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進士出身

同進士出身

科舉有縣試鄉試和會試三級,縣試是科舉的首試,試期多在二月。考生無年齡和出身家財限制,下至幾歲的稚童,上到白髮老者都可以報名,故又稱“童子試”。

名稱

同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簡介

但仕宦已入流品、曾登科仕宦者、因過罷閒的吏(無品的小官)、役(僕從)、倡優(樂舞為業的人),以及他們的子孫不準報考。女子也不能報考,流寓異鄉的準試。考生須本縣兩名廩生結保,以證明身家清白,非冒名頂替。廩生是縣試已中的生員。縣試獲中的生員稱進學,分三個等級,一等前列的叫廩膳 (廩生),次的叫增生,再次的叫附學(附生),廩本是國家糧倉,膳是膳食,顧名思義廩膳每年可領取少量生活補助費用。廩生增生附生統稱“生員”。
這裡要提到秀才這個名詞,漢代時秀才泛指才能優異的人,到了唐代是一般讀書人的稱呼,明清時泛指縣州學府的生員,也並非專指具有某種學歷的人。
縣試中了也非一考定終身,每年要參加歲考。接受縣州府學教官(學道、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監督考核。歲考是各省提督學政巡迴各地主持的考試,凡州府縣的生員都得應考。歲考成績分六等,一二三等前列者分別有賞,四等以下或罰或罷黜,清道光後放寬,僅列一二三等。
縣試得中可參加由省里舉持的鄉試。鄉試在省城貢院裡舉行,三年一次,鄉試之年人稱大比之年。
鄉試中的叫舉人,第一名舉人叫解元,唐伯虎鄭板橋都中過解元,鄉試一到五名稱五經魁首。中了舉人就有了功名出身,也有了入仕的資格,最高的可補個縣令,但大多數授各州府縣衙門的部門管事,有的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繼續學習,叫舉監或貢生。如果另有功績,自然可升官,晚清時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閩浙,陝甘總督左宗棠就是舉人出身。
就是沒有中舉,有了功勞也一樣可以發達,時曾國藩湘軍水軍統領彭玉麟,就只是個縣試的附生,是縣試中的三等生員,處科舉的最末層,後來他被授一品頂戴,兵部尚書。
鄉試不中,並非就沒有入仕的機會,當局者為各個層次的知識分子安排了不同的入仕徑途。鄉試不中,按清制,每年由州府選拔兩名,各縣選一名生員,經提督學政考試認可,也可以入國子監肄業成為監生,這叫拔貢又叫歲貢。
鄉試的正式錄取紅榜外還有一張副榜,上列備取人名。副榜上的人也可以進入國子監,叫副貢。當了貢生就可通過其他途逕入仕。副榜的人得不到補正,還可以參加下次的鄉試。由於先人的功勞,也可以進入國子監肄業,這叫蔭貢。經皇帝特準,或皇室大典,或先賢功臣後裔恩準而入監叫恩貢。只要是生員,即是沒有先人的功勞,援例捐納(出錢)同樣可以進國子監,這叫例貢,但是這不算正途。
鄉試中舉可以參加次年由中央政府禮部主持的會試。明清規定會試考生為五百人,錄一百人,後增加到百五十人。會試三場,三場後要試騎射書算。會試中的稱進士,可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又稱廷試,是給進士劃分名次的考試。
宋制進士分五甲,元制為三甲,明清從元制。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從六品,第二名榜眼,賜進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賜進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後增到百三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正八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