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彈口弦

吳起彈口弦

吳起彈口琴內容極其豐富,即可彈民歌,又可彈山曲,即可合彈,又可對彈,即可彈曲問答,又可彈曲斗罵,其曲調高雅,內容豐富,悅耳動聽,反映吳起人民熱情、豪放、純樸、敢愛敢恨的純樸民風。

基本內容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吳起彈口琴內容極其豐富,即可彈民歌,又可彈山曲,即可合彈,又可對彈,即可彈曲問答,又可彈曲斗罵,其曲調高雅,內容豐富,悅耳動聽,反映吳起人民熱情、豪放、純樸、敢愛敢恨的純樸民風

..

歷史淵源

相傳吳起彈口琴於清朝初期在周灣、長城等鄉產生,康乾盛世間,生產得到快速發展,人民過著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生活。那時,民間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民間婦女在閒暇時,用竹片製成口琴,彈著曲調用以自樂,那時能彈的曲調較少,解放後,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民歌、山曲的不斷豐富,彈口琴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彈奏的曲目更加豐富,不僅可以用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情感,而且還可以對彈對唱,一唱一合,情韻濃濃,特別是年輕女孩,可以用彈口琴表示對異性的愛,和對未來生活的追求,還可以互相彈曲斗罵,其樂無窮,那時,彈口琴可謂是婦女必修,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因此,彈口琴便成為一項民間藝術廣為流傳。
..

相關器具製品及作品

吳起口琴用竹片製成長10—12cm,寬1cm,厚0.2-0.3cm,用針和刀劃成舌型,兩頭串上繩子,即製成吳起口琴。

基本特徵

吳起彈口琴在其形成、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歷史傳承性:吳起彈口琴產生於清初,形成於康乾盛世,豐富完善於解放後期,具有完整的傳承體系,是集文學、歷史價值於一體的民間技藝。因此,流傳不衰。
2、民間自樂性:吳起彈口琴是民間婦女在閒暇時間為自樂而創造,雖然從產生到現在從未登上舞台表演,但在民間紮根深遠,占有無可代取的地位。
3、民眾自發性:吳起彈口琴由民眾自發創造,是廣大民眾智慧的結晶,其傳承無需任何人組織,由民眾自發而學,自發而傳,而且流傳面廣,流傳速度很快,因此,其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藝術之一。

傳承譜系

吳起彈口琴多為祖母相傳,母女相傳,姊妹相傳,鄰里相傳,朋友相傳,自產生以來,具有完整的傳承譜系,從未間斷,其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杭占芳、張鳳霞、董琴、張文英等。

主要價值

吳起彈口琴流傳至今,有其不可代取的價值。

..

1、藝術價值:吳起彈口琴雖產生於民間自樂,但其曲譜以民歌、山曲為主,且曲調動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對其挖掘、保護對於推動民間藝術健康發展、延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2、實用價值:吳起彈口琴是民眾在閒暇時間彈曲舒情,彈唱鬥趣,自彈自樂,是民間實用型樂器,在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其挖掘、保護,對於繁榮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民眾文化建設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瀕危狀況

近年來,隨著現代文化的普及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觀念的轉變,使吳起彈口琴面臨頻危。

..

1、隨著現代文化的普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特別是彈口琴技藝更使老者不奏、少者不問。
2、隨著彈口琴老藝人的謝世和年邁,現存老藝人彈口琴技藝已荒廢多年,而年輕一代對彈口琴技藝認識極少,使傳承面臨斷代。
3、隨著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觀念的轉變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彈口琴被現代流行音樂所代取,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彈口琴很少接觸,且持反對態度,使彈口琴技藝後繼乏人。

保護計畫

資金投入情況:
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啟動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吳起彈口琴的保護,先後投入9.6萬元用於對彈口琴的普查、建檔、搶救、保護,建立電子檔案及傳承體系,為保護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為了加強吳起彈口琴的保護工作,我縣採取了以下保護措施:
1、成立彈口琴保護小組,負責彈口琴的挖掘、傳承、傳播、保護等有關事宜。
2、建立穩定的傳承機制,形成世代傳承,永不間斷,使每位老藝人門下都有了3—5名年輕彈口琴學徒,能夠口傳心授,使彈口琴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3、建立吳起彈口琴電子檔案,永久保護。
4、對現存老藝人實施了重點保護,幫助其克服生產、生活等困難,使其專心從藝,專心授藝。

保護內容:

1、對彈口琴老藝人實施保護,使其專心從藝。
2、對彈口琴進行深入挖掘,建立完整的檔案,並實施保護。
3、對彈口琴技藝實施保護。

十年保護目標:

通過十年的保護,使吳起彈口琴技藝得到繁衍,彈口琴藝人世代相傳,彈口琴技藝得到不斷挖掘、傳承、傳播、普及。逐步提高吳起彈口琴的知名度,並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使其成為我縣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提高對我縣民間文化的認識,促進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順利進展。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吳起,相傳為戰國時期魏國大將吳起(約前400年)在此屯兵駐守而得名。1942年7月設定吳旗縣,系陝西省西北部,也是延安市西北部的一個山區縣城。其東南鄰志丹縣,東北與靖邊縣相望,西南接甘肅省華池縣,西北連定邊縣。地跨北緯36°33′東徑107°38′,全縣轄12個鄉鎮(4鎮8鄉)160個行政村,13萬人口。南北長93.4公里,東西寬79.89公里,總面積3786.2平方公里。

..

吳起縣屬黃土丘陵溝壑區,海拔在1233米至1809米之間。具有明顯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特徵,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旱澇相間,秋季溫涼濕潤,年均氣溫7.8℃,極端最高氣溫37.1℃,極端最低氣溫—25.1℃,年均降雨量483.4毫米,年日照2400小時,無霜期155天。
吳起以白于山分水嶺為界,在北部於內蒙古毛烏素沙漠邊緣,屬無定河流域,地形向北傾斜,澗地平展、谷寬、梁緩,間有少數殘丘低峁,占15%;白于山以南屬北洛河流域,北高南低,地勢向洛河川道傾斜,梁面狹長起伏,溝壑深窄陡峻,占85%,道路多沿溝順梁修築,洛河川道較寬,人口密集。縣境內有九川二河三拐溝(即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白豹川、腳扎川、楊青川、亂石頭川、寧塞川、顆顆川、無定河、石拐子溝、八里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