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泥塑

吳起泥塑

吳起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的產生及形成的時間可追溯到兩漢時期,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樣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 吳起泥塑藝術是我縣民間手工技藝的一個亮點。她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主要以塑佛像而著稱。寺廟中的彩塑是吳起泥塑重要的組成部分。宗教彩塑造像內容多為佛教、道教、地方神祗、紀念性人物、神話及民間傳說,其中以佛教造像為主流。藝人們在繼承傳統造像的基礎上,又吸取了雕塑藝術的精華,使造像藝術得到有機的結合。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徵。其質樸、淳厚的個性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滄桑,顯示出她深厚的民間基礎和不凡的生命力。她經過砸泥、制坯、粉洗、勾線、上色等十幾道工序,最後脫穎而出,塑成的佛像威嚴、大方、美觀、活靈活現地反映出其獨有的特徵,在人們的心中有無可取代的神聖地位,成為我縣民俗活動主要載體。

基本內容

吳起泥塑吳起泥塑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準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或蜂蜜。

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基本特徵

吳起泥塑是一項傳統而常見的民間藝術,在其形成,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徵。
1、形體美觀、形象逼真,吳起泥塑主要以佛像,工藝品為主,特別是佛像,形象生動地反映著每蹲佛像的特徵和威儀。
2、色彩鮮艷,穩重大方:和其它泥塑相比,吳起泥塑更注重於色彩的搭配,特別是佛像,色彩鮮艷而不失莊重、威嚴,能夠做到體與神的統一。
3、稜角分明,形影相映,吳起泥塑特別是佛像,稜角分明,形影相映,不僅要塑出真形,而且連其相隱相映的地方都要以形影相映的方式塑出來。
4、藝術觀賞與信仰供奉相結合的特徵,吳起泥塑一但塑成佛像無論是廟宇上的大佛像,還是家中小佛像,都是人們觀賞與供奉的“神”。

相關器具

吳起泥塑製造套用的器具主要有柏木泥抹子,石膏模形、錘泥棒、大小鉗子、手工鋸、大小雕刻刀、木製泥塑刀,彩繪筆、鏟刀、顏料棒等器具。主要作品有真武祖師塑像、關公塑像、龍王塑像、財神塑像、土神塑像、娘娘塑像、藥王塑像、十二美女塑像、四大天王塑像、風伯雨司塑像、五穀天明塑像、龍虎及小工藝品等幾佰蹲優秀作品。

歷史淵源

吳起泥塑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發展到兩漢。它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種,一直流傳至今,兩漢以後,隨著道觀、佛寺、廟堂的興起,促進了泥塑工藝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完善,到了唐代,大興佛寺廟宇,可謂泥塑工藝達到了頂峰,到了宋、元、明、清、民國時代泥塑工藝繼續發展,流傳不衰,不僅塑佛像,而且延伸到小工藝品,到文革時期,伴隨著“打廟宇、廢四舊”,泥塑工藝也被推入了低谷,60—70年代處於沉沒期,80年代之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泥塑工藝浮出水面,才擁現出了“王畫”牛來柱這樣的藝人。

區域及地理環境

吳起,世代相傳為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約前400年)在此屯兵駐守而得名。1942年7月設定吳旗縣,系陝西省西北部,也是延安市西北部的一個山區縣城。其東南鄰志丹縣,東北與靖邊縣相望,西南接甘肅省華池縣,西北連定邊縣。地跨北緯36°33′東徑107°38′,全縣轄12個鄉鎮(4鎮8鄉)160個行政村,13萬人口。南北長93.4公里,東西寬79.89公里,總面積3786.2平方公里。
吳起縣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海拔在1233米至1809米之間。 具有明顯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特徵,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鳳,夏季旱澇相間,秋季溫涼濕潤,年均氣溫7.8℃,極端最高氣溫37.1℃,極端最低氣溫-25.1℃,年均降雨量483.4毫米,年日照2400小時,無霜期155天。
吳起以白于山與水嶺為界,在北部於內蒙古烏素沙漠邊緣,屬無定河流域,地形向北傾斜,澗地平展、谷寬、梁緩,間有少數殘丘低峁,占15%;白于山以南屬北洛河流域,北高南低,地勢向洛河川道傾斜,梁面 狹長起伏,溝壑深窄陡峻,占85%,道路多沿溝順梁修築,洛河川道較寬,人口密集。縣境內有九川二河三拐溝(即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白豹川、腳扎川、楊青川、亂石頭川、寧塞川、顆顆川、無定河、石拐子溝、八里莊溝、麻子溝)。
吳起泥塑是我縣民間技藝的一個亮點,說起來可謂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但泥塑藝人只有我縣周灣、長城兩個鄉鎮分布,現從事泥塑的藝人也僅有十幾人而已,但他們的作品卻遍布全縣,響譽周邊,遠近聞名。主要流布於內蒙古寧夏榆林華池等地,且深受周邊市、縣的愛昧和喜愛。

傳承譜系

吳起泥塑經過文革“廢四舊、打廟宇”活動的浩劫後,幾乎消失,沒有人從事該項技藝,80年代後,牛來柱(已故)在“王畫”(已故著名的民間泥塑、畫匠藝人)的帶動下,又偷偷的從事該項技藝、在我縣周灣、長城兩鄉鎮又塑起佛像,並將該技藝傳於其孫牛占英,90年代後牛占英將該技藝傳於牛占金張生耀羅德奇李志社齊生成張潤梅等10餘人。

主要價值

吳起泥塑作為一項傳統的民間藝術,從其產生就有其生存的價值,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歷史研究價值

泥塑工藝起源於幾千年前,流傳至今始終反映著相應時代的人們的生產、生活習俗,對吳起泥塑的研究,更有助於了解歷史、認識歷史。

觀賞價值

吳起泥塑作品構造精巧,結構美觀,色彩鮮艷、是倍受歡迎的工藝品,可用於宮庭大殿,室內點裝,商務大廳等公共場所和家庭收藏。

信仰價值

泥塑佛像是人們眼中的“神”的化身,主要用於廟宇、商務大廳,家庭神位,是人們寄託希望,祈求平安、祈求幸福的“神”它的價值是無法計量的,是神聖的,在人們心中有無可代取的價值。

瀕危狀況

吳起泥塑經過“文革”的浩劫後,一步一步走向頻危。
1、由於“文革”對民間藝人的打擊,使多數民間藝人不敢重操舊業,更不傳於後代,而那個時代的民間藝人多已去世,現存的高齡藝人已了了無幾了。有的也無法傳承該技藝了。
2、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神”越來越被人們淡忘,“佛像”的使用空間越來越少,泥塑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少,泥塑藝人則更少了。
3、隨著工業化、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的進程,傳統的手工技藝的經濟效益太小,從業藝人幾乎無法生存,使從事泥塑的藝人們都另操他業,當然更無人學經濟效益很低的泥塑了,導致了泥塑工藝後繼乏人。
4、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傳統民間文化早已處於弱勢文化,特別是在年輕一代,注重於趕時代,追新潮,對傳統民間文化認識不夠,甚至有反對態度,同樣導致泥塑工藝後繼乏人。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
截止目前,政府共投入 10.6 萬元經費,用於泥塑工藝的保護,其中:
1、政府投入4萬元經費,對全縣泥塑工藝現狀以及泥塑作品進行了全面摸底普查,並對現存的泥塑藝人的生活、生產及從藝狀況進行全面登記建立了檔案。
2、投入2.4萬元經費用於對傳統泥塑工藝的挖掘,使其回歸本體。並對泥塑工藝建立了永久性電子檔案。
3、投入4.2萬元經費用於幫助泥塑藝人的生產、生活、傳藝、製作等方面費用。

主要保護內容

1、對吳起泥塑藝人採取保護,使其有足夠的精力挖掘、傳承泥塑工藝,制出更多優秀的成品。
2、對吳起泥塑的工藝實施保護。
3、對泥塑作品實施保護。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自2004年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政府對泥塑工藝高度重視,特別是對泥塑藝人,泥塑工藝,泥塑作品都實施了不同程度的保護,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成立吳起泥塑工藝保護小組、幫助我縣泥塑藝人克服生活、生產等方面的困難,使其有足夠的精力從事泥塑工藝的挖掘,傳承和製作。
2、建立了傳承體系,已選了15名泥塑愛好者投入泥塑藝人的門下,專心學藝,並已有所成。
3、對吳起泥塑工藝實施了保護,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泥塑工藝的每個環節及細節都進行了錄製並建檔保護。
4、在經費和政策上對泥塑藝人和傳承人給予支持。

十年保護目標

吳起泥塑通過十年的保護,能夠擁現出一批完全繼承傳統泥塑工藝的年輕泥塑藝人,並自覺形成傳承體系,延續不斷,使泥塑作品更加豐富,燦爛,使人們對泥塑工藝更加熱愛,對泥塑工藝的挖掘更加深入,使泥塑工藝得到發揚,成為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 爭取保護保護資金,成立保護小組對全縣吳起泥塑藝人及作品進行普查、建檔,使吳起泥塑藝人得到動態保護。
2007年 健全泥塑工藝傳承機制;選精明的泥塑愛好者從事泥塑工藝學藝,使泥塑工藝後繼有人。
2008年 普查、徵集泥塑作品;支持泥塑藝人不斷創作,對泥塑作品實施保護同時豐富泥塑作品。
2009年 在全縣舉辦泥塑作品展,使泥塑工藝得到廣泛傳播。
2010年 利用各種媒體對泥塑工藝廣泛宣傳,同時採取適當的政策扶持使泥塑工藝在民間不斷發展壯大,在適當的時機推向市場,促進吳起泥塑工藝的發展,使其逐步走向全國。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爭取保護資金,申請專項保護經費,使吳起泥塑藝人的保護,泥塑工藝的挖掘、傳承、傳播及泥塑作品的創作等各個環節得以順利進行。
2、成立泥塑工藝保護小組,負責泥塑工藝的挖掘、傳承、傳播,泥塑產業的發展扶持,泥塑作品的的徵集保護等有關事宜。
3、建立穩定的傳承機制,形成世代傳承,永不間斷,使泥塑工藝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4、建立吳起泥塑電子檔案,對現存泥塑藝人實施動態保護,對泥塑工藝實施永久保護。
5、制定扶持政策,出台相關保護辦法,保證各項保護工作有序進展。

建立機制

1、成立吳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以主管縣長為組長,文體局局長、文化管管長為副組長,相關人員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吳起泥塑工藝專項保護小組。實施分工負責,專項管理機制。
2、爭取專項保護資金。實施項目管理與資金保障機制。
3、研究制定《吳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和《吳起縣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評定辦法》,實施依法保護。
4、適當實施政策扶持與市場引導相結合的發展機制。
5、建立世代傳承,廣泛傳播的長期保護機制。

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吳起泥塑工藝的保護所需經費預算如下:
1、現存泥塑藝人保護經費12人×1000元/年×10=12萬
2、泥塑工藝傳承及傳播費用30000元/年×10=30萬
3、泥塑作品徵集及保護費用80000元/年×10=80萬
4、泥塑產業發展扶持費用5萬元/年×10=50萬
5、泥塑工藝保護費(檔案管理及維護費用)10000元/年×10=10萬
以上五項共需保護經費182萬元。

視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