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民

吳在民,原名旭,字濟芳,號鼎新,開平縣(今開平市)樓岡鄉高岡里人,著名愛國教育家和僑務家。終其一生,從事教育行政11年,專任及兼任大、中、國小校長、教員36年,參與創辦小、中、大學各一所。曾三次出國考察教育,多次到海外向華僑募捐辦學經費,足跡遍及北美600多個埠市和日本、菲律賓、新加坡、馬來亞等地。經其培養出來的學生有15,000多人,可謂桃李滿天下。其道德文章受到人們的敬仰和稱讚。

人物簡介

吳在民,號鼎新、濟芳,開平長沙樓岡高崗里人。公元1877年生。7歲讀書。12歲習作對聯。16歲赴廣州就讀。習作應制文及詩賦。23歲府試第一名案元進庠。時科舉未廢。讀書人進身。以此為階梯。吳先生24歲已確知科舉應制文不切實用,而新科學又以數學為基礎。於是從蔡最白先生習數學。併購科學圖書閱覽。28歲考入京師大學堂師範館。32歲畢業。列最優等。獎給舉人。調任廣西提學實業科科長。創辦廣西高等師範。為廣西培養不少教育人才。1910年(宣統2年)辦學3年期滿。成績卓著。由學部奏準升級。1911年回廣東。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活動。並任廣東高級師範教務長。教授。1914年任省政府政務廳教育科長。1915年教育部以辦理教育成績甚大。於是奏國府頒給六等嘉禾勳章。1917年廣東省政府呈奏大總統頒發“教敷領海”匾額。是年夏。奉省政府令率教育考察團赴日本、菲律賓考察教育。同年秋回國。任廣西教育廳廳長。

抗戰前期經歷

籌資剿匪

1918年。吳在民奉教育部命第二次出洋赴美、加考察教育行政。抵美國後。以開平匪患猖獗。人無寧日。歸僑僑譽深受其害。吳在民發起籌捐辦團防經費。波士頓黃燦秀及邑僑殷商首贊成立。各埠開始募捐。一呼而集得萬金。同年10月回國。與港商、邑商議設保衛團總局於長沙、請兵清鄉。恢復水陸交通。匪患稍斂。地方賴以安靖。1923年。第三次奉廣東省府令赴美、加考察實業教育。這些年間。廣東政局混亂。土匪軍閥各據一萬。兵匪不分。群盜乘機四起。民不堪命。吳在民在海外又向邑僑倡議籌募治匪經費。集款數萬白銀。1927年回國。設立僑港治安會。推舉足在民及香港殷商及邑中著名人士為委員。商議剿匪。1928年火燒騎龍馬事件發生。轟動美、加華僑社會。僑港治安會以土匪如此猖狂。並與黃漢光回鄉。向江門請兵。粵軍第十二師師長香翰屏派營長李崇如率兵五連。到土塘匪巢清剿。盡掃匪巢。究追殘匪。以竟全功。此後開平地方復安。為防止殘匪死灰復燃。僑港治安會為縣兵購置軍械又支萬元。並撥款擇土塘的要隘建一碉樓。名曰鎮南樓。以資防守。

籌建開僑中學

1926年初。本邑僑界商議籌建開僑中學。發起組織新業堂。籌集股款。先後承買洪聖洲、毛氈洲。倒斯洲之三百餘畝,僱工築堤基。計畫設模範市村。並從中撥地25畝作為建築開僑中學校址。為籌辦開僑中學。公推吳在民為募捐專員。往美、加募捐。他在美、加歷時六載。遍訪六百多個城市。歷盡艱辛,募得美金三十萬元。開僑中學得以創建。1927年開始興建。1933年夏工程大部落成。是年秋開始招生開學。在選用校長問題上。吳在民亦費很大心思。最初擬聘廣州市教育名家溫仲良。不就。後聘定陳家驥。陳是廣東高等師範畢業生。在民的高足。曾任廣東教育廳秘書。開僑校董會及邑僑為紀吳在民奔走勞瘁。造福桑梓之功。特聘留鑄像專家梁國盤為他鑄造銅像。峙於開僑中學教學樓門前。該像用銅三百作斤。費港幣八千餘元。費時半年。銅像全身尺度與本人身裁一致。造像記石碑一方。內有銘云:“熱誠毅力。以有斯堂。千秋心在。來者無忘”。銘文是吳太史道鎔所撰書。

抗戰時期經歷

抗日戰爭時期。吳在民出任國民大學校長。廣東省參議會議長。1938年開僑遭日機轟炸。謝杰卿等主持遷校繼續上課。香港淪陷後。開僑中學經濟來源中斷。吳在民與謝杰卿聯繫。促其想盡辦法。使開僑中學度過了極端困難的五個年頭。
1927年間。廣東國民大學董事會選吳在民為校董兼校長。張香譜為副校長兼教務長。為了發展學校。他漲香譜赴美募捐。歷時四年半。得僑胞大力支持。實損得美金5萬多元。港幣14萬元。於是擴充校舍。增添設備。1935年春。年近60歲的吳在民又作第四次出洋。赴新加坡為民大募捐。1936年春歸國。計捐得港幣六萬元。於民大第二學院建華僑紀念堂。擴建圖書館及儀器室。1936年國府令任文官考試西南區典試委員長。1937年,第五次出洋赴馬來亞為民大募捐。是年7月,抗戰開始,日機常襲廣州。吳在民自新加坡電發大遷來開平樓岡,後又遷張橋(張香譜家鄉)。1939年春歸國。組織香港民大分教處於青山。繼設分教處於九龍文田。
1940年初。吳在民返廣東臨時省會韶關。時民大設於韶關東堤。來學者甚眾。計有會計、成本會計、稅務、警監、銀行、電機、新聞、地方自治、人事行政等班。是適應戰時後方需要而設的。
1943年。吳在民由於其威望當選廣東省議會議長。同年兼任廣東縣長考試典試委員及監賑主任委員、曾赴各地監賑。
1944年日軍侵韶關。民大部分員生遷至羅定、茂名、陽春等地。繼讀就學。抗戰八年。民大九遷。弦歌不輟。世間難得。

抗戰勝利後經歷

抗戰勝利後,民大遷回廣州。多年遷徒。損失慘重。於是復派張香譜赴美募捐。得美金十一萬元。至是,學校復煥然一新。至解放後。民大有三個學院。其中文學院分中文、外交、教育。新聞四學系;工學院分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三學系;法學院分法律、經濟、政治三學系;商學院雖已裁撤。仍有商學。會計兩學系。學生有三千五百多人。另有附設高、國中班各四百多人。其他訓練班四百多人。合計有4800多人。1949年。全國人民在共產黨英明領導下。節節勝利。吳在民曾與民大地下黨接觸。談論留下為人民服務。後因各種客觀原因。談判沒有成功。1950年吳在民赴北婆羅洲亞庇。過清靜安逸生活。他的著述有《開平掌故》等歷史篇章。後回香港居住。不復遠行。
1964年1月10日。吳在民在香港突然病重。群醫束手。竟與世長辭。享年89歲。

人物評價

吳在民畢生獻身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僑務工作者。他有三子。均是知名人士。長子魯賢。留學美國。回國後曾任開平、惠來等縣縣長。抗戰期間去世。次子魯強。美國化學博士。曾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不幸早死。年僅30多歲。著有《膠質化學》一書。三子魯聖。德國醫學博士。我國細菌學權威。曾在香港業醫。1980年赴美。後死在美國。子四人,忠彥、天助、天保、天柱、均獲博士銜。其中天助、天柱曾在1985年3月返廣州講學。

人物事跡

少年時期

吳在民1876年生於開平縣樓岡鄉高岡里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在樓岡墟開了一間藥材店,三個兄長均到美國謀生,家裡只有吳在民和母親兩人。吳在民七歲時開始讀書,成績一直優秀。十六歲時到了廣州;先後隨馮小湘、全子才兩先生求學。1898年,他參加肇慶府考試,得中第一名秀才。當時,吳在民看到中國積弱多年,國勢衰微,萌生“科學救國”思想,曾追隨廣州的進步學者蔡最白學習數學,併購置科學圖書,進行自學。

青年時期

1903年,吳在民考入北京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博物科。因讀的是師範,故又有發展教育以救中國的志向。當年寒假返鄉,即向鄉中父老倡議興辦新潮國小。經過幾年努力,在吳廷楨吳蔭民及旅加華僑吳始芳、吳仁監等人的支持下,終於在1909年辦成了全縣第一間鄉立國小——育英國小。
1907年,吳在民以優等成績從京師大學堂畢業後,受廣西提學司使李翰芬之邀,到廣西省提學司任實業科科長,併兼任廣西優級師範學堂教員。任職期間,他創辦了速成師範和廣西工業教育講習所,自任所長,親自上課。他還創辦一間公益國小,擔任義務校長。由於他辦事認真,興學有方,使廣西實業教育發展很快,政績顯著。任職三年,即被提升為同知官銜。
1911年,吳在民回到廣東,擔任廣東省高等師範教務長兼教授。次年春,廣東省議會成立,吳在民當選為代議士,後任議會秘書長。同年6月,又當選為廣東省教育總會會長。1913年,吳在民辭去議會秘書長之職,出任教育司第一科長。1915年,國民政府頒給吳在民一等嘉禾勳章,以獎勵他在培養師資人才方面的貢獻。1917年,民國大總統又頒給吳在民。教敷嶺海。的匾額。同年夏,廣東省政府派吳在民率教育考察團到日本、菲律賓等國考察中國小教育。到8月間,奉教育部之令,吳在民赴任廣西省教育廳廳長。

中年時期

1918年春,吳在民奉命赴美考察教育行政。在出國之前,他與開平縣長李介丞以及邑彥謝作康、關雋等人到香港,同香港開平商會的會董譚宣廷、黃漢光等籌謀創辦開平中學事宜,決定分頭籌款:吳在民向美洲華僑募捐,其他人則在港澳、南洋及內地募捐。開平中學(今開平一中)很快即告建成。
1919年,吳在民辭去廣西省教育廳廳長之職,回到廣東高等師範任教。1921年,廣東省政府派他赴美考察實業教育。當時,開平雖已辦起開乎中學,但遠未能滿足僑鄉需要。出國前,吳在民與香港開平商會會董商議,提議籌建開僑中學。在會董的支持下,成立了籌建開僑中學校董會,吳在民被推為籌款專員。在訪美的6年
在創建開僑中學的同時,吳在民受任出掌廣東國民大學(下簡稱“民大”),此後二十餘年,。民大’一直是他進行社會活動的中心。1927年,剛從美加回國的吳在民被“民大”董事會推舉為董事長兼校長。當時,“民大”剛剛開辦(1925年建成),校舍和設備都很簡陋。吳在民上任伊始,即派副校長張香譜出洋募捐辦校經費。華僑得悉吳在民出任“民大”校長,積極捐款,很快籌得5萬元美金、14萬元港幣,用來修建校舍、增添設備。1935年,吳在民親赴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募捐得款6萬多元港幣,建“民大”第二學院華僑紀念堂為教學樓,並改建一批平房,擴建了圖書館、儀器室。後來,“民大”又增設了大學夜班,附設中學部國中班。
吳在民特別重視中文教育。他認為中文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他說過,字義不明,文理不通,必然影響各學系各學科的學習。為此,他規定各學系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都要把中文列為必修課。他還經常把各年級的優秀作文逐篇圈點,加上批語,在校內設專欄張貼,讓學生觀摩、學習。當時,“民大”學生中文水平很好,學校聲譽很高,是與吳在民的重視分不開的。
吳在民生性淡泊,廉潔自持,對“民大”師生則關懷備至,或為成績優秀的窮學生代交學費,或為畢業後謀職困難的學生盡力謀職……無不盡心而為。一次,為使“民大”法律系畢業生獲律師資格,他四出奔走,據理力爭,終於遂願。1948年,“民大”高中畢業生李煥林在開平赤坎從事革命活動時被捕,“民大”校友紛紛請求吳在民設法營救。他立即寫信給當時的開平縣長(他的學生),將李保釋出獄。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期間,“民大”曾多次搬遷,但在吳在民的辛苦維持下,一直沒有停止教學。“七·七”事變爆發後,全面抗戰開始,國內形勢急轉而下。當時,吳在民正在南洋籌辦校款,見形勢變化,即從新加坡急電“民大”速遷開平,並著其任開平縣長的兒子吳魯賢協助安置。“民大”很快即在開平樓岡新墟束邊建成臨時校舍,搬遷而來,繼續上課。1939年,吳在民由馬來亞抵返香港,了解到很多四邑學生隨父母逃難香港,即設法在香港何文田設分教處。1940年初,吳在民返回廣東臨時省會韶關,在黃田壩開設”民大”訓練班,除中學部、大學部外,還設有行政、稅務、警監、銀行、電機、新聞、地方自治、人事行政等一年制的訓練班,為抗戰培訓急需人才。抗戰八年間,“民大”先後搬遷九次,都得力於吳在民的努力。而”民大”在戰時所以能維持教學,更是與吳在民。不以播遷而屈其志,更不以困難而止其行。的精神分不開的。

抗戰勝利後

抗戰勝利後,“民大”各地分教處陸續遷回廣州,“民大。結束了流亡生涯,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但是,“民大”的校舍、圖書、教具、儀器等均在淪陷時期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多次搬遷,損失更大。為恢復“民大’舊觀,吳在民辭去一切社會職務,專任“民大”校長。他再派副校長張香譜赴美國向華僑募捐,不到一年時間,得款11萬美元,將荔灣的校舍擴建成四層教學樓,取名“美洲華僑紀念樓”。張香譜在美募捐時,一位黃姓華僑得知他是吳在民派來的,特意購買了1萬冊圖書,贈給“民大”。“民大”在吳在民及其同事的苦心經營下,不但復興,而且有了新的發展。到1949年,已擴展為擁有中文、工、法三個學院,擁有中文、外文、教育、新聞、土木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法律、政治、商學、會計學等學系的綜合性大學,附設有一年制的訓練班和中學部,共有學生4800多人(其中大學生3500人,訓練班470人,高、國中生400人),教職員工300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大。先並人華南聯合大學,後又並人中山大學。
抗戰勝利後,吳在民還進行了其他一些興教辦學的實踐。1947年,他利用“民大”在開平樓岡的校舍創辦了民大附中(後改名為新民中學,即今開平七中)。1948年,他在廣州法政路的吳姓至德書院,辦起至德國小(後並至大塘國小)。1949年,他僑居北婆羅洲時,仍不顧74歲的高齡,應聘到當地一師資學院任講師,不遣餘力,弘揚中國文化,並在華人社團中倡設貸學金和獎學金,資助有困難的華僑子弟入學,獎勵優秀學生,使不少人日後成才。
1959年,吳在民由北婆羅洲返港居住。他雖已是耄耋之年,仍常駐開平商會,為聯絡華僑、振興會務盡力。1964年1月10日下午,吳在民在香港病逝,享年88歲。土月13日在香港萬國殯儀館公祭出殯。香港、台灣、美國等地的“民大”校友及吳在民的生前友好分別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台灣的追悼會由廣東同鄉會元老馬超俊主祭,香港的追悼會由張發奎將軍致悼詞。各處的祭文、悼詩、悼詞、輓聯、挽幛等,經“民大”校友會整理成冊,由孫科題簽,分贈親友,備極哀榮。

世界語者

吳在民(1912-) 又名吳尚智,世界語名Usanco,19歲參加革命工作。1940年5月,經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以雇員身份進入郭沫若領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國際宣傳組西文排字房工作,專門負責《中國報導》(Heroldo de Cinio)和世界語書籍的排版工作。在排字房成立一個世界語學習小組,由綠川英子任教。曾參與《世界語戰時讀本》、《世界語文法》、《世界語中文大辭典》、《世界語分類辭典》、《在戰鬥的中國》、《世界語歌曲集》等書的排版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