娘娘追趕貓狸精時踩斷的;平陽東門外的玄壇廟是陳十四娘娘為了懲罰趙公元帥縱虎傷人而將其從城裡驅趕出去的;蒼南和桐山(今福建省福鼎市)交界的半嶺上有一塊岩石上的腳印是陳十四娘娘騰雲時用腳蹬的,這些產生於“娘娘詞”中的掌故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溫州民間一些老人儘管目不識丁,但談起這些來依然是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發展

“娘娘詞”是溫州歷代藝人智慧和才華的結晶,也是數百年來溫州政治經濟、人文歷史、地理環境、風俗民情等社會方方面面的縮影,堪稱溫州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但因其卷帙浩繁,學唱頗為困難,故後繼者寥寥。1957年溫州市文化處曾組織專人搶救,並當場錄音,後因故中止。20世紀80年代以後,絕響多年的鼓詞《南遊》在浙南大地再度風行,並被很多地方視為重要的集體文化娛樂活動。然而,這一藝種卻因缺少記載而一直處於只聞其名不知其實的狀態。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期間,普查人員通過蹲點,在“娘娘詞”表演現場,採用拍照、錄音、錄像等手段,將整場演出完整記錄,取得了包括樂器、舞檯布置、表演形式、藝人構成、農村市場等在內的第一手寶貴材料,完整而清晰地呈現了“娘娘詞”的藝術現狀和發展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