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上氣病

咳嗽上氣病以宣降肺氣,祛痰化飲,通利氣道,宣暢氣機,止咳平喘為治療大法。 飲邪挾熱上迫,壅肺喘咳者,治以厚朴麻黃湯散飲降逆,止咳平喘。 寒飲挾熱,壅遏肺氣的肺脹咳喘證,治以小青龍加石膏湯解表化飲,降逆平喘,清熱除煩。

簡介

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傷寒論》。所論咳嗽多與外邪相關,不論是風寒束表,還是風熱犯肺,都可導致肺失宣降,氣逆而咳。而《金匱》所論咳嗽上氣病涉及到今之咳嗽、哮喘、肺脹等病證。三者在病因方面都與感受外邪,痰飲內停相關;病機上多有邪實氣閉,宣降失常;症狀表現上都有咳嗽氣急,或喘逆不能平臥,或喉中有痰鳴聲等;治法上均以宣降肺氣,調暢氣機為主;遣方用藥方面也有許多相通之處。

臨床表現

咳嗽與上氣合在一起,主要指咳喘之症,另外可伴見:喉中痰鳴如水雞聲,胸滿煩悶,甚者喘息不能平臥。或喘逆不安,煩躁不安,氣短難續;或但頭汗出,倚息不能平臥,甚者稠痰難咳,氣閉難出,但坐不得眠。舌質淡或紅,舌苔厚,或白或黃,其脈或浮緊,或浮數,或浮滑。

原文中提到的肺脹與咳嗽上氣相類,亦以咳喘為主症,另外痰涎壅盛,胸部膨滿,憋悶如塞,目如脫狀,甚者肩息,面浮腫,或下利。舌質或淡或紅,舌苔黃厚,或白膩,其脈浮滑,或浮大。

病因病機

咳嗽上氣的發病,多由外邪犯表,肺失宣降,風寒束表,腠理閉郁,肺氣失宣所致,且與體質因素和邪氣內伏密切相關。《金匱》明確提出其發病與“伏飲”有關,如《痰飲咳嗽病》篇謂:“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此實為後世喘有宿根理論之淵源。因該病患者體質較弱,極易外感,又因脾虛運化不佳,平素即痰涎壅盛,痰多易咳,稍感外邪,即成外有非時之感,內有壅塞之氣,膈有膠固之痰之勢,而使該病急發緩復,纏綿難愈,病根難除。

肺脹得之於咳嗽上氣病反覆發作,經久不愈,肺氣脹滿,氣道不暢,胸膺膨脹。因病久肺脾氣虛,在外極易感邪,外邪束表,腠理閉塞,表氣不透,宣發不暢;在內痰濁內停,痰飲瘀熱互結,阻礙氣道,內外合邪,氣機宣洩肅降受阻,氣逆而上,咳喘哮發作,甚者抬肩呼息,呼多吸少,難以平臥,唇甲紫紺,心悸浮腫。

治則治法

外感咳嗽以解表散邪,宣肺止咳為主。因於風寒者,治以大小青龍湯解表化飲止咳。因於風熱者,治以桑菊飲解表肅肺止咳。咳嗽上氣病以宣降肺氣,祛痰化飲,通利氣道,宣暢氣機,止咳平喘為治療大法。咳喘上氣屬寒飲郁肺者,治以射干麻黃湯散寒宣肺,降逆化痰。屬濁痰壅閉肺竅者,治以皂莢丸峻攻濁痰,宣壅利竅。飲邪挾熱上迫,壅肺喘咳者,治以厚朴麻黃湯散飲降逆,止咳平喘。飲熱互結,壅遏肺氣的肺脹咳喘證,治以越婢加半夏湯化飲瀉熱,降逆平喘。寒飲挾熱,壅遏肺氣的肺脹咳喘證,治以小青龍加石膏湯解表化飲,降逆平喘,清熱除煩。後世醫家對上氣病的治療提出發作期驅邪治標,以治肺為主,緩解期扶正固本,以治腎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