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棗樹的傳說

唐棗樹的傳說是由慶雲縣文化局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唐棗樹的傳說”集中反映了慶雲人民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精神,涉及到慶雲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唐棗樹的傳說
所屬地區: 山東 · 德州 · 慶雲縣
遺產編號:Ⅰ-21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慶雲縣文化局
遺產級別: 市

民間傳說

唐棗樹的傳說在慶雲源遠流長,經歷了各個歷史時期,傳說故事非常優美,情節動人。其中,主要的經典的傳說有以下幾個:第一、隋末末年,瓦崗寨起義將領羅成曾在此拴過馬;第二、明朝燕王掃北之時,部分百姓避於樹下,正值大霧彌天,幸免於難。第三、抗日戰爭期間,日寇砍伐這一帶棗樹,民眾集此樹下抗爭,此樹遂得以保護。第四,明朝萬曆年間,周迅刨樹的傳說。

傳說內容

唐棗樹的傳說源遠流長,流傳最廣的是隋末瓦崗寨起義將領羅成曾在此拴過馬的傳說。
在慶雲縣漳衛新河南岸、周尹村附近,有一千畝古棗群,樹齡都在幾百年以上。在這片古棗林中,有一棵千年以上的古棗樹,《中國名勝大辭典》稱為“唐棗樹”其實它是隋末唐初種植的,樹齡在1400年以上,是名符其實的中華棗樹之最。 相傳隋末唐初,瓦崗寨英雄羅成同父親羅藝在邊關征戰多年,征塵未洗,回山東歷城老家探親。一日來到山東河北交界處的慶雲縣鬲津河畔 (現漳衛新河),一見河水碧綠清澈,河岸上綠草茵茵,父子倆便下馬歇息。羅成在河邊飲完馬,見河南岸不遠處有一棵長勢茂盛的棗樹,便走過去將馬拴在樹上,然後躺在樹下乘涼。此時正值農曆八月,天氣依然炎熱,又加連日征戰,羅成非常疲勞,不一會便鼾聲大作,躺在樹下睡著了。父親見兒子飲馬未歸,便四下尋找,聽到馬的嘶叫,聞聲尋到樹下,見羅成睡的正熟,又見兒子一臉的倦容,不忍心喊醒,便也倚在樹上睡著了。不知不覺一個時辰過去,父親羅藝醒來,抬頭見日頭偏西,便叫醒還在熟睡的兒子,想催馬趕路,這時父子倆才感到肚子咕咕直叫,知道還沒吃午飯。抬頭一望,見四處皆是棗林,不見村舍,何處尋得酒飯?正一籌莫展之際,羅成忽覺得頭上 “啪”的響了一下,一抬頭,見是從樹上落下的一顆紅棗砸在頭上,滾落在腳下,羅成撿起來放在嘴裡一咬,便覺得滿嘴生津,甘甜透腑。隨即他便順手在樹上摘一把,遞給父親。羅藝吃了幾顆,連稱好吃。羅成便爬上樹去,摘起棗子來。 羅成在歷城住了幾日,秦王李世民邊關告急,召傳羅成飛馬疾去,羅成見了李世民,下馬見鞍中有幾顆色澤鮮亮,形似瑪瑙的紅棗。原來他在樹下拴馬時,樹上有幾顆紅棗落在馬鞍的夾縫中,當時他只顧星夜趕路,並未發現。現在見了,捨不得再吃,拿出來獻給秦王李世民,並把拴馬摘棗的故事向秦王敘說了一番。李世民聽罷,又將紅棗放在嘴裡一嚼,果然香甜四溢,美味可口,便稱讚不已。後來羅成戰死沙場,秦王李世民做了唐朝的皇帝,每日三餐,儘是山珍海味,時間一長,他吃得有些口膩。忽一日,他想起了羅成獻給他的那幾顆紅棗,不由得胃口大開,趕緊差人下鄉來尋。尋棗的官差翻過千山萬水,從京城西安來到鬲津河畔現在的周尹村,總算找到了羅成栓馬的那棵棗樹,摘下一些熟透的紅棗回京城獻給李世民。李世民交給御善房,吃後仍讚不絕口,從此,這棵有著千餘年歷史的棗樹,也被當地百姓稱為 “唐棗”了。

傳承意義

“唐棗樹的傳說”集中反映了慶雲人民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精神,涉及到慶雲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唐棗樹的傳說”植根於慶雲人群體的文化傳統或文化歷史之中,在該民族群體中起著確認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為慶雲人的一張有代表性的“名片”。對於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現狀

為了保護這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省慶雲縣人民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保護計畫,並組織專門人員對此進行挖掘整理。為了使“唐棗樹的傳說”這一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能夠得到發揚光大,他們制定了五年保護計畫,該計畫由慶雲縣文化發展服務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由慶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負責檢查、督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