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戴嵩鬥牛圖卷

唐戴嵩鬥牛圖卷

唐戴嵩鬥牛圖卷是唐代畫家戴嵩所畫的一幅古代名畫。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該圖收錄於:盛京故宮書畫錄(卷一),第一冊,23頁;故宮書畫錄(卷八),第四冊,173頁;故宮書畫圖錄,第十五冊,85-86頁。
圖中畫畫兩牛相鬥,一頭牛用角觝觸,另一牛卻旋轉著身子,好像雖敗而欲再迎戰。依《事物紀原》(明高承撰),鬥牛之俗始於秦。
此幅畫牛,身驅頗為健壯,大有蠻勁足以力仆萬人之慨。從其畫風觀之,此作或屬明中期以前輾轉流傳的摹本

藝術賞析

在唐代畫界中,素有“韓馬戴牛”之說。“韓馬”為韓乾,以畫馬聞名遐爾;“戴牛”為戴嵩,以畫牛見長,名噪大唐。戴嵩據史載生卒年不詳,曾經當過浙西巡官。戴嵩善畫,尤其是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內中寫水牛尤為著名,後人贊他得“野性筋骨之妙”。相傳曾畫飲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見其觀察之精微。這種說法雖然有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之誇張嫌疑,但倒也映射出戴嵩繪畫功力之深。
圖繪兩條碩壯的公牛相鬥,一牛低頭而以兩角尖頂向對方的肚子,肌肉鼓脹,四蹄撒開,急奔而來,可以構想這一頂的力量之猛;而另一牛則掉頭離去,目光驚恐,氣喘吁吁,落荒而逃。全圖純用水墨,雖也勾線,但已漸漸淡去。牛身通體染墨色,而以墨色的深淡變化,體現出牛身的結構以及運動時肌肉的緊張。用濃墨勾畫牛的角、蹄,點出眼睛、鬃毛。看似色彩單純,但仍能感覺到墨生“五彩”,極其優雅。這樣的畫法,在戴嵩之前似無,但也正是唐代畫家王維倡導的“水墨渲淡”的手法。兩頭牛的形象、動態,無論是頭、身體和四肢,以及彼此間相互協調,都畫得非常準確,神態生動,場景激烈。傳說他曾畫飲水中的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以見得戴嵩在寫生上下功夫之精微。重寫生、重情景,這是唐、宋時期的中國畫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畫的一大寶貴歷史傳統。

作品背景

出身書香門第的戴嵩從小熱衷書畫,年少即有名。父親的朋友求其賜畫一幅,名謂《鬥牛圖》。畫中二牛山坡上牴角相鬥,尾巴左右擺動著,生動傳神,客人甚喜。不料,當戴嵩和父親送客人出村時,迎面碰見一個放牛娃,揮著鞭子在驅趕牛群。客人對放牛娃說:“戴嵩畫的牛,比你放的牛剽悍強壯,不信比一比!”沒想到放牛娃看了畫後忍不住哈哈大笑:“牛斗架的時候,全身的力氣都使在牛角上,牛尾巴是夾著的。可是,你畫的牛尾巴卻在左右搖擺……”
據說,戴嵩的臉當時就紅了,放牛娃的話使他頭腦清醒了許多。打這天起,他經常去仔細觀察牛的各種神態,向放牛娃了解牛的生活習性。春、夏、秋、冬四季,戴嵩總是常常出沒在放牛的地方。後來戴嵩的牛畫的越來越好了,逐漸走向了他藝術創作的顛峰。放牛娃的故事和評畫觀點,自此成為中國畫史上的經典故事。

藝術升華

“以形寫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向來是中國繪畫藝術的藝術藝理,簡稱之為“寫意”,而放牛娃的見解,恰恰是與藝術創作之理相悖,他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評判戴嵩所畫之“鬥牛”,可稱謂南轅北轍。試想一下,如果如放牛娃所言,二牛夾著尾巴相鬥,自然是符合生活現象、常理,可從繪畫構圖、二牛相鬥的氣勢展現上就會僵滯呆板,缺乏動勢,張力神氣全無。
而戴嵩所畫翹起的牛尾,雖然說違背了生活中的常理,但很明顯有利於二牛相鬥氣勢的展示與表現,枯筆一挑,畫面即多了靈性與氣韻,二牛相鬥之狀貌,躍然紙上。
這就是藝術家和放牛娃二者之間的區別,所以放牛娃只能放他的牛,而戴嵩則成為中國畫史上一代大師。藝術是提煉,是升華,是生活本質的展示與凝聚,藝術不是再現。

作者簡介

戴嵩(約公元八世紀)唐代畫家。最初學畫時,以韓滉為師,韓滉鎮守浙西時,嵩為巡官。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寫水牛尤為著名,後人謂得“野性筋骨之妙”。相傳曾畫飲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見之觀察之精微。明代李日華評其畫謂:“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謹,貫得其神而捷取之耳。”與韓乾之畫馬,並稱“韓馬戴牛”。傳世作品有《鬥牛圖》。牛有青出於藍的聲譽,又擅長於農家風景。他的弟弟戴嶧也以畫牛而聞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