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性癱瘓

小兒腦性癱瘓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是指從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症。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症,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患兒在出生前後腦部受到損傷,出現非進行性、持續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並伴有多種併發症的腦部疾患。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及生活能力。中醫則屬於“五遲”、“五軟”痿證或痙證的範疇。

基本信息

小兒腦性癱瘓

正文

患兒在出生前後腦部受到損傷,出現非進行性、持續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並伴有多種併發症的腦部疾患。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及生活能力。重者除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外,多伴有智力、語言、視聽等多種功能障礙。中醫則屬於“五遲”、“五軟”痿證或痙證的範疇。
病因病機 ①出生前,多有母妊娠期高危因素影響,如先兆流產、病毒感染、妊娠中毒症、糖尿病、腹部外傷、高血壓綜合徵、過量接觸放射線或胎兒期感染、出血和缺氧等。②出生時,屬圍產期高危因素,如前置胎盤、胎膜早破、羊水堵塞、胎糞吸入、臍繞頸窒息、異位生產、難產、過期娩出及產傷等導致顱內出血、缺氧等。③出生後,產後感染、外傷、腦缺氧及核黃疸等。
中醫則認為肝腎不足,先天不足則筋骨難充,故筋骨痿弱,發育遲緩;脾腎雙虧,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氣血生化不足,無以濡養筋骨肌肉,則頭頸肢體軟弱無力;氣血兩虛,導致肌肉、筋骨無以充養,功能遲滯,致肢體痿弱無力;脾虛水泛,後天失養,脾胃受損,乳食難化精微,而停成水濕,泛於機體,氣血難循常道,致使筋骨肌肉充養不足,濕濁泛濫,故體虛而痿,肢軟無力。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中樞性癱瘓。①痙攣型。以錐體束損傷為主,肢體軟癱,活動或站立時肢體呈痙攣性伸直和內收,腱反射亢進,剪刀步等。②遲緩型。以錐體束損傷為主,肌張力減低,肢體頸項痿軟無力,關節活動幅度過大。③僵直型。以錐體外系損傷為主,肌肉僵直,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增大等。④震顫型。以錐體外系損傷為主,見肢體不自主震顫。⑤手足徐動型。以錐體外系損傷為主,見肢體不自主徐動,或有異常的怪動作。⑥共濟失調型。以小腦損傷為主,見步態不穩、動作不協調,指鼻試驗不能完成等。⑦混合型。以上2~3型症狀並存。⑧除上述外,還可見語言、智力、視聽障礙,癲癇,面肌、眼肌麻痹,以及各種肢體畸形,如斜頸、雞胸、膝內翻、足外翻等。
辨治 主要分四種類型:①肝腎不足。筋骨瘦弱,發育遲緩,坐、立、行遲,或行而不穩,面色無華,倦怠乏力,嗜臥,或手足拘攣,僵硬不伸。舌淡苔薄脈弦細無力。治宜滋補肝腎,方用龜鹿二仙丹加減。②脾腎兩虧。頭頸軟不能抬舉;手軟不能舉握;足軟無法站立;肌軟活動無力,形瘦肌松;口軟咀嚼無力,流涎等。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補脾益腎,方用左歸飲加減。③氣血雙虛。肢體痿軟,關節軟弱,神情呆滯,智力低下,面白無語,口開不合或舌出口外,或心悸怔忡,易驚恐抽搐,夜寐不寧流涎食少,舌淡苔薄,脈虛弱。治宜補益氣血,方用八珍湯加減。④脾虛水泛。面色白,目暗無神,囟門不閉,表情呆滯,形體瘦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不利等。舌淡胖,有齒痕,苔膩滑脈緩弱。治宜補脾健運,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治療手法 以推拿手法為主。以固元氣、補脾胃、益肝腎、宣肺氣、助心脈,舒筋通絡為原則。①摩丹田。兩掌摩熱,摩臍下三寸丹田處1~3分鐘。②通督脈。先點按會陰,繼自長強起向上點按諸穴至兌端。1~5分鐘。重點陽關、命門、筋縮等。③推揉背俞。以前正中旁開1.5寸,背部膀胱經俞穴,自下而上推揉,以腎俞、脾俞、胃俞、肝俞、膈俞、心俞等為重點,1~5分鐘。④按揉百會。用拇指按揉頭頂中點百會穴1~2分鐘。⑤揉腦後。用指揉枕骨下緣,並點風池、風府1~3分鐘。⑥按揉中府。用拇指揉中府穴(胸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1分鐘,並拿揉胸大肌數次。⑦揉膻中。用掌摩熱,揉正中線平第四肋間處膻中穴1~2分鐘。⑧摩印堂。用三指摩兩眉間印堂穴1~2分鐘。⑨揉髮際。用拇指沿髮際緣按揉1~3分鐘,重揉神庭、風府等。⑩點合谷、按曲池。用拇指點、按二穴,拿揉上肢各肌群1~5分鐘,並牽拉。拿肩井。用四指拿肩井(肩部隆起大筋)數次,並摩肩背。點陽陵泉。用拇指點按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凹陷),並拿揉下肢外側肌群1~5分鐘。點委中。用拇指點委中(窩中點),拿揉下肢後側肌群1~5分鐘,並牽拉。壓環跳。用肘壓環跳穴(股外側,大轉子與骶骨裂孔連線外2/3處),並拿揉大腿後側肌群1~5分鐘。拿血海。用拇食指分別按壓血海、梁丘拿揉,並拿揉大腿前側肌群1~5分鐘。叩頂。一手扶頂,另一手叩其上,10餘次。
加減:①肝腎不足。加按揉太溪、太沖1~3分鐘。②脾腎兩虧。加按揉三陰交1~3分鐘。③氣血雙虛。加按揉足三里1~3分鐘。④脾虛水泛。加摩中脘,按揉足三里、陽陵泉各1~3分鐘。⑤失語。加啞門、風府、廉泉、通里各1~3分鐘。⑥斜視。加瞳子髎、精明、太陽等,並按揉眼輪匝肌1~3分鐘。⑦流涎。加地倉、廉泉、翳風等,各1~3分鐘。⑧癲癇。重按耳後枕部及神庭、肝俞。⑨痙攣型。多輕法摩揉內收屈肌群。⑩遲緩型。多提拿、叩擊,手法稍重。其他型。以協調各肌群運動為主。
針灸治療:肝腎不足型,選腎俞、京門、四神聰、囟會。脾腎兩虛型,選氣海、百會、神庭、命門。氣血兩虛型,選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神闕。脾虛水泛型,選水分、關元、陰陵泉、太白。
小兒腦癱,推拿是主要治療方法,患兒的受治年齡越小越好,一般5歲以下者療效較明顯。年齡較大的患兒,由於各系統、組織的發育漸已定型,故療效稍差。
注意事宜 ①囑患兒父母,協助進行運動、語言等訓練。②配合藥物和針灸療法。③配合抗癲癇治療。④矯正畸形,必要時手術。⑤及早治療。

腦癱疾病病理變化是怎樣的?

腦癱患兒腦病變主要累及腦幹、基底節、小腦、大腦皮層運動區等神經元聚集的部位,也累及白質纖維。的基本病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先天性畸形
1、腦結構的缺如如在胎兒發育中由於神經管閉合不全引起大腦半球、間腦的缺如等。
2、腦結構的畸形如前腦分化障礙導致的兩大腦半球未分開、小腦發育不全等。
3、神經細胞的異位聚焦指在胎兒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成神經細胞在遷移時發生停頓或移位,致使神經細胞聚集在異位,形成大小不一的異位灰質塊或結節。
(二)腦出血
(三)神經元細胞變性、壞死
(四)腦室周圍白質軟化
(五)腦室周圍出血性梗死
(六)腦組織的炎性改變如由於孕婦早期感染風疹病毒,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引起的腦癱,其大腦可呈局限性腦膜炎改變。
(七)膠質細胞增生
(八)腦實質內空洞形成專家提示:大多腦癱患兒的病變為小灶性,無論是腦幹神經核,還是皮質區,或小腦、丘腦都如此,白質區依然。下橄欖核病變雖較廣泛,但亦為部分區域,基底節雖較瀰漫,但仍有健康區存在。

小兒腦癱孩子特徵表現

1.餵養較困難。腦癱兒吞咽、吸吮不協調,所以從小就進食困難,有的還伴有流口水。
2.肌張力改變。患兒肢體通常顯得過硬或過軟。給腦癱孩子換尿布通常很困難,因他們的雙下肢常夾得很緊。有的孩子表現為全身鬆軟,無力氣。
3.姿勢異常。因肌張力和運動功能的障礙,孩子常伴有有異常姿勢和表情。“剪刀步”是一種典型的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姿勢,它指患兒扶立時雙下肢伸直並交叉,腳尖著地,呈剪刀樣姿勢。有的孩子有異常表情,如做苦臉、皺眉等。
4.動作發育緩慢。腦癱孩子的動作發育,比如翻身、爬、坐等都較正常為晚。遺憾的是,許多家長都將其誤以為是佝僂病,所以延誤了診斷和治療。
5.“脾氣壞”。腦癱孩子較“敏感”,睡眠困難,易驚醒;易激動,時常啼哭不止。

配圖

華康華康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