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講秦漢帝國

呂思勉講秦漢帝國

呂思勉講秦漢帝國,是長征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的系列叢書領導幹部讀經典中的一本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呂思勉講秦漢帝國

《呂思勉講秦漢帝國(上下)》主要內容:領導幹部讀經典。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的提高,都源於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說:經典是那些正在重讀的書,經典是常讀常新的書。

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代經典作品中蘊藏著富民強國的豐富智慧、眾多值得汲取和反思的經驗教訓。民為貴、君為輕的治國理念和民本思想,清正廉潔、克勤克儉的為官之道,允公允能、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如臨如履、朽索馭馬的防腐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幸福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精忠報國、捐軀濟危的民族大義,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氣節操守,自強不息、精進向上的積極人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溫良恭儉、己欲達而達人的人間關愛,厚德載物、不涓細流的博大胸襟,等等,對領導幹部有著重要的鏡鑒和啟迪作用。

《領導幹部讀經典》第一輯輯選民國人文精粹,囊括梁啓超、章太炎、王國維、蔡元培、魯迅、朱自清、鄭振鐸、呂思勉等大師級作品,為領導幹部提供治國理政參考和修養鏡鑒,是一套值得溫故知新並具有現實指導價值的經典讀物。

編輯推薦

《領導幹部讀經典》輯選晚近人文精粹,為領導踱索“價值”和“判斷”提供治國理政的思想,是一套值得溫故知新並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叢書。《呂思勉講秦漢帝國(上下)》輯錄了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初版於1947年,後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秦漢史》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政治史,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後半部為社會經濟文化史,採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

媒體推薦

中華文化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但它為世界所認識,走向世界,那是秦漢統一全國以後的事。從此以後,二千多年來,中國文化長期在黃河、長江流域,發展壯大。--秦漢統一以後,在長期統一政權管理下,各地區的文化,不斷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交融匯同,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中華文化。

--任繼愈

秦始皇建造了有階梯的官僚金字塔。漢武帝布下了搜盡天下士的大網。合成為周朝比不上的大帝國的穩固結構,歷時兩千多年,斷裂後還能重建。這是世界上稱得上大帝國的國家都比不起的。

--金克木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生於江蘇常州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的他,十二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目錄

出版說明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秦代事跡

第三章 秦漢興亡

第四章 漢初事跡

第五章 漢中葉事跡

第六章 漢末事跡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八章 後漢之興

第九章 後漢盛世

第十章 後漢衰亂

第十一章 後漢亂亡

第十三章 秦漢時社會組織

第十四章 秦漢時社會等級

第十五章 秦漢時人民生計情形

第十六章 秦漢時實業

第十七章 秦漢時人民生活

第十八章 秦漢政治制度

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

第二十章 秦漢宗教

後記

後記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著名歷史學家,和陳垣、陳寅恪、錢穆一起被推崇為現代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堅持不懈地涉獵古文獻,又廣泛閱讀新出報刊,吸收和借鑑從西方引進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話本國史》和《呂著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八部專史:《先秦學術概論》、《經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制度史》、《中國民族史》、《史學與史籍》和《文字學四種》,以及大量的史學論文、札記、講稿、教材和歷史通俗讀物。

呂思勉推崇顧炎武的“閎雅”、錢大昕的“淵博”、戴震的“論證”和章學誠的“辯達”,熟讀“二十四史”等傳統典籍,析解、分類、排比、考證史料,寫下大量札記。呂著史實紮實而精確,歷史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敘述清楚,見解獨到而精闢。嚴耕望評其治學特色為:“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

本書輯錄了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初版於1947年,後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秦漢史》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為政治史,按歷史事件的順序編排;後半部為社會經濟文化史,採用分門別類的辦法敘述。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紕漏之處恐所難免,望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文摘

奴婢之原有三:一日俘略:《史記·項羽本紀》: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秦吏卒多竊言日:“今能人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吸羽屠鹹陽,收其寶貨婦女而東。其破田榮,皆坑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漢王既滅項羽,諸民略在楚者皆歸之,此戰時所虜也。欒布為人所略賣,為奴於燕。孝文竇皇后弟廣國,四五歲時,為人所略賣。《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蒲侯蘇夷吾,鴻嘉三年,坐婢自贖為民,後略以為婢免。此皆平時恃強為之,實為罪大惡極。然王莽言當時之弊日“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蘭,制於民臣顓斷其命,奸虐之人,因緣為利,至略賣人妻子”,本傳始建國元年行王田時語。則其事幾與粥賣同其普遍矣。二日罪人:此即所謂官奴婢,然亦可賞賜粥賣。如武帝賜異母姊修成君奴婢三百人;後漢東平憲王歸國,特賜奴婢五百人;清河孝王出居邸,賜奴婢三百人;晉武踐阼,以奴婢二人賜王基。又如漢傅大後使謁者買諸官婢,賤取之,復取執金吾官婢八人,見《漢書·毋將隆傳》。是也。官奴婢既可賞賜粥賣,則有罪為奴者,自亦可在私家,故季布匿濮陽周氏,周氏髡鉗布,並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也。三日粥賣:此本民間因困窮而起。《漢書·食貨志》云:“漢興,接秦之敵,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則賣買人口,本為法令所禁。然此實所謂“法不能禁,義不能止”者。賈捐之語,見本傳。故賈誼謂當時之民,歲惡不入,請爵賣子,幾視若故常也。又有初以為質,後遂沒為奴婢者。嚴助為淮南王諫伐閩越日:“問者數年,歲比不登,民待賣爵贅子,以接衣食。”如淳日:“淮南俗賣子與人作奴婢,名日贅子,三年不能贖,遂為奴婢。”贅即質也。又有販賣外國人者。《史記·貨殖列傳》日:“巴、蜀南御滇焚,焚僮。《漢書·地理志》作南賈滇、燹,滇、焚僮。西近邛、笮,笮馬、旄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