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森林

吊瓶森林

靜脈輸液,俗稱“打吊瓶”、“打點滴”,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後一種給藥方式”,卻成為中國醫療機構給藥的一種常態。並正在演化成一場嚴重的社會危機。國家發改委透露最新數據,2009一年,中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於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有人非常形象地把這樣的場面稱作是“吊瓶森林”

概述

吊瓶森林吊瓶森林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個醫學基本原則,在現實中卻呈逆向順序。大小醫院,輸液室儼然是最忙碌之地。多年來,在各個醫院,我們都可以看到壯觀的輸液場景,形成獨特的“吊瓶森林”。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年輸液量達百億瓶,約有20萬人死於輸液藥物不良反應

大約30年前,這樣的情形還沒有出現。那時,一般人上醫院,拿到的往往只是幾顆藥片,需要“打屁股針”就是較為嚴重的病情了,“打吊針”是與住院聯繫在一起的。

如今,一個全民輸液時代悄然到來,輸液泛濫成災,已不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而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原因

在中國,患者想著好的快,醫院想著掙錢多,兩者一拍即合,導致過度輸液、依賴輸液成為常態。而明知過度輸液是一種“病”,醫療部門卻不表態、不制止、不開方、不治療,就是因為存在著利益驅動“錢”字作祟。據悉,抗生素的濫用已成為很多醫院最快捷的一條生財之道。

在過度輸液這件事情上,患者因對醫學知之甚少,輕率選擇輸液,當然須負一定責任,而醫院明知其中厲害,卻並不加以說明和引導,則有縱容誘導之嫌。此舉說的輕些,是對就診的患者不負責任,說的重些,則是對國人的生命健康不負責任。

危害

吊瓶森林吊瓶森林
不可否認,輸液作為一種持續的靜脈注射,和口服藥物及皮下注射相比確有療效快、療程短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很大的健康隱患。吃藥,肌肉注射及靜脈注射三者中,後者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最後一種給藥方式。

2014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給藥途徑以靜脈注射為主,占57.8%。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人以上,其中,約有20萬人死於藥物的不良反應。

過度輸液的危害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輸液的風險遠高於皮下注射、吃藥。輸液次數過多過快易引起急性心衰,加重心臟、腎臟負擔;伴隨抗生素濫用,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力降低。輸液反應輕者頭痛低燒、藥疹、心慌,重者高燒、寒戰、關節酸痛、煩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濫打“吊瓶”還可造成人體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其中,對身體發育尚不完全的兒童來說,危害更大。

對此,相關專家提醒說,藥物通過靜脈注射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未經過人體天然屏障的過濾,雖然發揮藥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應,往往也更快更嚴重。一旦發生危險,口服藥者可以洗胃,皮下注射者吸收需要一定時間,都能給急救創造一定的條件,但輸液的“快速便捷”卻往往令人失去寶貴的搶救時間。

如何遏制

遏制過度輸液絕不僅僅是醫療機構和醫生單方面的責任,患者要走出“只有輸液才能見效,才好得快”的認識誤區,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靜脈注射”的原則,醫患之間互相配合,互相信任,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

消除“吊瓶森林”,可以降低醫療費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使醫院真正回到健康事業,而非定位到“藥物產業鏈”上;使醫療建立在醫學和健康的基礎上,而非建立在產業基礎上,而醫學僅僅成為一種產業背景;使就醫回到“維持健康”的本義,而非一種高昂的“消費活動”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