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學政

提督學政,學官名。簡稱“學政”,亦稱“督學使者”,俗稱“學台”。語出《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制建國之學政”。清雍正年間始設,每省一人。

學官名。簡稱“學政”,亦稱“督學使者”,俗稱“學台”。語出《周禮·春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制建國之學政”。清雍正年間始設,每省一人。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提督學政”均是中央派各省主持鄉試之官。三年一任。“《促織》:“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學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任職期間,均保持提學任職以前的品級,但與布政使、按察使等同,與督撫平行,不問本人官階大小,在此期間皆按欽差待遇,。1906年改提學使。辛亥革命後廢。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
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唐朝起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裡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定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有這個官職稱號的人是皇帝身邊非常信任的人,是紅人。
翰林學政,翰林在前,學政在後。這個人主要是管皇帝身邊處理檔案、記載皇帝言行起居、講解知識、修編文章書籍的人,附帶主持地方院試、督察地方官員。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並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的學政。
提督學政,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
身人員內簡用。各帶原銜品級。)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巡歷所至,察師儒
優劣,生員勤惰,升其賢者能者,斥其不帥教者。凡有興革,會督、撫行之。<清史稿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職官三(外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