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任

吐任

吐任,是景頗、傈僳、拉祜等族邊棱氣鳴樂器。景頗語 又稱吐 良、特令、拉庫。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臨 滄地區。

樂器介紹

吐任吐任
在景頗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很早以前,有一戶景頗農家,曾派出自己的兩個兒子去 守衛旱谷地,驅趕野獸和鳥雀,保護莊稼,但都先後失蹤了。農家尋不到兒子,卻聽到覓食 猴子的叫聲和林中的蟬鳴,便隨手砍來竹子,中間挖個洞,吹出模仿的音調,以表示這裡的 旱 谷地永遠有人守護,這就是最早的吐任。此後,每逢旱谷成熟時節,到田邊守護莊稼的兒童 ,都要吹響吐任。在風景如畫的瑞麗江和太平江畔,在一派恬靜的亞熱帶山寨,金色的秋天 到來之時,每一片旱谷地邊都飄蕩著清脆的吐任聲,此起彼伏,預示著即將來臨的豐收。
最早的吐任,是景頗族兒童用一粗一細、長度相同的兩根竹管套接製成的,在近中部的粗竹 管上開有一個方形吹孔,兩端管口通透,管身上不另開按音孔。製作工藝粗糙,音準也 較差 ,音域還不到一個八度。因為樂器源於對喪生野外死者的追憶,所以從前都不在家中或村 寨里吹奏
現在的吐任,多用一根無節細竹管制作,管身長38厘米~55厘米不等, 管徑1.1厘米~1 .4厘米,在竹管的中間略偏左處開一個橢圓形吹孔,孔徑最長處1厘米,最寬處0.7厘米, 孔壁修削得銳薄而勻稱,管身上也不開音孔(圖)。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 樂器博物館藏有景頗 族吐任一支,由兩節竹管制成,打通竹節,中開一孔,全長40厘米。這件吐任系1958 年由雲 南省民眾藝術館所贈。近年來,雲南省歌舞團的音樂工作者對吐任進行了改革,用兩根空竹 管套接而成管身,接口處以銅製插座連線,可隨時調節音高。這種改革吐任,管身65厘米, 右端內徑1.6厘米,左端內徑1.2厘米,並在左端近管口處上方設有兩個小助音孔,為奏 bb2和c3顫音時用 ,改進了高音的演奏。

演奏

演奏時,管身橫置,由於吐任僅有一個吹孔,所以吹奏方 法較為特殊,左手反握管身左端,將吹孔置於下唇,對著吹孔送氣,靠左手拇指和右手掌心分別開閉 左 右兩端管口,以改變管內空氣柱的長短,憑藉氣流的強弱、緩急變化和左、右手開閉 的互相巧妙配合,並利用泛音超吹等方法,可奏出高低有別的音列,音域可達三個八度。而 平吹奏出的低音,常因音量微弱而不用。通過右手的快速開閉,可造成同一音上的顫動和特殊音色,發音與竹笛相似,脆亮而高亢,富有山野風味。
在景頗山寨,吐任都由吹奏者自製自用,因選材的不同,管身的長短和管徑的大小也各異。管身長而粗者,音色較潤厚;管 身短而細者,音色較清朗。德宏州三台山一帶的景頗人,常用管身較粗的吐任,其他地方的 則相反。
吐任在景頗族中,是兒童和青年們喜愛的吹奏樂器,不論在山坡上放牛、在林間 趕路,還是青年男女戀愛,都要伴著悠揚的吐任聲。老年人也常吹奏自娛。景頗族除用它獨奏外,還用它為各種民歌和民間舞蹈伴奏,如《情歌調》、《放牛調》和《山歌調》等,並能同象腳鼓、鋩等樂器合奏《配歌調》等,套用範圍較廣。吐任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每當 稻穀黃熟時節,景頗人便吹起吐任驅散鳥雀,但不在家中或村寨里吹奏。在臨滄地區永德縣 傈僳族中,男女都吹奏吐任,尤以姑娘更為擅長,吹奏場合也不受限制,家中或村寨內外均 可;在臨滄地區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的拉祜族山寨中,通常都在寨外山野間吹奏,但遇喪事 ,可在死者家中吹奏,以表哀悼。
20世紀60年代以後,這種別具一格的民間氣鳴樂器, 經過雲南省音樂工作者的努力,它已由山寨登上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大雅之堂,以它獨特的演 奏技巧,高亢嘹亮的音色和風格迥異的樂曲,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和讚賞。傳統樂曲有《 放牛調》、《豐收調》、《山歌調》、《山鳥鳴》、《堯獨堯迪》等。創作樂曲有《景頗山 的早晨》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