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癱瘓

周圍性癱瘓又稱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弛緩性癱瘓、軟癱。是因脊髓前角細胞及腦幹運動神經核,及其發生的纖維—脊髓前根、脊神經、顱神經受損害產生的癱瘓。由於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衝動興奮,所以,在臨床上表現出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縮,但無病理反射。

疾病區分

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亦稱周圍性癱瘓。是脊髓前角細胞(或腦神經運動核細胞)、脊髓前根、脊周圍神經和腦周圍神經的運動纖維受損的結果。

(一)急性脊髓灰質炎起病多有發熱、咽痛、納呆、噁心、嘔吐、便秘、腹瀉等症狀。一般在發病第3~5天,熱退後出現肢體癱瘓。癱瘓多見於一則下肢,亦有雙側下肢或四肢受累,呈不對稱性弛緩性癱瘓,肌張力鬆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感覺存在。腦脊液中細胞數增多,蛋白含量輕度增高。

(二)急性感染多發性神經炎又稱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病前1~3周內常非特異感染史。呈急性起病,先有下肢肌力減退,很快向上發展,於1~2日內出現四肢癱。癱瘓呈弛緩性,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肉有按壓痛。嚴重者可有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延髓麻痹的症狀,並可有呼吸肌麻痹。

(三)臂叢神經炎 急性起病,上肢疼痛為本病的特點,首先在頸根及鎖骨上部,以後迅速擴展到肩後部、臂及手,疼痛開始為間歇性,以後轉為持續性。多在1~2周內消失。受累的上肢肌力減弱,腱反射減低或消失,手和手指的淺感覺減退,肌肉萎縮不明顯。

(四)多發性神經炎 主要表現為四肢遠端對稱懷末稍型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和植物神經障礙。其癱瘓的特點表現為肢體遠端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依神經受累的輕重,可為輕癱至全癱。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減低或消失,踝反射的減低常較膝反射為早。肌肉可出現萎縮,其特點是遠端重於近端。

(五)橈神經麻痹 橈神經麻痹的主要表現是腕、手指及拇指不能伸直外展,即腕下垂,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間隙背面感覺減退或消失。

(六)尺神經麻痹 尺神經麻痹時,手指橈側偏斜,向尺側外展減弱及小指的運動障礙,小魚際肌及骨間肌萎縮。手掌及手背的尺側及整個小指和環指的尺側半部感覺障礙。

(七)腕管綜合症 可因骨折、外傷或腕部橫韌帶增厚壓迫正中神經引起。有局部皮膚乾燥、變冷、指甲變脆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症狀。

(八)腓總神經麻痹受傷後產生腓骨肌及脛骨前肌群的癱瘓。表現為足下垂,足和足踐不能背屈,用足跟行走困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