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贊衡

周贊衡

周贊衡,地質學家、古植物學家。他是中國研究古植物學的第一位學者,是中國早期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之一。

基本信息

人物概述

人物介紹

周贊衡 周贊衡

 周贊衡(1892~1967)字柱臣,上海奉賢縣人。民國5年(191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研究所,進地質調 查所工作,被派赴瑞典學習。回國後,發表《山東之白堊紀植物化石》。這是我國學者在古植物方面最早的著作,受到地質界和生物學界的重視。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主任、中國地質學報編輯、中國地質學會第五屆書記、常務監事等。

生平

1893年1月14日,出生於江蘇省奉賢縣。

1910-1913年,上海南洋中學學習。

1913-1916年,北京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學習。

1916-1949年,任中央地質調查所調查員、技士、古植物室主任、《中國古生物志》編輯、技正、副所長等職。

1918-1923年,留學瑞典。

1950-1952年,任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委員。

1953-1966年,任中國科學院南京辦事處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副院長、江蘇省科委副主任。

1967年1月2日, 因病歿於上海,享年74歲。

生平貢獻

周贊衡,地質學家、古植物學家。他是中國研究古植物學的第一位學者,於1923年發表的《山東白堊紀植物化石》,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一篇古植物學論文。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之一,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古植物研究室的首任主任。他對中國地質學會會刊《中國地質學會會志》(後改名為《地質學報》)及《中國古生物志》、《地質專報》、《地質匯報》等的編輯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中國地質界的老前輩,是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三位老師的忠誠助手,在地質調查所工作近40年,主要擔任組織管理工作,是中國早期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之一。

工作成就

早期研究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周贊衡於1916年在北京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托辦)畢業之後,入地質調查所工作。 同年丁文江聘請瑞典皇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著名古植物學家T.G.赫勒(Halle)教授來華幫助工作,為時一年。赫勒來華的任務是一面進行野外地層古生物調查和重點採集古植物化石,並在實際工作中為中國培養古植物學人才。赫勒對中國古植物學的研究及發展也頗有貢獻,著有《中國西南古植物化石》(見:《中國古生物志》甲種第一號第二冊,1927,1-26)、《雲南古生代植物化石》(見:《中國古生物志》甲種第一號第四冊,1936,1-38)、《山西古生界之植物化石》(見:《中國古生物志》甲種第二號第一冊,1927,1-316)等專著及其他論文。周贊衡由於當時在青年人當中外語水平出眾,勤奮好學,被丁文江挑選為赫勒的學生和助手,跟隨赫勒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學習,成果頗見成效。赫勒返回瑞典後,丁文江繼續派他去瑞典留學(1918-1923),

仍師從赫勒,專攻中生代植物化石。

《古生物志》 《古生物志》

學成回國後,周贊衡於1923年發表《山東白堊紀植物化石》,這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篇古植物學論文,該文首次依據植物化石確定了中國有白堊系地層的存在,並進一步認為蒙陰組屬早白堊世,王氏組屬晚白堊世。1924年,周贊衡在瑞典《植物成就》雜誌發表另一篇中生代古植物學論文:《瑞典斯乾尼亞(Scania)下里阿斯植物群》(英文),該文較為詳細地論述了瑞典南部斯乾尼亞地區Sofiero和Dompang早侏羅世植物群的特徵,從而進一步確定這一植物群的地質時代為早侏羅世里阿斯早期。為當時中國青年古生物學家首次研究北歐的古植物群,於是周贊衡便成為中國第一個研究古植物的學人。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他沒有再繼續從事該專業的研究工作。

1931年以前,周贊衡還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古植物研究室主任,為中國第一個古植物研究室的首任主任,為設備及研究工作之便利起見,古植物研究室與礦物岩石研究室(主任王恆升)等,皆附於燃料研究室(主任謝家榮)。

關於古植物學的研究,自周贊衡從瑞典留學回國後,因擔任出版事務過多,進展略遲,但已收集植物化石千餘件。周贊衡同時還兼任出版事務主任及《古生物志》出版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主任為丁文江,其他三位委員為李四光、孫雲鑄、楊鍾鍵,而主要出版工作均由周贊衡擔任,重任在肩。

所任職務

周贊衡1916年畢業之後,先後在北京(北平)南京的農商部(後相繼為農礦部、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隨調查所先遷至長沙,又遷重慶北碚工作。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 南京珠江路942號(後改為700號)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在此期間(1938-1949)周贊衡長期擔任該所的副所長,對調查所的建設、管理,特別是財務作出了很大貢獻。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至1949年,當時在世風江河日下、經濟十分困難的形勢下,管理行政、財務、籌積資金,克己奉公,為調查所同仁有目共睹。

地質研究 地質研究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7次會議通過,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隨即相應撤消。中國科學院成立後,周贊衡從1953年起歷任南京辦事處主任、華東辦事處副主任兼南京辦事處主任、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副院長。分院撤消後改任江蘇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同時歷任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並當選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4年以後,中國科學院在南京的研究所有:地質古生物所、地理所、地球物理所、土壤所以及紫金山天文台等。20世紀40-60年代,各機構的所長,多半是周贊衡的故交好友,因此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在南京辦事機構的負責人之一,對團結老一輩科學家,組織機構與學科之間的協作,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也是中國科學院和江蘇省領導知人善任的具體措施。並在他的晚年給以很高的榮譽,當選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以表彰他為地質及自然科學事業創下的功績。

人格魅力

發展地質事業需要在學術上具有傑出成就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以及開拓者,但也必須是善於團結眾人,善於管理、策劃,同心同德,協同工作,能當配角、助手者,而且又是不看重論資排輩的孺子牛。周贊衡在青年時代是一位開拓者,為中國人自己研究中國的古植物學的第一人,並放眼世界遊學瑞典多年,研究瑞典的古植物化石,作出可貴的貢獻。他從中年開始,堅守地質事業崗位,任勞任怨,擔任組織者、管理者、領導者,但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政清廉。50多年一個人在北京、南京、重慶任職,夫人和子女均在故里上海。子女大學畢業後,也不調到自己身邊。調查所的工人生活有困難,他經常解囊相助。這些高尚的品德深刻地教育了曾與他有過交往的同輩與後人。葉連俊院士回憶說:“1937年我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周老親自安排了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熱情而周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將赴美留學並參加YVA(長江三峽水電站)培訓進修項目,臨行前愛人身體欠佳,周老多次到家中看望,並以長者的情感,語重心長地勸說我暫不赴美學習,而且當時的內戰已烽火連三月。而今思之,尤感親切。”

周贊衡在地質調查所工作近40年,正如曾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過的老一輩科學家李慶逵、葉連俊、秦馨菱等院士所說:周老在地學界團結、組織老科學家協同工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地質調查所,有些所長們難於解決的問題、難辦的事,周老出面處理,能很快妥善解決,因為他德高望重,考慮問題全面,多為他人著想。他是一位令人敬仰而信服的地質界老前輩之一。

1916年,地質調查所成立之始,周贊衡以優等成績被分配到該所任調查員,一直工作到1950年調查所結束,為該所唯一堅持工作34年的地質界老前輩。周贊衡為人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對人誠懇,辦事認真。他的一生是難苦創業的一生,是鞠躬盡瘁於地學事業的一生,是一位優秀的組織者、領導者、開拓者,值得永遠敬仰、學習。1993年1月14日是周贊衡誕辰100周年,在南京的老院士、老教授李慶逵、席承藩等一批好友想在他100歲生日時,開個座談會,紀念他對地學方面的奉獻。因為他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江蘇省科委任職。他對團結老一輩的科學家起了很大的作用。不過,時過境遷,認識他的人也少了,因此,沒有組織成100歲生日座談會(引自席承藩1994年10月10日來信)。僅作此文以表懷念之情,並表彰周贊衡老先生治學嚴肅,學風端正,數十年堅守地質崗位,為政清廉,尊師愛徒等高尚品德。應學習並繼承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