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頰炎

咽頰炎

由各種病因引起的咽頰部黏膜炎症。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炎症。是常見病之一。通過細緻的分析病因可以進行正確診治,並提供了易於治癒的注意情況。皰疹性咽頰炎,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黏膜、舌、齦。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鑑別,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基本信息

咽頰炎分類

皰疹性咽頰炎

咽頰炎咽頰炎

皰疹性咽頰炎,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黏膜、舌、齦。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鑑別,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皰疹性咽夾炎的特效藥是青黴素,但要確定寶寶不過敏才能吃。(不要吃頭孢類,此類藥雖然是青黴素類的但藥效側重於抗生類)吃感冒藥的同時應加抗病毒口服液,以防有病毒感染,另外給寶寶加滿山白糖漿每天三次,每次一瓶蓋,以防支氣管發炎。寶寶本身胃就淺,身體不舒服又吃感冒藥肯定會反胃,多喝水少餵點奶,寶寶餓了少吃多餐。

常用的藥方是小兒氨分黃那敏顆粒、阿莫西林顆粒、抗病毒口服液、維生素B6、滿山白糖漿。

慢性咽頰炎

慢性咽頰炎是咽部黏膜的慢性炎症,其中瀰漫性炎症常為上呼吸道慢性卡他性炎症的一部分,局限性炎症則多伴有咽淋巴樣組織的炎症。本病相當於中醫的慢喉痹。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

(1)病史:常有急性咽頰炎反覆發作史,或因鼻病長期張口呼吸及菸酒過度、壞境空氣乾燥、粉塵和刺激性氣體污染等。
(2)症狀:咽部不適,或疼、或癢、或乾燥感、灼熱感、煙燻感、異物感等;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咳出分泌物,甚或作嘔。病程2個月以上,常因受涼、感冒、疲勞、多言等原因致症狀
(3)檢查:咽部慢性充血,加重。呈暗紅色,或樹枝狀充血;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或咽側索腫大;咽黏膜增生肥厚,或乾燥、萎縮、變薄,有分泌物附著.具各上述症狀及1項或1項以上檢查所見,即可診斷。

2、中醫辨證

1、虛火上炎證,肺脾氣虛證,痰熱證,痰瘀互阻證咽的急性發炎,跟扁桃體急性發炎很相似。咽頰炎及扁桃體炎都可由同一種細菌及病毒所引起,但咽頰炎的症狀沒有扁桃體那么嚴重。有些醫學人士把這兩種疾病簡稱之為急性咽喉炎。

慢性咽頰炎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瀰漫性咽部病變,主要是咽部黏膜炎症。多發於成年人,在城市居民中發病率占咽喉疾病的10%至20%左右。因其病程長,症狀頑固,短期難見顯效,故不易治癒。其主要病因大致如下:1、急性咽頰炎反覆發作未能徹底治癒而轉成慢性,長期粉塵或有害氣體刺激、菸酒過度或其它不良生活習慣、鼻竇炎分泌物刺激、過敏體質或身體抵抗力減低等。

2、慢性咽頰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如貧血、消化不良、大便長期秘結、心臟病、支氣管炎、哮喘、肝臟病變、糖尿病及慢性腎炎等。

3、職業因素。主要多發於嗓音工作者,如:教師、演員等。因長期多語言和演唱,可刺激咽部,引起慢性充血而致病。慢性咽頰炎自診要點:症狀多樣,咽部不適,有異物感,痰粘滯感,總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東西,堵塞、發脹、灼熱、乾燥、發癢、刺激咳嗽、微有咽痛等。常以咳嗽來清除分泌物,特別在早晨用力咳嗽消除咽部分泌物時,症狀有短暫緩解。由於食道或下咽部的癌症早期也會有類似的症狀,因此發現以上症狀之後應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方能確診。

病因分型

慢性咽頰炎

慢性咽頰炎是一種常見病,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瀰漫性咽部病變,主要是咽部黏膜炎症。多發於成年人,其主要病因有屢發急性咽頰炎、長期粉塵或有害氣體刺激、菸酒過度或其它不良生活習慣、鼻竇炎分泌物刺激、過敏體質或身體抵抗力減低等。慢性咽頰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如貧血、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腎炎等。

病毒性咽炎

【概述】
病毒性咽炎系病毒所引起的咽部急性感染。多在咽部、口腔黏膜及其周圍皮膚發生皰疹,也可發生於角膜及外生殖器
【治療措施】
1、常採用複方硼砂溶液、生理鹽水或1%雙氧水含漱;病變部位塗擦2%金黴素甘油或1%龍膽紫,能促進潰瘍面的癒合。
2、注意休息,多飲開水,多吃新鮮蔬菜及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強身體抵抗力。
3、為防止繼發感染及縮短病程,可服用土黴素、麥迪黴素或肌注青黴素、慶大黴素等。全身症狀嚴重者,常靜脈用抗生素加一定量激素。如青黴素800萬U 慶大黴素24萬U 地塞米松5mg靜滴,或先鋒黴素V6~8g 丁胺卡那黴素0.4 地塞米松5mg靜滴,治療效果好,一般無併發症。兒童用藥量酌減。
4、中藥治療此病有顯著效果,分內服及外用兩類。應根據病情選擇用藥,常用藥物如下:
(1)清熱生地、連翹、金銀花、淡竹葉、木通、生草、川豆根、板藍根
(2)降火黃柏、黃芩、黃連、石膏、知母。
(3)養陰天冬、麥冬、熟地、元參、白芍、沙參、天花粉。
此外,上海第二醫學院口腔系套用“紅白散”外治法,有效率達82.6%。其成分為:青黛30g,人中白12g,桔礬6g,冰片4.5g,牛黃0.3g,共研細末,局部塗勻,每日3~4次。
【病因學】

其病原體種類很多,以皰疹病毒較多見,另外有腺病毒、冠狀病毒、合胞病毒等。這種病毒在電鏡下見是圓形小體,直徑約180μm。當勞累過度,過敏素質,氣溫突變,身體受涼或某些物理、化學因素如、坤、鉍、等的刺激,使身體抵抗力低下,易患此病。另外,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瘧疾、流行性腦膜炎等均可並發病毒性咽炎。
【病理改變】
病變為上皮細胞水腫、膨脹,使表皮的棘細胞層隆起,形成水皰,內含大量多核白細胞及血清,細胞核內有嗜酸性包函體,水皰很快破裂,形成一淺潰瘍,表面覆有炎性細胞、紅細胞壞死組織
【臨床表現】
臨床可分為急、慢性二型,以急性型較多見。
(一)急性型:起病急,先在咽和口腔黏膜、扁桃體和口角等處出現針尖大小的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孤立或叢集在一起,很快破裂形成淺潰瘍,表面覆蓋有淡黃色假膜,周圍黏膜呈鮮紅色,伴有畏寒、發熱、咽部灼熱疼痛。嬰幼兒哭鬧不安,拒飲食,頜下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
(二)慢性型:多見於成年人,咽及口腔黏膜出現少數皰疹,破潰後覆有灰白色假膜,四周黏膜淡紅,此愈彼起,持續甚久。咽部及口腔微感灼熱疼痛,無明顯症狀。
【鑑別診斷】
應與口瘡性口炎、多形滲出性紅斑、壞死性口腔炎、帶狀皰疹相鑑別

皰疹性咽頰炎

皰疹性咽頰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於其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區別不大,因此很容易被人誤解為普通感冒而延誤治療。造成小兒皰疹性咽頰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於最近天氣比較炎熱、室內空氣流通不暢,使室內空氣細菌和病毒急劇繁殖,進入小兒呼吸道而引起疾病發生。這些病毒主要是柯薩奇病毒、皰疹病毒和埃可病毒,以及並發細菌感染等。
柯薩奇病毒、皰疹病毒和埃可病毒等所導致的疾病傳染性強、流行快,主要侵犯1歲~7歲的小兒,該病通常多發夏秋高熱季節,症狀多表現為起病急,突然高熱,早期可伴有流鼻涕,大一點的孩子會出現口腔疼痛的現象,檢查時,可以看到小兒的上顎、口腔黏膜、扁桃體、咽後壁等口腔黏膜出現約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皰疹,周圍有紅暈,2天~3天后逐漸擴大後潰爛形成潰瘍
這種病的病程大約一周左右,嚴重的可延長至兩周,治療上經常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主要以中藥治療為主。選擇一些清熱、解毒、利咽的藥物,同時,還可以用霧化超聲吸入中藥雙黃連等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治療期間,飲食上要注意保持清淡,要多喝溫開水。給孩子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儘可能少吃煎、炸等油膩食品,尤其是注意不吃過熱的食品。同時為防止繼發感染,一定要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口腔清潔,可選用淡鹽水漱口。
由於小兒機體抵抗力低下,防禦功能比較弱,常常有病毒或細菌侵入體內,從而產生一些症狀。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小兒突然出現高熱,流口水,不肯進食的情況,小一點的孩子只會哭鬧,弄得家長不知所措,大一點的孩子自己會講述咽痛。到醫院檢查時,醫生可發現咽峽充血,舌齶弓、軟齶、硬齶及懸雍垂處有淺灰色的小皰疹,直徑1-2毫米,周圍有紅暈,2-3天破潰為白色潰瘍後,皰疹與潰瘍可同時存在。病損數目多至5-10個,也可少至1-2個,偶爾可在扁桃體及舌部見到單個皰疹或潰瘍,但從不侵犯齒齦及頰黏膜,所以屬於口腔後部的感染,一般4-6日可自愈,很少有併發症。

上情況醫學上稱為皰疹性咽炎,一般認為是A組柯薩奇病毒感染所致。多見於1-7歲小兒,夏季流行,同一患兒可反覆多次發作。主要表現為突然高熱,咽痛,體溫一般在37.7-40度,發病時常有嘔吐或頭痛,少數患兒有腹痛,幼兒可因高熱而驚厥,咽痛可使嬰幼兒流口水,拒食。
因為這種病是病毒感染所致,所以治療主要以抗病毒為主,不需使用抗生素。可口服抗病毒口服液或板蘭根沖劑等。另外還可服用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C和複合維生素B,局部可用金黴素魚肝油或中藥氣霧劑噴霧,以達到局部止痛消炎作用。若有繼發細菌感染或並發中耳炎、鼻竇炎時,可採用抗生素治療。
高熱時,體溫超過38.5度,應給予退熱處理,以免引起高熱驚厥。進食困難的小兒,應適當補液,以防止電解質紊亂。
飲食可進冷流食或半流食,太熱的食物可引起咽痛加重,要吃一些不太熱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還可增加一些蔬菜汁。另外,較大的孩子發燒期可吃一些冰淇淋,因冰淇淋較涼,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再有裡面含有牛奶及維生素等,可增加熱量,補充營養;也可起到降溫作用。因此,對於早期高熱、拒食的小兒,給孩子吃冰淇淋時,多數孩子願意接受,對止痛、退燒及預防脫水能起到良好效果。除上醫院就診之外,患兒應多飲水以利於降溫。進食有營養且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如牛奶、米粥、果汁。飲食應少量多次,不要給孩子吃辛辣、甜膩或油炸的食品

咽頰炎自診要點

咽部不適,有異物感,總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東西,刺激咳嗽,乾燥、發脹、堵塞、瘙癢等,但很少有咽痛。清晨常吐出粘稠痰塊易引起噁心。由於食道或下咽部的癌症早期也會有類似的症狀,因此發現以上症狀之後應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方能確診。

治療包括一般療法、局部治療及抗感染治療三類,具體如下:

(1)一般療法

臥床休息,多喝水,吃稀軟食物,禁菸酒,不吃辛辣和過於油膩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上述方法對急性咽炎的早日痊癒十分重要、但往往被病人及家長所忽視而造成病勢遷延或並發其他疾病。如果因咽痛而影響進食者,應給予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咽痛劇烈或體溫較高者,可口服APC,每次0.5克,或肌肉注射安痛定、柴胡注射液等。

(2)局部治療

含服溶菌酶片、杜滅芬喉片、碘含片、六神丸等;用複方硼砂液、洗必泰漱口液、溫淡鹽水含漱;發病初期可用1%碘甘油或2%硝酸銀液塗擦咽壁,以助炎症消退;霧化或熏氣治療,吸入藥氣,對局部炎症有效,病人也感到舒適。

(3)抗感染治療

病毒感染者,可選用抗病毒藥,如嗎啉雙呱、金剛胺、干擾素等;細菌感染者,可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中藥對病毒和細菌感染均有較好療效。

咽頰炎的治療建議

1.西醫藥治療

(1)局部可用複方硼砂液漱口,每日3~5次,亦可用杜滅芬、六神丸等口含藥含化。
(2)見咽部淋巴濾泡有化膿者可給予抗菌素口服或肌肉注射。
(3)發熱、頭痛明顯者可服阿斯匹林解熱止痛。

2.中醫藥治療

(1)對於發病初期,表現為咽乾微痛、灼熱、吞咽不利,咽部黏膜充血但未化膿者。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利咽。
方藥:荊芥10克、防風10克、牛蒡子10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參10克、浙貝母10克、生甘草6克。
(2)對於發病幾口後症狀加重者。
治法:泄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藥:連翹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薄荷3克、牛蒡子10克、玄參10克、金銀花10克、大黃5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
具體情況應由醫生根據病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局部對症治療可以選用中成藥,如利咽靈、草珊瑚含片、保全散等,可同時配合泡茶飲:雙花、麥冬、胖大海、生甘草各等份,開水沖泡頻服。清咽飲:烏梅肉、生甘草、沙參、麥冬、桔梗、元參各50克,搗碎混勻,每日3次,每次服15克左右,以沸水沖飲。

咽頰炎的注意事項

注意口腔衛生,堅持早晚及飯後刷牙。減少菸酒和粉塵刺激,還需糾正張口呼吸的不良習慣。要減少呆在家中的時間,應加強身體鍛鍊,增強體質,預防呼吸道感染,少用菸酒,積極治療咽部周圍器官的疾病。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煩惱鬱悶。保持室內合適的溫度和濕度,空氣新鮮。宜吃清淡、具有酸、甘滋陰的一些食物,如水果、新鮮蔬菜、青果等。經常含服四季潤喉片、薄荷喉症片等。

適當休息,進軟食,保持大便通暢,多飲溫開水。本病的預防,同急性鼻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