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水面

哈水面

哈水面,地方俗稱。在陝西鹹陽各地農村叫法“哈水面”,又稱“長面”、“湯湯麵”、“澆湯麵”或者“換碗面”,其中武功鎮當地名吃“旗花面”就衍生於此,其湯為雞肉熬制;歧山當地人稱“一口香”,其中“歧山臊子麵”也出於此,就是面少、肉多、醋酸而聞名。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煎、稀、汪,薄、筋、光,有些地方也稱“碗碗面”。

基本信息

流行區域

陝西關中中部渭河平原的武功縣、楊凌區、興平市、乾縣、永壽周至、扶風、岐山等地。

最佳品嘗地

乾縣和永壽各鄉鎮農村(這種食品是出在民間,食在民間)

哈水面的來歷

農村的風俗是吃麵不喝湯,吃過面的湯還要倒回鍋里重新調製,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不衛生,也就稱之為“哈水面”。

製作方法

哈水面哈水面製作方法
一、麵條製作方法
:用冬小麥麵粉手擀成面,切成韭菜葉寬度(又名韭葉面),長度80公分為宜。現如今這種麵條已成為機制麵條,不過比平常機制麵條要多壓制N次,這樣的面吃起來才勁道。
二、湯料製做:方法簡單易學,通常燒一鍋熱水,待水開後放油(油要用菜籽油燒熱冷卻後入鍋,也有放大油的,或者豬肉。講究的農家也用雞肉熬制)、食鹽、味素、雞精、香料、地方醋(歧山人用歧山醋,武功人用長寧醋)等(像這種面,當地人喜歡將面多放醋食用,俗語“酸面鹹攪團”)。
三、湯鍋配料:又稱配菜,有黃花菜、紫菜、麻花、蔥花(或韭菜花,二者取其一)。還有一種必須要的配料,就是將雞蛋攤成薄餅,切成平行四邊形狀入料。

食用方法

將麵條煮熟後,放入溫水盆中涼一下,然後一筷頭一筷頭將盆中的面盛入碗中,每碗最多一筷頭(即一口)為宜。然後在碗中放入適量的肉臊子(或提前將肉臊子放入湯鍋中,如果是雞肉湯就不必放大肉),面盛好後向湯中或碗裡再放入配菜,放好後給碗裡澆湯。吃一碗澆一碗,切記不要把配菜,飯前全倒進湯鍋里,這樣影響味道,哈水面吃的就是配菜的生香味。
民間吃法:關中道的農家一般有兩個鍋,一個大鍋用來下面,一個小鍋用來熬湯。由於以前物質生活不富裕,吃哈水面就算最好的飯了,直到現在當地也是紅白喜事不離哈水面。
吃哈水面在當地農家比啥東西都好。所以那個時候,直到現在也有許多農家吃哈水面的時候,仍採取吃一碗後,將碗中的剩湯倒入鍋中循環吃,故而稱之為“哈水面”(即吃的都是別人回鍋湯中哈喇子)。所以現在吃麵,基本上是吃一碗,把湯倒掉,再換新湯,也是現代人生活條件提高的一種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