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

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

《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為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趙睿才副教授對於唐詩和民俗關係的一部研究文稿。從服飾、飲食、居行、婚姻、喪葬、祭祀、節令七個方面,通過唐詩這面鏡子,折射出唐朝多民族融合下的多樣而特殊的民俗習慣及其根源、影響,如胡服、胡餅、胡床、葡萄酒的引進,氈帳成親的演變及撒帳詩的流行,公主和親與再嫁現象的普遍,祖祭和社祭的程式講究等等,展示出唐代——這一中國歷史上在文學藝術、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並對鄰邦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重要朝代一幅豐富生動的生活畫卷,論證並闡述了唐詩與唐代民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者簡介

趙睿才(1965一),山東青州人。1994年以前,長期在青州的中學教書,該年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先後師從楊慧文張忠綱先生,攻讀隋唐五代文學,200]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一直在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工作,現為副教授。幾年來,出版專著《時代精神與風俗晝卷》,合著《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述評》、《唐詩晝譜》(整理),參編《全唐詩大辭典》、(中國歷代敘事詩選注)、《全宋詞釋注》,翻譯屠格涅夫小說《貴族之家》。發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為《中華野史》整理點校《窗炙權錄》、《高齊漫綠》、《珍席放談》、《麟台故事}、《桂海虞街志》、《步里客談》、《對床夜語》、《柬谷隨筆》、《齊東野語》、《己酉避亂錄》等十種。

目錄

導論

第一章 服飾篇

第二章 飲食篇

第三章 居行篇

第四章 婚姻篇

第五章 喪葬篇

第六章 祭祀篇

第七章 節令篇

結語

徵用與參考書目

序言

此書是睿才博士的第二本專著。幾年前,我主編出版了一套《唐詩探趣叢書》,睿才執筆撰寫了其中之《時代精神與風俗畫卷——唐詩與民俗》,此為其第一部專著。1998年,睿才考取了我的博士研究生,由於此一課題還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我就把這一題目分給了他。之後,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時定為《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即將出版的這部專著,是在其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可以看作是對前兩項工作的總結。

我指導博士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有一個總體的構想,這就是圍繞著“杜甫與傳統文化”展開選題,具體說,就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給予杜甫的影響及杜甫給予後世的影響分成若干個歷史階段或研究課題分給他們。睿才的學位論文《唐詩與民俗關係研究》可以說是一個例外。這當然是事出有因的。一者,他在準備撰寫《時代精神與風俗畫卷》的過程中,積累了相當多的材料,寫成一個小冊子後,若束之高閣,另起爐灶,是人力物力的浪’費;二者,在遣段時間裹,睿才正跟我編撰《全唐詩大辭典》、《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述評》等,若另選新題,時間、精力上不允許;重要的是,這個選題很有新意,值得去做。但同時,此選題難度不小,它是跨學科的,也是總體性的,更是具有開拓意義的。

文摘

二、紫緋之濫賜如前文所述,唐人的重章服觀念(當然還有其它原因),直接促成了緋紫的濫賜。關於服色與散官的關係,唐代前期,服色依散官品的制度大致可以保證,這其中一個原因是散官的進階基本可以保證。官員按階晉升,服色依品授予,因此唐前期多有“賜階”說,而少“賜緋”、“賜紫”,到唐玄宗時期纔有了“借紫”,然後又有很少的一些“賜紫”的記載。到唐中後期,隨著散官地位的下降,散官的升遷已不能完全按照規定,服色的授予就出現了混亂,那些職事官高而散官品長期不能晉升的官員,若按制度自然無法擁有高官的服色,於是作為一種變通或過渡,“賜緋”、“賜紫”便被唐朝皇帝大量而廣泛地使用了。當然,這種賜予是出於多種目的的。

統治者為了某種政治目的,有時也為了滿足人們愛虛榮的心理,不惜濫賜。上文已言,唐服制中的紫、緋、綠、青及金魚袋、銀魚袋之服佩都有嚴格的規定,“雖正員宮得佩,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魚袋。至開元九年,張嘉貞為中書令,奏諸致仕許終身佩魚,以為榮寵,以理去任,亦聽佩魚袋。自後恩制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因之佩魚袋、服朱紫者眾矣。”這裹交待自“開元九年”,“佩魚袋、服朱紫者眾矣”。其實,自則天朝已開始大賜了:“則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賜繡袍,各於背上繡成八字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