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江蘇省淮安市城北桃花垠,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距離周恩來故居約兩華里,屬周恩來故里景區。周恩來紀念館於1992年1月16日落成。鄧小平題寫館名,江澤民、李先念、李鵬、楊尚昆等同志為紀念館題詞。周恩來紀念館開放以來已接待了胡錦濤、賈慶林、溫家寶、賀國強、習近平等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館區由紀念島、寬闊的水面和湖四周環形綠地組成。總面積有三十五萬平方米,其中百分之七十為水面。島上建有主館和附館,總建築面積為3265平方米,其中主館1918平方米,附館1345平方米。

基本信息

景區概況

周恩來紀念館四面環水,清波蕩漾,總建築面積3265平方米。由主館和輔館兩部分組成。主館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館體呈八稜柱體,在莊嚴中具有動感,喻示周恩來數次在我黨我軍生死存亡關頭所起的扭轉乾坤的作用;基台周圍由四根巨大的花崗岩石柱撐起錐形大屋頂,寓意他最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四個現代化的千秋大業。與主館相呼應的輔館呈“人”字形展開,標誌著周恩來偉大崇高的人格,並含蓄地表達了周恩來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紀念館

淮安周恩來紀念館淮安外國語中學相連。整個建築造型莊嚴肅穆,形式樸實典雅,既有傳統的民族風格,又有現代建築特色,建築的每個部分寓意深蘊,體現著設計者匠心獨運,表達了億萬人民緬懷周總理的心愿。鄧小平同志為“周恩來紀念館”題寫了館名。在紀念館的北側還建有周恩來遺物陳列館。專為紀念周恩來同志的豐功偉績而建,供廣大的周恩來先生崇拜者拜祭。希望周恩來這座時代豐碑,能夠激勵中國的青年人,不斷的奮發進取,為中華之崛起而奮起讀書。周恩來紀念館於1988年3月在周恩來故鄉江蘇省淮安市興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對外開放。1998年為紀念周恩來誕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廳和周恩來銅像廣場。周恩來紀念館館名由鄧小平題寫。

景觀集萃

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紀念館
主館分為三層,一層展廳共分八個部分,通過豐富翔實的文獻史料和珍貴的文物圖片以及5台電視顯示屏,展現了周恩來光輝的一生。二層瞻仰廳置放著周恩來坐像。這尊漢白玉塑像高3.2,基座高1.5米,展現的是周恩來總理手握長卷,微笑凝視著前方的偉人形象。
紀念館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觀景台,它由廊廳和兩座高達16米的劍碑組成,象徵著周恩來的豐功偉績與日月同輝。從這裡乘遊艇,可直達周恩來故居。整個館區由兩組氣勢恢宏的紀念性建築群、一個紀念島、三個人工湖和環湖四周的綠地所組成。館區總面積35萬平方米,其中70%為水面,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在紀念館南北800米長的中軸線上,依次有瞻仰台、紀念館主館、附館、周恩來銅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廳等紀念性建築。此外,還有嵐山詩碑海棠林海棠路櫻花路、五龍亭、懷恩亭西廳觀魚等景點。周恩來紀念館館區平面圖呈等腰梯形,俯瞰全景,紀念島和三個人工湖構成漢字忠字形。它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齊康總設計。設計曾獲中國設計大獎,工程質量獲中國建築最高獎——特別魯班獎

景觀特點

周恩來紀念館周恩來紀念館
一代偉人周恩來的崇高威望,獨具特色的紀念性建築,豐富的館藏文物,優美的館區環境,規範的管理服務,使周恩來紀念館成為周恩來故鄉淮安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視窗,成為江蘇省和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旅遊勝地。開館以來,周恩來紀念館每年接待中外觀眾近100萬人次,免費和優惠接待青少年學生團體和軍人50萬人次,1995年被中國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稱號;1996年被中國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1997年被中國人事部、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被中宣部確定並公布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999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文明單位;2000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生平簡介

周恩來(1898~1976)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發生重要轉折。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並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歐洲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為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1923年被國民黨本部委任為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主持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國,在國共合作期間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3月在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臨近上海的情況下,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1928年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後任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
1931年12月,離開上海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央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紅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對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並繼續被選為中央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成發動武力拘禁蔣介石的“西安事變”後,任中共全權代表與秦邦憲、葉劍英等去西安同蔣介石談判,和張、楊一起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使團結抗日局面的形成。
1946年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解放戰爭,同時指導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任政府總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長
1949~1952年他成功地組織領導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均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1953~1957年“一五”計畫期間,他領導了以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的工業建設,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4年他提出建設現代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化目標,組織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學發展規劃》,推動了國家科技事業的迅速發展。
1961~1965年為糾正“大躍進”帶來的失誤,扭轉經濟困難局面,他和劉少奇鄧小平領導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使國民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950年韓戰爆發,他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2年他被診斷出患有膀胱癌後,仍然堅持工作。
在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中國共產黨重新提出在中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目標,鼓舞了人民戰勝困難的信心。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大事年表

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紹興縣(今紹興市)。
1910年春,到奉天省銀州(今遼寧省鐵嶺縣),入銀崗書院讀書。秋,到奉天府(今瀋陽市)入奉天第六兩等國小堂(後改名東關模範學校)學習。
1913年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1917年6月,南開學校畢業。9月,赴日本留學。在日期間,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
1919年4月,離日本回國。參加五四運動,是天津學生界主要領導人之一。9月,參與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入南開學校大學部(後改為南開大學)學習。
1920年1月,在領導天津學生愛國運動中被捕。在獄中宣講馬克思主義。7月出獄。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

人物故居

北京故居

西花廳周恩來故居,位於北京中南海北區。現址南北長約280米,東西寬約60米,是個長方形的四進庭
院。水榭南大門為前院,即一進院,主要是一些服務設施。二進院前面有水榭,三面臨水,夏季池中開著朵朵蓮花;水榭東北側是不染亭,亭榭之間以短廊相接。院內植有花草翠竹和蒼鬱松柏。沿林蔭道往前,是二進院的正房和耳房,建在青磚砌築的台基上,正房廊檐懸掛有“西花廳”匾額。西花廳中間的屋子是會客廳(前廳)。三進院內種有四季花木,栽有桃樹、梨樹,其中最多的是周恩來喜愛的海棠。院子中間的正房是會客廳(後廳);東耳房第一、二間是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寢室,緊靠寢室的屋子是鄧穎超辦公室;西耳房是周恩來辦公室。四進院是輔助設施。
周總理辦公室的陳設十分簡樸,北牆正中陳列著毛澤東的古銅色半身塑像,靠東西兩面牆立著四個書櫃,三張方桌拼接的長形會議桌占了辦公室的一大部分。會議桌上放著解放軍用擊落敵機殘骸製成的筆筒、筆架、墨盒,這是戰士們送給周恩來的。辦公桌上的文具盒是工人用五合板做的,批改檔案需用的鉛筆分別裝在一個玻璃杯和用橡皮膏粘合的破筆筒里,辦公桌右側茶几上放著三部電話機。辦公室原來沒有沙發,現有的這個單人沙發,是周恩來生病後,毛澤東派人送來的特製沙發。
從1949年11月搬進西花廳,直到病重住院,周總理一直在這裡工作和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嘔心瀝血,日夜操勞。

淮安故居

周恩來故居,位於江蘇省淮安市西北隅的駙馬巷內。陳運和詩稱“清末是這普普通通的住宅小院驟然睜開一雙普普通通的濃眉大眼”、“暴風雨里附馬巷也同樣在成長開始獨具長征路長安街的強悍”。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1984年12月11日,鄧小平題寫“周恩來同志故居”匾額。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誕生在這個院落東側的一間房子裡。故居大門向北有三間面向西的房屋,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由讀書房間向西跨過一道方形腰門,是他父母居住的三間朝南房屋。他的過繼母陳氏、乳母蔣江氏居住在“蝴蝶廳”。1910年春,周恩來隨伯父離家去東北求學,此後便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周恩來生前一直反對整修故居,曾多次叮嚀赴京的中共淮安縣委負責人:“要把我住過的房子拆掉”。他逝世後,中共淮安縣委根據淮安人民深切思念的願望,並經有關方面批准,這才對故居進行了初步維修,並基本保持原貌。
周恩來故居共32間房,占地約1187平方米。故居院內辟有周恩來生平史料展覽室,陳列分五個專題:周恩來童年;周恩來家世;周恩來與故鄉;瞻仰故居緬懷總理;書畫寄深情。三個展室共展出有關周恩來的資料、照片、文物、書畫等一百多件。

紹興祖居

周恩來祖居,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勞動路50號。1984年2月,正式對外開放。1985年12月21日,陳雲題寫“周恩來祖居”匾額。
祖居為朝南的磚瓦平房,外觀古樸莊嚴,共三進,每進三間房。兩進之間各有天井相隔,天井兩側有小廊對拱。第一進中間為台斗門,左右為耳房。第二進為大廳。第三進原為樓房,倒塌後,改建平房。相傳周恩來的祖輩中有一對夫婦壽至百歲,故又稱百歲堂。
周恩來曾於1939年3月29日至31日回歸祖居,在這裡接待過親友和各界人士,發表抗日演說,召開工人座談會,並給愛國人士和親友書寫了多幅題詞,指出光明前途,號召團結抗日,鼓勵青年學習,極大地鼓舞了故鄉人民的抗日救國熱忱,並填寫了周氏宗譜。
祖居重點介紹周恩來1939年春來鄉推動抗日救國的事跡。陳列的展品有當年會見紹興各界人士時用過的六角木桌和書寫過題詞的長方形書桌,還有續寫的周氏宗譜等文物。

現狀

周恩來紀念館開放以來接待了胡錦濤、賈慶林、溫家寶、李鵬、習近平、賀國強等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每到清明的時候,淮安的每所學校都會去周恩來紀念館來瞻仰我們這位敬愛的周總理,學習他當時那種胸懷和精神,能讓世界上每個國家對我們的總理有著敬佩的感情。

紀念館1

紀念館是為紀念有卓越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陳設實物、圖片等的房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