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台村

司馬台村

司馬台村位於鎮域東部,東距密雲縣新城子鎮10公里,西南距密雲縣城60公里,西距古北口鎮政府15公里,北至河北省交界金山嶺長城。司馬台村屬暖溫帶季風性半乾燥氣候,四季分明。司馬台村地處司馬台長城腳下,系山區村隊,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基本信息

簡介

馬台村位於古北口鎮東部,司馬台長城腳下,自然風景優美,旅遊資源豐富。全村共有390戶,1116口人。2005年,村里投入資金數百萬元,硬化村內街道1450平方米,為二、五村民小組進行自來水改造,在主村建標準化公廁一個,安裝路燈20個,建社區服務站和幼稚園房屋16間,建固定垃圾池6個,對司馬台村至長城1500多米公路進行加寬,進一步提高了旅遊服務功能等,村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6000多元,被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司馬台長城中國長城之最

特徵

司馬台長城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後經隆慶、萬曆年間重修加固而成。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7公里,有敵樓35座(包括已毀的水中樓一座)。以索橋為界,東線16座樓,西線18座樓,是萬里長城中敵樓比較稠密的一段。司馬台長城山勢陡峭,雄偉險峻,構思精巧,設計奇特,工程宏偉浩大,具有很高的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的科學考察價值,是萬里長城線上原貌保持最好的十分突出的一個重要地段。

景點

沿東線前行,一路上,有見證著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白樓”,精美的“將軍樓”、苗條的“仙女樓”,直至司馬台一線長城的最高點“望京樓”,期間還可見單邊牆、文字磚、天池、空中長城、障牆、天梯、天橋等奇特長城景觀。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您在爬長城的過程中,感覺累了,還可在東五樓乘坐索道直接下山。司馬台西線長城較平緩,有完整的城牆,有大量的文字磚群,有富於變化的敵樓,還有搗米的石臼、麒麟影壁、障牆等。
綜觀司馬台長城,可用“險、密、全、巧、奇”五字概括。險:司馬台長城沿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修築,蜿蜒曲折,驚險無比,尤其天梯和天橋兩段,更是險中有險。天梯是單面牆長城,坡陡牆窄,最窄處不足半米,呈直梯狀沿山體上升,兩側是陡峭懸崖,置身其上,俯首下望,令人目眩。天梯頂端不遠處便是天橋,長不逾百米,寬約40厘米左右,兩側又是懸崖絕壁,令人不寒而慄,這裡可說是明長城中依山設險,險上加險的最險要地段之一。密:兩敵樓相距最近幾十米,最遠不過300多米,若按當年明代築長城的規定,每500米修一座敵樓的話,可見此段長城是一處例外。全:城牆和敵樓的建築形式奇特多樣。從外觀看,敵樓有單眼樓、雙眼樓、三眼樓、四眼樓和五眼樓,上下相通的雙層樓和三層樓。從內部結構看,有磚結構、磚木結構、磚石結構,又有單室、雙室、多室之分;房屋布局有“田”字形、“井”字形、“日”字形、“川”字形;樓頂變化多樣,有平頂、穹隆頂、八角藻井頂、覆斗頂;就連門窗也新穎別致,有邊門、中間門、有磚券和石券,還有技藝精湛的雕花花崗岩石門。這些都是長城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巧:體現在進可功退可守步步為營的障牆上,尤其是小天梯上的障牆,在20多米的垂直落差內,從最頂上的障牆箭孔射箭,可以通過所有的障牆射孔,一直達到最下的射孔,精巧之至,令人讚嘆。奇:那構築在溶洞上的長城,洞與城的巧妙組合,在整個明長城中絕無僅有,令人稱奇叫絕。司馬台長城雖以山勢險陡、長城雄奇為景,卻不乏碧波蕩漾、湖光山色的優美環境。

評價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而司馬台長城更是這份遺產中一顆耀眼的明珠。無愧於著名長城專家羅哲文的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台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

自然資源

司馬台村境內有一個青山掩映,碧水環繞的小村莊這裡山青、澗碧、水綠、天藍;清晨朝暉中小村與長城相輝映;傍晚落日下,耕牛與農夫相伴而歸。這就是民風淳樸風光旖旎的司馬台旅遊民俗村。司馬台村是個歷史悠久的村莊。在旅遊發展方面,司馬台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而這一優勢是司馬台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途徑。
司馬台村靠近仙居谷、司馬台長城等旅遊景區,位置十分優越,距北京120公里,交通暢捷。村里盛產桃、杏、梨、蘋果、栗子,其中以蘋果為主,富士和國光最多。原來婚喪嫁娶要吃二八席,現在也成為農家宴的上等宴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