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彝族起義

哀牢山彝族起義,是指清末鹹豐、同治年間,由於彝族農民受到貪官的壓迫,奮起起義,聯合太平天國進攻清軍

簡介

清末鹹豐、同治年間彝族農民起義。1856年(鹹豐六年)5月,僱農出身的李文學王泰階(漢族)、李學東在雲南哀牢山區彌渡天生營,領導彝族農民舉行起義。李文學被推為“彝家兵馬大元帥”,在密滴村設立帥府。提出“彝漢庶民,共襄義舉”,“驅逐滿賊,鏟盡髒官,殺絕莊主”的主張和口號。各族人民紛紛回響,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起義軍的戰略計畫是:固守禮杜江之西,經略哀牢山以西到邊境線上的大片土地,然後東出與杜文秀部合力攻打清軍,“應援(太平)天國”。由於起義軍注意爭取和團結當地和少數民族,因而得到各族人民的熱烈擁護,起義軍控制十幾個州縣,人口達50萬左右。轄區的農牧業、紡織業和狩獵生產均有所發展。政府依靠團練和清軍不斷和哀牢山區發起進攻。1870年(同治九年),起義軍參軍王泰階陣亡,隨後副帥田四浪等相繼犧牲。1872年,李文學率軍往大理援救杜文秀的回民軍,兵敗軍潰,被叛徒出賣,1874年殉難。上將軍李學東率餘部繼續堅持鬥爭,不幸李學東於1876年(光緒二年)6月病死於深山崖穴中,起義最後失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