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草紋

唐草紋

唐草紋是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簡介

唐草紋

唐草紋唐草紋

Tangdynastyflowerdesign

中國傳統圖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卷草紋

卷草紋是一種世界範圍內廣泛運用的古老紋飾,在中國,卷草紋一般被認為是由忍冬紋演變而來的(當然它的連續鏇轉的形式早在中國原始彩陶中就已見其雛形了)。忍冬即是金銀花,從盛行於唐代的卷草紋形式來看,其來源遠遠不止忍冬,這種當時廣泛傳播到日本的紋樣被稱為唐草,其輸入日本的紋樣形式除忍冬唐草外,還有寶相花唐草、蓮花唐草、石榴唐草、牡丹唐草等等,也就是說,唐代卷草紋並非特指忍冬,更非只是蔓草,卷草紋和纏枝紋並沒有明確的區別,並且還包括從西亞傳入的葡萄卷草紋或稱葡萄唐草紋等。

唐草紋梅瓶.jpg唐草紋梅瓶.jpg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樸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段預告葉、雙片段預告葉或三片段預告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複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鏇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見圖)。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家具、陶瓷等裝飾。

忍冬紋

忍冬是蔓生植物,忍冬紋即類似忍冬花植物的花紋。東漢末期開始出現,南北朝時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迴永生。以後又廣泛用於繪畫和雕刻等藝術品的裝飾上。

纏枝紋

纏枝紋與蓮瓣紋、捲雲紋、如意紋、回字紋等一樣,都是中國古代藝術品的重要裝飾紋樣,廣泛用於雕刻、陶瓷、家具、漆器、編織、刺繡、玉器、年畫、剪紙、碑刻等,甚至連糕餅木范都離不開纏枝紋。

纏枝紋,又名“萬壽藤”、“轉枝紋”、“連枝紋”。它是一種以藤蔓、卷草為基礎提煉而成的傳統吉祥紋飾。纏枝紋所表現的“纏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銀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為原型。這些植物本系吉祥花草,多為世人所贊詠,例如金銀花,又稱“忍冬”,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再例如凌霄,宋代楊繪《凌霄花》詩云:“直繞枝幹凌霄去。”對於該花的勇於攀登,凌雲直上的品質,清人李笠翁評說道:“滕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纏枝紋就是這些藤蔓的形象再現,它委婉多姿,生動優美,富有動感,故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美好願望,從而躋身於中國吉祥物。纏枝紋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原始構思可見於戰國時期,當時在漆器的表現裝飾紋樣中,有二方連續紋樣與四方連續紋樣,它雖然表現的是“雲氣”,但它反覆、交替與穿插的藝術手法,事實上已具備了纏枝紋的基本特徵。到了漢代,纏枝紋樣成熟,被用於漆器、絲織工藝,如“萬事如意綿”與“鳥獸葡萄紋綺”等。到了唐宋時,纏枝紋被廣泛用於工藝美術製品中,如唐李德裕《鴛鴦篇》詩云:“夜夜學織連枝錦,織作鴛鴦人共憐”,又如唐鏡中的“海獸葡萄紋”,就是一種著名的纏枝紋。再例如在唐代出土的金銀器直接出現了纏枝花紋飾。纏枝紋是我國傳統青花瓷中最主要與最具特色的裝飾紋樣之一,它最早出現於元青花中,到了明清兩代,不論是官窯還是民器,比比皆是,從而成了青花工藝的最重要裝飾語言。除瓷器外,纏枝紋還廣泛用於各類藝術品中,如傳統的插屏,其雕刻牙板幾乎都用纏枝紋,而由插屏造型衍的“南京鐘”更是離不開纏枝紋,因為對於一種計時器來講,生生不息,萬代綿延是最貼切不過的了。纏枝紋之所以具有強盛的生命力,還在於它的變化多端,婉轉多姿,它與不同的花卉組成不同的紋飾,常見的形式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葡萄”、“纏枝石榴”、“纏枝百合”、“纏枝寶相花”,以及“人物鳥獸纏枝紋”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