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成

1964年3月-1968年2月 1968年3月-1970年3月 1970年3月-1972年8月

1.福建雲霄烈士

吳金成(1916-1943),福建省雲霄縣下河鄉金坑村人。1933年1月參加革命,參加了開創閩南饒和浦(饒平、平和、大浦)游擊區的鬥爭。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南遊擊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歷任閩南紅軍獨立三團獨立營戰士、班長、排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紅三團編入新四軍北上抗日,任新四軍二支隊四團二營連長,新四軍和含游擊縱隊連長。1943年3月13日在安徽省和含抗日根據地反“清鄉”戰鬥中犧牲。

2.黑龍江省伊春市西林區政府區長

吳金成(1961.10-)男,黑龍江省湯原縣人,研究生文化,1983年11月參加工作,198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濟師職稱,現任中共西林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 1983.11 市城建局房產處技術員;
1985.09 市房地局科員;
1988.12 市房地局開發公司計畫工程部副主任;
1990.04 市房地局開發公司副經理、計畫工程部主任;
1992.06 市房地局房產處主任;
1995.02 市住房制度改革辦公室副主任;
1995.12 市房地局黨組成員、市住房制度改革辦公室副主任;
2000.01 市房地局副局長;
2001.11 市建設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2002.05 市建設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西城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正處級);
2004.12 市公用事業管理處黨委副書記、處長,市園林局局長;
2005.07 市公用事業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市園林局局長;
2006.12 中共西林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

3.漢城大學校人文大學教授

吳金成(1941.10.1-)國 籍:韓國
住 址:漢城特別市銅雀區上道5洞三星來米安3-1203
電 話:0082-02-880-6193
單 位:漢城大學校人文大學東洋史學科
學 歷
1960年4月-1964年2月 漢城大學校師範大學歷史學文學士
1964年3月-1968年2月 漢城大學校大學院東洋史學文學碩士
1979年3月-1986年8月 漢城大學校大學院東洋史學文學博士
經 歷
1964年2月-1966年4月 炮兵77大隊少尉
1966年6月-1968年8月 漢城大學校師範大學助教
1968年3月-1970年3月 公州師範大學講師
1970年3月-1972年8月 公州師範大學講師專任講師
1972年8月-1975年2月 漢城大學校師範大學專任講師
1975年3月-1987年3月 漢城大學校人文大學專任講師、助教授、副教授
1987年4月-今 漢城大學校人文大學教授
研究活動
1975年10月-1977年3月 東京大學
1982年6月-1983年6月 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
1983年6月-1983年7月 東洋文庫
1984年12月-1985年2月 東京大學、京都大學
1988年7月-1988年7月 東洋文庫
1991年4月-1991年8月 大阪大學、京都大學
1991年9月-1992年1月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8年8月-1999年8月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學會活動
歷史教育研究會 : * 總務幹事 1972年6月-1974年5月
* 總務幹事 1977年6月-1979年5月
* 研究幹事 1985年6月-1987年5月
東洋史學會 : * 編輯幹事 1973年6月-1975年5月
* 編輯幹事 1979年6月-1981年5月
* 會 長 1995年6月-1997年5月
漢城大學校東亞文化研究所 : * 總務幹事 1983年9月-1985年8月
* 總務幹事 1985年9月-1987年8月
* 總務幹事 1987年9月-1989年8月
* 所 長 1993年9月-1995年8月
明清史學會 : 會 長 : 1982年10月-1984年9月
會 長 : 1991年10月-1992年9月
論著目錄
I.著 書
1986 《中國近世社會經濟史研究—明代紳士層的形成及其社會經濟作用》,一潮閣,漢城
(→在日本翻譯出版 : 《明代社會經濟史硏究-紳士層の形成とその社會經濟的役割-》,汲古書院,東京,1990)
II. 編 著
1980 《漢城大學東洋史學科研究生院教育強化方案的研究》(共著)
1980 《朝鮮學人的中國史研究的整理及評價》(共著)
1981 《東洋史講義要綱》(共編著),知識產業社,漢城
1987 《韓國收藏中文學(文史哲)研究資料的活用方案研究》,漢城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990 《明末清初的照明》(共著),한울아카데미,漢城
1991 《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共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
III. 資料編輯
1981 《東洋史研究資料輯要》(共編),知識產業社,漢城
1984 《漢城大學收藏明清代地方志目錄》,《漢城大東洋史學科論集》8,漢城
1987 《國內收藏中國地方志目錄》,《東亞文化》25
1991 《韓國主要圖書館收藏明清文集目錄》(共編),學古房,漢城
1993 《國內收藏中國明清地方志目錄補》,《漢城大東洋史學科論集》17
1998 《韓國圖書館收藏中國地方志目錄》,漢城大學東洋史學研究室,漢城
IV. 論 文
1964 《清順治朝對士大夫的政策》 《師大學報》6
1967 《明前期對生員的政策—以士人階層形成過程為中心》,《歷史教育》10
1969 《明太祖的文教政策­—以官吏選拔政策為中心》,《歷史教育》11、12合輯
1971 《張居正的教育政策-以地方教育振興策為中心》,《歷史教育》14
1971 《顧炎武的教育發育論》,《公州師大論文集》9
1973 《明代提學官制研究》,《東洋史學研究》6
1974 《黃宗羲的教育改革論》,《歷史教育》16
1975 《明代殿試策題》,《東洋史學研究》8、9合輯
1977 《明末洞庭湖周邊垸提的發達》,《歷史教育》21
(→日譯 :《明末洞庭湖周邊の垸堤の發達とその歷史的意義》,《史朋》10,1979)
1978 《明末洞庭湖周邊的水利開發與農村社會》,《歷史學報》77
(→日譯 : 《明末洞庭湖周邊の水利開發と農村社會》,《中國水利史研究》10,1980)
1978 《日本的中國明清紳士階層研究》,《東亞文化》15
(→日譯 : 《日本における中國明․淸時代紳士層硏究について》,《明代史研究》7, 1979)
1979 《明代紳士階層形成過程》,《震檀學報》48
(→日譯 : 《明代紳士層の形成過程について》,《明代史研究》 8、 9,1980、1981)
1980 “Korean Studies of Ch'ing China : A Bibliographical Note”(共著),Ch'ing-shih Wen-ti(淸史問題) 4-3
1981 《睿親王攝政期清朝的紳士政策》,《韓㳓劤博士停年紀念史學論叢,知識產業社
1981 《中國的科舉制及其政治社會功能—以宋明清代社會階層移動為中心》,《科舉》,一潮閣,漢城
1982 《明代紳士階層的社會移動》,《省谷論叢》13
(→日譯 : 《明代紳士層の社會移動について》,《明代史研究》14、15,1986、1987)
1982 “New Light on the Chinese Gentry: Their Form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unpublished Manuscript, Pittsburgh, USA.
1983 《朝鮮學者明史研究》,《中朝鮮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984 《海瑞新論—明末江西南部的社會及他的政績》,《歷史與人間對應》,漢城
1984 《日本的明清社會性質研究》,《東亞文化》22
1985 《明代鄱陽湖周邊農村社會變動》,《東洋史學研究》22
1985 《明代鄱陽湖周邊的水利開發與紳士》,《邊太燮博士華甲紀念史學論叢》,漢城
1986 《明代漢江下游農民的社會變動》,《東亞文化》24
1986 《明代漢江下游的水利開發與紳士》,《李元淳教授華甲紀念史學論叢》,漢城
1986 《明代長江流域三省地區的社會變化與紳士》,《大丘史學》30
1986 《明代の國家權力と紳士の存在形態》,《東アジア世界史探究》,東京
1988 《明代湖北農村的社會變化與紳士》(上、下),《食貨月刊復刊》17-1、2, 3、4
1989 《韓國の明、淸時代史硏究の現狀と課題》,《中國-社會と文化》4
1989 《明代江西農村的社會變化與紳士》,《第2屆國際漢學會議論集》(明淸與近代史組,上冊),台北
1989 《順治親政期的清朝權力與江南紳士》,《歷史學報》122
1989 《明末清初的社會變化》,《講座中國史Ⅳ—帝國秩序的完成》,知識產業社 漢城
1989 《明清代國家權力與紳士》,《講座中國史Ⅳ—帝國秩序的完成》,知識產業社 漢城
1990 《明末、淸初江西南部の社會と紳士-淸朝權力の地方浸透過程と關聯して-》,《山根幸夫敎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
1990《明末清初社會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明末清初社會的照明》,한울아카데미 漢城
1990《明末清初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論》,《明末清初社會的照明》,한울아카데미,漢城
1991 《清朝權力的地方滲透過程—以明末清初江西南部地方為中心》,《東洋史學研究》35
1991 《明清時代紳士層研究的諸問題》,《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北京社會科學院
1992 《再論明清時代的紳士層研究》,《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992 《中國近世的農業與社會變化》,《東洋史學研究》41
1993 《明中期的人口移動及影響—以湖廣地區人口流入為中心》,《歷史學報》137
1993 《近十年來韓國的中國近現代史硏究》,《近代中國史硏究通訊》15,台北
1994 《明末湖廣的社會變化及承天府民變》,《東洋史學研究》47
(→中譯(提要) : 《明末湖廣的社會變化及承天府民變》,張中正編:《明史論文集》第五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黃山書社,合肥,1994)
1995 《明清時代的無賴:研究現狀與課題》,《東洋史學硏究》50
1995 《張居正的改革政治及其性質》,《黃元九教授停年紀念論叢》,《東亞人間像》,漢城
1995 《中國史時代劃分與各時代特徵》,《朝鮮史時代區分研究》,韓國精神文化硏究院,城南
1996 《入關初清朝權力的滲透及地域社會—以廣東東部、北部地區為中心》,《東洋史學研究》54
(→日譯 : 《入關初淸朝權力の浸透と地域社會-廣東東、北部地區を中心に-》<上、下>,《明代史研究》26、27, 1998、1999)
1997 《明清朝期的江南社會—以城市的發展為中心》,《中國的江南社會與韓中交涉》,集文堂,漢城
(→中譯 : 收入沈善洪編:《中國江南社會與中韓文化交流》,杭州出版社,1977)
1997 《明末淸初江南的都市發達和無賴》,陳懷仁編:《明史論文集》(第六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黃山書社,合肥
1997 《明中朝的江西社會與陽明》,《明清史研究》6
1997 《元末動亂期的鄉村支配層與武裝起義集團》,翰林科學院:《歷史的再照明》(2),小花,漢城
1998 《明清時期的社會變化與江西商人》,《明清史研究》9
1998 《王朝交替期地區社會支配層的存在形態—以明末清初福建社會為中心》,《近世東亞國家與社會》,知識產業社 漢城
1999 《明中期以後江西社會的動搖及其性質》,《第7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長春
1999 《明末清初的社會變化與都市社會—以景德鎮及其周邊地區為中心》,《東亞文化》37
2000 《明清時期的社會變化與山區都市的命運—以江西河口鎮為中心》,《明清史研究》12
2000 《韓國における中國史硏究の半世紀》,《中國-社會と文化》15
2001 《明清時期河口鎮居民存在狀態》,《東洋史學研究》74
2001 《明淸時期在湖廣的江西商人》,龍西斌、余學群編:《第八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明清王朝交替與紳士》,《中國學報》43
2002 《明淸王朝交替與紳士-紳士硏究半個世紀之回顧》,《中國の歷史世界》,第1回中國史學國際會議硏究報告集,東京 都立大學出版會,東京
2002 《1607年南昌教案與紳士》,《東洋史學研究》80(→《中國教會與歷史》4,2003)
2003 《廣東貿易體制下的江西社會變化》,《歷史教育》86
2003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史的成果與課題》,《明清史研究》19
2003 《明淸時代工商業市鎭的發展與商人-以景德鎭、河口鎭為中心-》,《第9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曁傅衣凌敎授誕辰九十周年記念論文集》
2004 《陽明學與明末江西吉安府的紳士—以書院講學為中心》,《明清史研究》21

4.中國“最美鄉村教師”吳金成

簡介

鳳凰縣禾庫鎮茶寨村國小吳金城老師,為了山裡的孩子,紮根苗寨,放棄了深圳月薪2700元的教學崗位,毅然選擇回鄉做一名教書匠,教學期間,他堅持磨豆腐賣購買學具,被民眾和學生親切地稱為“豆腐老師”。這位80後小伙子就像苗寨里的石板路,用堅韌執著和對大山的深深熱愛,承載起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今年7月,央視朝聞天下欄目和新聞聯播欄目對其先進事跡進行了報導,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如今,他從北京領獎回來,更是堅定了一個信念:甘於清貧,堅守茶寨。2012年9月榮獲中國“最美鄉村教師”榮譽稱號。

主要經歷

“80後”鄉村教師吳金成,大學畢業後,在去深圳教書等多種機會下,他最終選擇在鄉村當個代課老師,每天拿起鋤頭當農民,放下鋤頭當老師,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豆腐老師”。他像個做豆腐的師傅,又像個走街串巷的商販,像個電工又像個木匠,可就是看不出,他是個已經畢業5年的大學生。一個大學畢業生為什麼捨棄諸多好機會,寧願在鄉村當個代課老師呢?
2007年7月,吳金成從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畢業,一心想考取縣上的特崗教師。因為還沒到報名的時間,他就先回到家鄉湖南省鳳凰縣禾庫鎮茶寨村。剛回到村里就聽說,村小的老師被調回鎮上教書了。“禾庫”在苗語裡的意思是沒有路的山坡,這裡偏遠貧窮,外面的老師換了一個又一個,都待不長。看著孩子們新學期就上不了學了,吳金成暫時擔任起代課老師來,可沒想到這一乾卻耽誤了考特崗教師的機會。因為特崗教師只招應屆生,吳金成也失去了可能得到編制的機會。
在做代課老師的同時,吳金成做起了豆腐。因為家離學校有一個小時的山路,為了趕在9點前能到學校,他每天早上都是5點起床,利用兩三個小時的時間把前一天晚上泡好的豆子做成豆腐。
吳金成的豆腐在全村都是有名的,一般不到20分鐘就能賣光,每天能夠淨賺12塊左右。但這么辛苦掙錢,不是為了貼補家用,而是全部用來給孩子們買學習和體育用品。從黑板到三角尺,從跳繩到羽毛球拍,從修繕學校用的石棉瓦到獎勵孩子們學習的字典、糖果,都是靠吳老師每天掙的12塊錢,一點一點買回來的。
茶寨國小教學點是典型的“一師一校”的模式,吳金成既是老師,又是校長,既是管理員,又是保姆和維修工。大學實習期間,吳金成只教語文。這五年來,吳金成要教三個年級的全部課程,進行複式教學,工作量增加了許多,吳金成像一個陀螺,不停地轉。再苦再累,他也堅持起早摸黑磨豆腐:“多掙一點錢,就多買一件學習用品,辛苦不算什麼。”

豆腐老師

孩子們都喊吳金成“豆腐老師”。“豆腐老師”每天進教室的第一件事,是修補班級的桌椅。這些桌椅已經用了將近20年了,大多搖搖晃晃,只能靠不停的修修補補讓他們超期服役。
桌椅該換了,學校也該重建了。孩子們幾個月前暫時搬進了一棟民房的二層,原來的學校已經成為危房。擔心哪天房子塌了砸到學生,吳金成多次反映,上級教育部門終於同意出錢給孩子們先租個房子,每學期700塊。村民夸吳金成:“你真是個好老師,一切想著學生,想著我們。”有個學生讀書讀了4年,只交過一次費用。學生家長過意不去,有時湊了一點錢來交,吳金成總是說:“留著給孩子買衣物吧。”
幾年來,吳金成不斷做家訪,使茶寨國小的學生由原來的28個增加到了48個,茶寨村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鞏固率都達到100%。他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讓一個學生因為貧窮而輟學。48個孩子,80%是留守兒童。吳金成幫他們剪指甲、梳頭,督促他們洗臉、洗頭、洗手,教他們生活知識,他說,孩子們變得漂亮了、帥了,壞習慣都沒有了,這是自己最大的欣慰。“許多的付出,有人不解,而我卻很快樂”。
五年來,吳金成沒有請過一天假,因為只有他一個老師,他一離開,學校就要停課了。2010年,吳金成結了婚。有了妻子的理解和幫助,學生又多了一個人照顧,但妻子從沒因此領過一分錢的報酬。從民辦教師到代課教師,吳金成的工資從三四百元漲到了八百多元,家中仍然很拮据,有時連基本生活也難以維持。好幾個在深圳工作的大學同學都勸他:“你有齊全的證件,為什麼不跟我們一起去深圳,非要在這鳥不生蛋的地方苦熬?”一些村民也勸他:“跟我們到山上挖石頭吧,挖到了一塊最少能得100元,遇到好石頭,一塊能賺上萬元,抵得上你一兩年的工資。”有一次,吳金成也動了心,利用周末挖了一天石頭,賣了720元。但他想到,自己一走,茶寨的40多個孩子就可能失學。猶豫再三,他還是放棄了這個可能發財的機會。吳金成說:“我留在茶寨,孩子們就快樂,以後他們也會幸福。沒有運動場所、沒有電、沒有講台,我們依然唱歌,用笑聲、歌聲表達我們的快樂。”

人生格言

“有人不理解,我卻很快樂。山村孩子有好前程,山村有好面貌,山民過上好日子,自己能當個好老師。付出有回報,所有的忙碌和艱辛都值。”吳金成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