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遠

吳承遠

吳承遠,現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教授,博士導師,主任醫師。主要研究方向:腦組織細胞移植得基礎與臨床;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吳承遠,東阿縣吳海村人。1965年7月畢業於山東醫學院醫療系,同時分配到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10月晉升為主治醫師,1986年10月晉升為副主任醫師,1978年考取北京總後301醫院研究生。1993年5月晉升為主任醫師、教授。1995年為博士生導師。現為齊魯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華醫學系列等20餘學家會或雜誌常委,常務編委,編委。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科技興魯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已培養、指導博士生16人,博士後1人。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96篇,或教育部、省科委科技獎勵8項。主編、副主編、參編著作23部。主要研究方向:腦組織細胞移植得基礎與臨床;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

吳承遠,教授,中共黨員。現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教授,博士導師,主任醫師。1991年被山東省委省府授予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1988年授予衛生部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01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在懷仁堂受到江總書記接見。

工作經歷

1965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醫療系(今山東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工作(原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1979年考取解放軍總醫院研究生。1982~1984年公派援坦尚尼亞醫療隊,協助坦方籌建神經外科。1987~1989年應邀赴美國猶他州大學及喬治亞州醫學院訪問學者。在美期間,首次證實了“胚胎小腦組織和細胞在受體腦內移植後存活並再生”,這項發現為神經細胞移植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這一世界級的疑難疾病開創了新的途徑。為此他先後應邀到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俄亥俄州大學等美國高校訪問並作學術報告。小腦移植研究的論文由紐約Springer-Verlag出版社1992年出版並頒發證書。

主要貢獻

在山東率先開展“癲癇外科手術”、“小腦移植”、“CT定位卵圓孔選擇性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選擇性脊髓後根切斷治療腦癱”等手術,並參加了“腦室碘油造影”、“腦立體定向手術”、“顱內外動脈搭橋”、“快速鑽顱研製及套用”、“動脈瘤術中破裂應急處理”及“猴的腦內移植免疫耐受模型”等項科研工作,並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重點攻關科研項目。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①猴腦內移植免疫耐受帕金森病的動物模型;②胚胎脊髓組織移植對脊髓損傷恢復的實驗研究;⑵山東省科委重大科研基金:神經功能細胞庫構建與臨床研究;⑶山東省科委科研基金:異種神經細胞培養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突出成績

腦移植研究

吳承遠教授1987年公派去美國留學,由於工作努力,成績突出,受到國內外一致讚譽。並於1987至1989年在美國猶他大學醫學中心和喬治亞州醫學院訪問學者和以訪問教授身份進行科研工作。在美期間,他利用美國的行進技術及設備,首次證實了“胚胎小腦組織未成熟神經元在受體腦內可以存活和再生”,為神經移植理論提供了重要的組織學證據。為此他先後多次應邀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並在大會宣讀論文。他主持的“小腦移植研究”成果於1992年由美國紐約Springer-Verlag出版社出版並獲證書。

吳承遠教授1989年回國後,1990年1月他出席了“全國首屆腦移植學術會議”(昆明,1990年)成為大會首位學術報告人,他的論文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得到王忠誠院士、史玉泉教授、段國升教授等著名學者的重視。1993年10月“全國第二屆器官移植學術會議”(武漢)吳承遠教授的“腦移植研究”學術報告得到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教授高度重視,並被選為“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委員和雜誌編委,成為中國“腦組織和神經細胞移植”的學術帶頭人。自1986年以來,他先後發表醫學論文96篇,其中英文論文8篇。在英國神經外科雜誌及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發表的“黑質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及“小腦移植研究”在國內外影響較大。《健康報》(1993年)和《中國醫學論壇報》(1990年、 1995年)均在頭版報導和介紹他的科學貢獻。出版專著18冊,主編6本。1993年由他主編的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首本“腦組織移植”專著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近年來,獲各級科技進步獎和成果獎15項,其中以首位研究者獲得國家教委三等獎l項,省科委二等獎3項,省科委三等獎4項,省教委一等獎1項,山醫大一、二、三等獎3項,省科協一、三等獎3項,國際優秀髮明獎l項,全國發明展覽會銀牌獎l項。獲專利3項。1990年以來,他先後邀請美國、澳大利亞和荷蘭等國5批專家來中國訪問。他應邀出席了在荷蘭召開的1997年7月“第12屆世界神經外科學術大會”,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1995年由吳承遠教授牽頭申報我院神經外科博士生授予權,於同年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為我省神經外科首批博士生導師,結束了山東省神經外科專業無博士點的歷史。

吳承遠教授完成國外研究和學習任務後,如期回國,並繼續從事這項科研工作,與國外同行仍然保持聯繫和交流。

援助坦尚尼亞籌建神經外科

1982年,吳承遠同志受山東省衛生廳委派,參加中國援坦醫療隊,雖然當時他正在“赴澳大利亞英語班”學習,但他完全服從國家的需要,毅然放棄去澳大利亞深造機會而赴坦桑援建神經外科。1982年7月份吳承遠同志到達達斯薩拉姆醫學中心工作,赤道非洲,氣候炎熱,瘧疾流行,設備短缺,他克服種種困難,肩負起援坦的光榮使命。他的英語聽力和口語較好,很快與坦桑醫生及蘇聯醫生建立了友誼,採用頸動脈腦血管造影的方法診斷顱內血腫或其他占位性病變。在沒有CT的情況下,進行87例開顱手術。吳承遠同志出國時的職稱是主治醫師,但坦桑醫學中心的科主任Surngi和醫生在給他所有信件中都尊為“教授”。1983年1月3日經吳承遠教授首例開顱手術獲得成功,病人是達市港口職工阿白獲·薩魯姆先生從昏迷中挽救回來。坦尚尼亞英文報紙“每日新聞”上刊登感謝文章,以感謝吳教授救命之恩。(見附屬檔案、報紙複印件),但桑達市醫學中心骨科主任後來成為醫學中心院長及坦桑衛生部部長薩龍迪教授,對吳承遠教授的成績,高度評價並且由他推薦吳承遠同志成為“東非外科醫生協會”榮譽會員,出席了“東非外科醫生學術會議”,並且在大會發言:(見附屬檔案和照片)。中國人民日報為此還做了專門報導。1983年1月15日中國總理訪問東非時,人民日報也報導過吳教授搶救病員阿白荻先生的感人事跡,他為美好的中非人民友誼做出了突出貢獻,一個真正的國際主義戰士(見附屬檔案)。

堅持高尚醫德醫風

吳承遠教授在臨床工作35年,實施開顱和脊髓手術多達數千例,從不敢有半點粗心馬虎。他告誡自己說,“對於每台手術都必須像對待第一次手術那樣仔細認真”。“參加手術,如履薄冰,全神貫注,慎之又慎”。在35年外科醫生生涯中,他沒有出現過重大差錯和醫療事故。當他應邀赴外地會診,從來不誇誇其談,指手畫腳,而是謙虛謹慎,與當地醫師一起實實在在解決疑難問題。他數十年中走遍山東省每個縣市級醫院和部隊駐軍醫院,會診和諮詢,去解決醫療疑難問題。他還曾應邀去江蘇、福建、河南、河北、東北等外省會診,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和令人信服的技術水平得到各地醫療單位好評。

解除病人疾苦

吳承遠教授為了解除病人疾苦,他潛心研究“腦細胞和神經細胞移植再生治療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撰寫出版了國內第一本“腦組織移植”的專著發表了大量有關論文。他平易近人、謙和寬厚,態度和藹與病人和家屬真誠相處,是他的待人特點。對每個患者不分貧富,同樣非常認真、熱情。他平日生活儉樸,從不計較吃穿享受。

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制度

吳承遠教授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制度,堅持高尚的醫德醫風,不收受病人及家屬的“紅包”。即使病人家屬處於感激之情贈送“紅包”他也一律退還。當面退還不掉的錢財,他及時地將錢交到住院處的病人住院費帳戶內,並將收據交還給病人或家屬。出院的病人的“紅包”他將錢郵寄退還到病人的家中。自1993年以來,據不完全統計退還紅包的收據多達5萬元以上。

加強自身修養

吳承遠教授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加強自身修養,擔任科主任職務,他常說“要求別人做的事情,科主任應當首先做好,要求別人不要做的事情,科主任首先不要去做”,“身教重於言教”。吳教授所在的科室是博士生授予權點,是山東省衛生系統重點學科,先進科室。該科人才梯隊合理,幾乎全具有博士和碩士學歷。1999年該科出院病人1056人次,手術數量多達800人次,鑽研業務和投身科研,積極上進,尊老愛幼,認真工作,愛護病人是這個科室的良好氛圍和優良科風。吳教授積極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現在他指導著博士生12名,博士後1名,以畢業並授予博士學位3名。非凡寓於平凡之中”吳承遠同志是黨教育培養的知識分子,他追求“又紅又專”。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和人民,服從黨的需要。黨號召知識分子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認真到農村去鍛鍊。委派他去援非洲醫療隊,他積極努力做出貢獻,為中非友誼添磚加瓦。當公派去美國留學,他以堅韌毅力,刻苦掌握的英語會話能力與美國醫學專家交流並完成了重大科研成果,並應邀到多家著名的美國醫學中心講學並出版論文,為國爭光。

主要著述

國內外發表論文106篇,其中英文論文8篇,3篇被SCI收錄。出版著作21本(主編6本),其中國內首部《腦內移植》(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教授指出“《腦內移植》一書是中國第一部腦組織移植方面的專著”。主編的《臨床神經外科學》(180萬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被中科院院士求法祖教授譽為“臨床實踐的總結,實驗研究的結晶”。參加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外科學》(第五版、第六版)及《黃家駟外科學》(第七版)的編寫工作。 代表著作: 1.吳承遠主編. 腦內移植.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3年. 2. 易聲禹,吳承遠主編. 腦組織移植.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93年. 3. 吳承遠,劉玉光主編. 臨床神經外科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1年. 代表論著: 1. 吳承遠,等. 神經細胞及TH轉基因細胞腦內移植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研究. 中華醫學雜誌,2002; 82⑺: 440-444. 2. 吳承遠,等. TH基因修飾細胞腦內移植治療猴帕金森病的實驗研究. 中華神經外科雜誌,2002; 18⑴: 26-29. 3. 吳承遠等.神經幹細胞的體外擴增及移植套用.中華器官移植雜誌,2001; 22⑵: 122-123. 4. 吳承遠等.同種及異種神經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進展.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誌,20001,14⑶: 173. 8. 吳承遠.工程組織修復重建外科.中華外科雜誌,2001; 39⑺: 564-566. 9. 吳承遠等.PcDNA3.0/hTH和pcDNA3.1/hGDNF共轉染SH-SY5Y細胞的克隆篩選和鑑定.中華實驗外科雜誌,2001; 18⑷: 351. 10.吳承遠等.bFGF和EGF對體外培養新生大鼠海馬神經元促生長作用的研究. 中華神經外科雜誌,2000; 16⑶: 104-106. 11.吳承遠等.選擇性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痛1109例報告.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誌,2000; 13⑷: 218-219. 12.吳承遠等.小腦移植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中華器官移植雜誌,1999; 20⑴: 15-16. 13.吳承遠.加強組織、細胞及基因修飾細胞移植的實驗和臨床研究.中華器官移植雜誌,1997; 18⑶: 129. 14.吳承等等.神經節苷脂與神經營養因子對移植神經再生的促進作用.中華器官移植雜誌,1997; 18⑶: 191-192. 15.吳承遠等.胚胎中腦黑質腦內移植治療帕金森病長期隨訪觀察.中華器官移植雜誌,1996; 17⑷: 174-176. 16.吳承遠.腦移植研究的進展及問題.中華器官移植雜誌,1994; 15⑶: 97. 17.Wu CY,Zhou MD,Bao XF,et al. The combined method of transplantation of foetal substantia nigra and stereotactic thalamotomy for Parkinson’ s disease. 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1994; 8:709-716. 18.Wu CY,Bao XF,Zhang C,et al. Fetal tissue grafts for cerebellar atrophy. Chin Med J,1991; 104: 198-203. 19.吳承遠等.三維CT及X線卵圓孔定位射頻熱凝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研究,待發表.

社會兼職

山東省神經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兼中華器官移植學會常務委員。《中華神經外科雜誌》編委,《中華實驗外科雜誌》編委,《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編委,《中華器官移植雜誌》常務編委,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和國際疼痛研究會會員,中華疼痛醫學會委員,全國功能性及立體定向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