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

哀江南

《哀江南》是傳奇《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崑生在南明滅亡後重遊南京所見的淒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南京原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國都,後來燕王朱棣遷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清兵乘機入關後,明代宗室蘇崑生(長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興亡。南明滅亡之後,他故地重遊,撫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這套沉鬱、悲愴的曲子。

《桃花扇》曲

作品原文

(蘇雲)……我三年沒到南京,忽然高興,進城賣柴;路過孝陵,見那寶城享殿,成了芻牧之場。

(柳雲)呵呀呀,那皇城如何?

(蘇雲)那皇城牆倒宮塌,滿地蒿萊了。

(贊掩淚介,雲)不料光景至此。

(蘇雲)俺又一直走到秦淮,立了半晌,竟沒一個人影兒。

(柳雲)那長橋舊院,是咱們熟游之地,你也該去瞧瞧。

(蘇雲)怎的沒瞧--長橋已無片板,舊院剩了一堆瓦礫。

(柳搥胸介,雲)咳,慟死俺也!

(蘇雲)那時疾忙回首,一路傷心,編長一套北曲--名為"哀江南"。待我唱來。(敲板唱弋陽腔介)俺樵夫呵!(唱)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駐馬聽】野火頻燒,護墓長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監幾時逃。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

【沈醉東風】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牆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欞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折桂令】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 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沽美酒】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太平令】行到那舊院門,何用輕敲,也不怕小犬哰哰。無非是枯井頹巢,不過些磚苔砌草。手種的花條柳梢,盡意兒采樵;這黑灰是誰家廚灶?

【離亭宴帶歇指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岸堂,又號雲亭山人,曲阜(現在山東曲阜)人,孔子64代孫,清初戲曲作家、詩人。曾隱居曲阜石門山中讀書著述,有文名,精樂律,擅詞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時,被召講經,受康熙賞識,“特簡為國子監博士”;累遷戶部主事、員外郎等職。康熙二十五年(1686)被派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往淮揚一帶治河。這期間,他到過揚州、南京,結交故老遺民,憑弔南明遺蹟,蒐集明末傳聞,為後來寫《桃花扇》準備了素材。康熙二十八年(1689)回到北京。經十年時間,三易其稿,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一時,“王公薦紳,莫不借抄”,歌台演出,“歲無虛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譽滿文壇,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第二年(1700)以“疑案”被罷官,不久即回鄉度日,直至終年。著作除《桃花扇》外,尚有傳奇《小忽雷》(與顧彩合撰)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塘文集》《長留集》等。

作品鑑賞

由七支曲子組成: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崑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後郊外的淒涼景象,為全文定下沉鬱、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崑生憑弔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重點寫明孝陵、明故宮的殘敗和秦淮一帶(包括長板橋和舊院)的冷落。通過對比,突出地表現了南明興亡的歷史變遷,寄寓了無限懷念故國的哀思。第七支曲子是尾聲,寫蘇崑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哀痛。結尾“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點明全篇主旨。

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於景;後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後,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崑生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發,動人心魄。

語言準確:這套曲子,語言準確、生動、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繫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聖宮廷的今日極端衰敗景象;“剩一樹柳彎腰”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

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兼用三個散句,既句式整齊又駢散結合,錯落有致,讀起來一氣貫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擊節。

有關資料

《桃花扇》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著名的傳奇劇作。全劇共四十四出(四十齣之中有四出各加一出)。劇本寫的是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字朝宗)避亂南京,結識秦淮名妓李香君,兩人一見鍾情。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費用皆出自閹黨餘孽阮大鋮,用意是收買侯方域,於是義形於色,立即卸妝卻奩,並勸侯方域嚴辭拒絕。阮懷恨在心,借侯方域發書勸阻武昌總兵左良玉率師東下一事,誣陷侯方域是左的內應,慫恿馬士英殺侯方域以泄私憤。侯方域得到訊息,隻身逃往史可法處避難。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縊,馬士英、阮大鋮等即於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溺歌舞。阮大鋮又逼香君改嫁田仰,香君以死相拒,碰毀面頰,血濺扇面。楊文驄把扇面血痕點染成折枝桃花。阮大鋮奏請“廣搜舊院,大羅秦淮”,香君未能倖免。她痛罵奸臣的無恥,被送到宮內當歌伎。侯方域重回金陵,被阮捕獲。不久,清兵攻破揚州,直逼江南,福王及馬士英、阮大鋮出逃,侯方域得以出獄,香君也乘機從宮內逃出。最後,侯方域、李香君在棲霞山中相遇,道士張瑤星以國讎家恨點醒他們,二人不忍看見國破家亡,雙雙入道。

《桃花扇》是孔尚任經過十餘年的長期醞釀,在掌握大量史實材料的基礎上,根據“實人實事”而創作的一部歷史傳奇。它描寫明末弘光朝廷復亡的悲劇歷史,而以復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離合悲歡的愛情故事貫穿全劇,最後以清朝統治者征隱逸作結。作者企圖通過愛情故事所聯繫的明末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描寫,來揭示南明亡國的原因,抒發所謂“興亡之感”。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桃花扇》的思想意義在於:明朝滅亡以後,孔尚任第一個以戲劇的形式,展現了明末複雜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評價了南明的歷史,藝術地總結了這一段歷史教訓。作品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敗,揭露上層統治集團及其軍事首領間的尖銳矛盾,刻畫了馬士英、阮大鋮一夥迫害清議派和無辜百姓的兇殘面目,鞭笞了他們在國家危急時刻的投降主義本質。在表現正面人物時,孔尚任描寫了史可法抗擊清兵的決心,表現了他在“江山易主”以後沉江殉國的英雄氣概。作者讚揚了李香君關心國家命運、反抗邪惡勢力的可貴氣節,肯定了民間藝人柳敬亭、蘇崑生為挽救國家危局不惜奔波以及他們和其他歌妓、藝人、書商等下層人民反對權奸、關心國事、不做順民的正義感和民族氣節。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強烈對比中,人們看出了明朝“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桃花扇小引》)這一幕江山淪亡、“輿圖換稿”的歷史悲劇,激發當代人的故國情感,喚醒了潛在的民族意識。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賈鳧西(約1590—約1676),名應寵,字思退、晉蕃,號鳧西、澹圃,別號木皮散客,山東曲阜人,明末鼓詞作家、詩人。他的《木皮人鼓詞》(包括《歷代史略鼓詞》和《太史摯適齊》)是文人創作和當時民間文藝相結合的傑出成果,對我國民間說唱文藝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貢獻和深遠影響。如清代著名戲劇家孔尚任,就把賈鳧西編唱的《太史摯適齊》及《歷代史略鼓詞》末尾的《哀江南》曲,幾乎一字不差地全部收進了他的劇作《桃花扇》之中。孔尚任在少年時期就同具有民族氣節、敢於抨擊社會弊端的賈鳧西有交往,賈鳧西的政治態度對孔尚任的影響很大。王季思等校注的《〈桃花扇〉前言》,在論述孔尚任的生平思想時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明末愛國詩人賈鳧西對他少年時期的思想影響,成為他採取通俗文藝形式來反映南明興亡的鼓舞力量。”為此,孔尚任特地給賈鳧西寫了《木皮散客傳》,對他讚賞備至。

《歷代史略鼓詞·尾聲》中的《哀江南》套曲,其七支曲子的曲牌和曲詞與《桃花扇·餘韻》中的《哀江南》套曲相同,並且每支曲子都有題目。其曲牌和題目如下:

《北新水令·總起》《駐馬聽·吊金陵》《沉醉東風·吊故宮》《折桂令·吊秦淮》《沽美酒·吊長橋》《太平令·吊舊院》《離亭宴帶歇拍煞·總吊金陵》

(註:《駐馬聽·吊金陵》的“吊金陵”意思是弔孝陵,《離亭宴帶歇拍煞·總吊金陵》的“總吊金陵”意思是總吊南京即總吊南明的滅亡)(參見關德棟、周中明校注《賈鳧西木皮詞校注》,齊魯書社1982年版)

關於明清傳奇

明清傳奇是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形式,是宋元南戲的進一步發展。它與雜劇主要有以下區別。

1.雜劇體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標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並加出目,出數不定,多是四五十齣的長

篇。傳奇沒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門”,又叫“開場”,由副末說明創作意圖,介紹劇情概況,它不是劇情的組成部分。開場之後,第二出才是正戲。開場用的是詞牌而不是曲牌。

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傳奇中不稱“科”而稱“介”;重要人物上場時先唱引子,繼以一段定場白,每出戲有下場詩。

3.雜劇和傳奇在音樂上都採取曲牌聯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並吸收北曲,創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邁雄壯,南曲婉轉柔媚,因而傳奇與雜劇的音樂風格各異。

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末、旦,傳奇的角色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總之,傳奇與雜劇相比,規模更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緻,形式更自由靈活,因此更便於表現生活。

潘希逸詩

基本介紹

詩名:哀江南

作者:潘希逸

體裁:七言律詩(組詩)

作品原文

(一)王氣金陵久黯然,樓台簫鼓又烽煙。誰教吳國無天塹,浪說孫恩是水仙①。鐵馬鏗鏘魂已斷,銅駝荊棘淚長漣。誰能獨把長江挽,一洗兵戈樂歲年。

(二)秦淮流水碧無情,淘盡英雄世幾更。鵑血啼殘秋日柳,胡笳吹動漢家營。妙年孫策非英物②,逃將楊華失舊名③。成敗賊王難逆料,可憐哀怨是蒼生。

(三)戰雲繚繞血飛紅,十萬生靈喪此中。兔死狐悲傷及類,張冠李戴枉稱雄。降旗不見飄飄影,善將從無赫赫功。寄語操持生殺者,何如一日釋兵戎。

(四)立馬吳山氣莫揚,江南豺虎劇披猖。衣冠晉代今何在?花草吳宮早已荒。白骨戰場纏野草,紅羊浩劫變滄桑④。憑君試讀蘭成賦⑤,舉目河山也斷腸。

注釋

①孫恩:晉代琅邪人。奉五斗米教,叔孫泰謀亂見誅,恩逃海上。後聚眾陷會稽,諸郡殺長吏以應,聚眾數十萬。恩自號征東將軍,尋為謝琰、劉牢之所敗,逃入海。②孫策:三國時吳孫堅之長子、孫權之兄。從袁術,任折衝校尉。敗劉繇於江東,自領會稽太守。後與術絕,曹操表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後遇刺身亡。③楊華:南朝梁人,降魏立戰功,官太僕卿。侯景亂,妻子被陷,遂降。故詩中曰逃將。④紅羊劫:古代人以國難為紅羊劫,殷堯藩詩:“太平從此消兵甲,記取紅羊換劫年。”此處指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政變”。⑤蘭成:庾信字子山,小名蘭成。梁元帝時以右衛將軍使西魏,被留不歸。周明帝、武帝皆恩禮之,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位雖顯達,常有鄉關之思,遂作《哀江南賦》。

創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工人。4月18日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繼續鎮壓革命。詩人激於義憤,遂有《哀江南》之作。

作者簡介

潘希逸,號月笙,福建南安人。抗戰時期參加南社閩集,任晉江南僑中學教席二十年。1966年退休。曾任南安縣政協委員,著有《孟晉齋詩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