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清真寺

哈爾濱清真寺

哈爾濱清真寺,西起十二道街,東至十四道街,南起育民街,北至靖宇街,是國家一類保護建築,

基本信息

建築簡介

望月樓和每個穹頂的頂端都高聳著一彎新月,是伊斯蘭風格建築的經典之作,其中大殿面積為426平方米,為阿拉伯式建築風格。每年清真

哈爾濱清真寺哈爾濱清真寺

寺都接待從巴拿馬、蘇丹、馬來西亞、土爾其及西亞地區待十幾個阿拉伯國家的300多穆斯林國際友人,接待國內穆斯林朋友每年多達10萬人,該寺作為省會的清真大寺是哈市廣大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動場所,在開齋節、宰牲節、聖紀節三大節日,都有2萬餘人在此舉行活動。1998年哈爾濱清真東寺被評為為全國百座模範清真寺之一。

哈爾濱市清真寺原分東寺、西寺和女寺。該寺始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原稱哈爾濱清真東寺,舊稱濱江清真寺,為民房五間。19世紀末2O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關內許多回族紛紛前往哈爾濱謀取生路,且大多集中在傅家店(現道外區),後由回族丁永全倡議,通過牛會,每頭牛成交後提2角錢,作為建寺公積金,共和香折合永恆官帖毛錢3000帛,在南十二道街購買5間草房為清真寺,後聘請張二阿旬為第一任教張。此後清真寺不斷擴建,1931年後,白羽生阿訇繼任清真東寺教長,在馬松亭大阿訇的倡議和支持下,白羽生教長四處募集資金,興建了現哈爾濱清真寺禮拜殿。

建築風格

哈爾濱市清真寺原分東寺、西寺和女寺。東寺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原為5間民房,20世紀30年代重建,為阿拉伯式典型建築。阿拉伯建築獨闢蹊徑,自成一派,與歷史上任何民族的任何建築都不相同。阿拉伯式建築普遍採用券拱結構,這樣就決定了它特殊的外形:喜歡貼彩色陶板或琉璃面磚做外裝飾,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阿拉伯建築在中世紀就已經達到了輝煌的高度,清真寺便是最能代表阿拉伯建築的主要建築樣式和風格。

建築師和工匠們用石料、磚、木材來建造清真寺,藝術家和民間藝人精心地在石頭和磚木上進行雕刻、繪畫、鑲嵌,從建築的外牆、立柱、門窗、天花到寺內的陳設都裝飾得十分考究。特別是造型豐富的雙圓心尖拱、馬蹄形拱、火焰形拱、花瓣形拱和複合花瓣形拱以及式樣繁多的穹隆,成為阿拉伯建築的典型特徵。

宣禮塔是清真寺另一個重要的建築。高聳的塔樓供登高召喚教徒前來做禮拜之用。一寺之長站在塔上呼喚稱為“叫邦克”,因此,宣禮塔也稱為“邦克樓”。邦克樓高高地聳立在寺的兩邊,它們已經成了世界各地清真寺的重要標誌,對於它的形象和裝飾都相當重視,常常分段處理,以不同的建築材料來表現質感和色彩,展示出阿拉伯建築的風格。

清真寺的內裝修一般都比較樸實,為適應做禮拜之用,多採用樑柱結構造成寬廣的室內空間,木柱少有方、圓形而多呈多面形,其中以八角柱居多。清真寺的窗戶裝飾也獨具特色,無論是尖券窗還是長方形窗,面積都比較大,而且都朝向清真寺內院,窗戶上布滿花格用細細的欞條組成各種幾何紋樣。清真寺各部位裝飾的色彩多比較清麗,因此,形成了清真寺總體環境和建築的內外空間具有一種清新的格調,反映了伊斯蘭文化所追求的清靜和純潔。

歷史沿革

哈爾濱市清真寺原分東寺、西寺和女寺。東寺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原為5間民房,1904年改建,1935年在眾多穆斯林朋友的倡議和捐助下再次擴建。

1958年,東寺與西寺、女寺合併,開放東寺,稱哈爾濱市清真寺。

1979年,由政府撥款修復了清真寺。

2003年清真寺擴建改造工程是在清真寺南北兩側臨十二道街新建兩座附屋用房建設面積440平方米,並對清真寺主殿進行維修和裝飾,廣場建設是以清真寺為依託,建設占地1.8公頃供市民休閒、教民集會活動的休閒綠化廣場,新增綠色3000餘平方米,配套設施建設是在廣場靠近育民街一側建設7500平方米的商服中心。

寺內有2個敏拜爾(象徵性的講壇)。中間弧形的圓門周圍鑲著若干紅綠黃色的電燈,裝飾著禮拜殿,並照耀著圓拱門的《古蘭經》金字經文。?清真寺的配套設施和宣禮塔是按照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麥加和沙特麥地那大寺的宣禮塔設計而成。塔高50米,塔分五層,各有走台。白天雙塔聳立雲霄,莊嚴神聖,夜晚在燈光的輝映下,燈與塔渾然一體,如同沙特的第二大寺麥地那聖寺一般。

現在的穆斯林文化廣場建設工程於2005年6月竣工。是東北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廟,是全國1500座清真寺中唯一的一座阿拉伯式建築,主殿高13米,可容納500~600人,後窯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稱望月樓),每逢齋月和開齋節前夕,可以從鏇轉式階梯攀登上去仰望新月。尖塔上有電燈裝置的用有機玻璃裝飾的透明“月牙”,為開齋時間信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