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定

史定

史定,西漢南越國最後一位揭陽縣縣令,《史記》、《漢書》有記載。揭猛,西漢南海郡揭陽縣縣令,《漢書》所說揭陽定、封安道侯。

基本信息

史定,西漢南越國最後一位揭陽縣縣令,《史記》、《漢書》有記載。揭猛,西漢南海郡揭陽縣縣令,《漢書》所說揭陽定、封安道侯。《揭氏族譜·史揭合序》的作者蘇過說漢武平南越,封史定為安道侯,賜姓揭、賜名猛,揭猛就是史定。

基本資料

2007年12月,中華揭氏子孫的代表匯集廣東揭陽市成立揭陽先賢揭猛研究會,並紀念古揭陽先賢揭猛(史定)誕辰2168周年。中華《揭氏族譜》有北宋蘇東坡父子寫的《史揭合序》(由蘇東坡第三子蘇過代筆)記述了“揭出於史”,賜於漢的家族歷史經典。揭猛即為史定,是中華揭氏的始祖,古揭陽是揭氏子孫尋根的祖源故土。探討史定(揭猛)這位歷史人物,涉及秦統一嶺南,南越國出現及其興衰,西漢平南越等重大歷史事件。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在滅楚,蕩平六國之後開始了“南征百越之君”的統一嶺南戰爭。揭陽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劃分全國36郡之一南海郡的屬地,區域遼闊,海岸線很長,是南海郡的重要海防,位於揭嶺的東南。秦人曾在揭嶺設點衛戌,即所謂“贏秦之戌揭嶺”其衛戌點應分布在揭嶺山嶺的多個山口上。

秦朝存在的歷史年代很短促,秦立國後實施的暴政導致陳勝、吳廣等農民大起義,戰爭烽火燃遍全國,群雄逐鹿,一片戰亂的局面已形成。時任秦南海郡龍川令的趙陀(河北真定人)以“秦為無道,天下苦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受南海郡尉任囂囑託,絕關擁兵自立,稱帝南越國,這是反抗秦王朝的腐朽統治,穩定嶺南動盪局勢的重要決策,趙陀的決心和做法,顯然是一種革命的行動。但是在嶺南出現的南越國畢竟是一個地方割據的王國。在南越國時期,揭嶺以南設定了揭陽縣。

歷史概述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三年),趙陀割據嶺南稱南越武帝,並且不斷擴充領土,擊並原桂林郡、象郡,威脅北鄰的長沙國。歷史上出現的這個南越國面積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以及湖南南部、江西、福建的一部份。趙陀在位67年,他順應歷史潮流,和輯百越,在漢朝使者陸賈第一次出使後就很快歸附於漢王朝,去帝號而受封為王,成為一個內附的外姓諸侯國,此後雖有曲折反覆(如劉邦去世後,呂后執政時的緊張關係),但他終能與中央政權保持和好融洽的關係,在他執政時期加強嶺南和中原的聯繫,把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傳給越族人民(鐵器和牛耕),使嶺南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歷史人物。從趙陀立國算起,南越國經歷五代93年,在公元前111年滅國。番禺(廣州)是南越國的中心,第二代南越王陵墓發現於越秀山西側象山之上,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發掘出土,並就地建成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近十餘年,在廣州市中心區還發掘了南越國趙氏的宮署園苑遺蹟。

公元前113-112年,南越國趙氏王室與以呂嘉為首的越族上層貴族矛盾加劇,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內部發生叛亂,呂氏殺死第四代王趙興,並殺王太后及漢朝使者,立新王趙建德(第五代南越王)建立起傀儡政權。這次的政變和騷亂,成為漢武帝劉徹平南越的藉口,漢朝動員十萬樓船之師,攻陷南越國首都番禺,在南越國存亡關頭,揭陽令史定摯眾歸漢。史定以完整的土地,民眾歸入西漢帝國版圖,使粵東的大片地區免受戰爭浩劫和災難,最終結束了近一世紀嶺南的割據,維護了祖國的統一,並且因此,漢王朝得於很快“收平兩粵”。關於史定其人,《史記》、《漢書》雖有提及,但極為簡單,只記史定被封安道侯,食邑600戶,世襲揭陽令。《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有記此事。

對一個歸降漢王朝的揭陽令,何以能有封侯,繼任原職的優厚待遇?國史語焉不詳,有關史定的資料卻出人意料的保存在中華《揭氏族譜》之中。距今900多年前,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無意之中給我們留下了一段有關史定的口述歷史。蘇氏早年在四川眉山家鄉常與摯友史子熙議論漢史與史氏先祖族史,談及漢武平南越及其先祖史定歸漢後封安道侯的同時得到漢武帝賜姓賜名的表彰,賜姓揭、賜名猛成為揭猛的來由。蘇東坡後來於杭州遇到另一好友、同僚豐城揭伯徽,交談中發現幾乎完全同於史子熙講述的歷史典故,揭伯徽即拿其族譜牒出示,而史、揭兩人分居兩地,素不認識,他們背靠背地所口述的“揭出於史”,“揭原於史”成為蘇氏撰寫《史揭合序》的基礎。

蘇東坡一生坎坷,晚年因受元祐黨人之禍牽連,被流放海南之儋州,北宋元符年間遇赦得於在垂暮之年返回大陸,又更幸運能在家鄉重逢史子熙,溝通了這段歷史。子熙敦請蘇氏為眉山史家族譜作序。東坡第三子蘇過遵照父親所囑,代筆書成《史揭合序》。《序》寫成後,東坡命以楷書恭寫,“達上二摯友”,即是用楷書謄寫兩份分別送給好友史、揭兩人。在《序》中蘇過撰寫了“定(史定)賜姓於漢武”、“揭出於史”。對揭氏始祖定賜姓賜名揭猛作了完全的肯定。揭伯徽系出豐城揭氏一支,故《史揭合序》最早刊刻於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豐城《揭氏族譜》並為後來各支族譜流傳下來。《序》中記錄了史子熙口述歷史,我們才得知史定為史煥長子。曾為漢朝庭護衛(合序中稱護駕將軍)、建元以來曾先後做為王恢、嚴助隨員兩次諭南越國,並在第二次,羈留南粵為揭陽令。足見史定與漢王朝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是身在南越心在漢。

評價

關於史定改換姓名,除了族譜有記載,史書也大致有可證跡象。《漢書》對史定已有“揭陽定”的稱呼,稍後又見“由子揭當時襲揭陽令”,“揭陽”複姓已簡化為“揭”單姓。以邑為姓的姓氏演變符合先秦,漢代制度的規定。不過家族史有別於國史,官史與家史是分開的,史定改換為揭猛的姓名對於家族來說是一件無限榮耀的大事,對於國史來說則並非同等重要,故揭猛不見於《史記》、《漢書》也就不足為奇了。而蘇氏父子將口述歷史轉化為文字記錄則補充了國史所缺,使《史揭合序》及《揭氏族譜》得以流傳千古。《史揭合序》撰成的次年七月,蘇東坡病逝於常州,蘇氏父子論證史揭同宗,“揭原於史”,其功績大矣,也應流傳千古。
回到本文標題:史定與揭猛,事實上說的是生活在兩個時期(南越國和西漢)的同一個人。發生在古揭陽的這段歷史,由於文獻的缺記而鮮為人知,在揭氏封侯後的幾百年間,揭氏家族在古揭陽也時隱時現,幾經沉寂、低潮而至復興。唐代後期,揭震的後代舉族北遷之後,在揭陽境內竟難找到揭氏家族的蹤跡。但揭震逝世後,仍魂歸故土,葬回揭陽梅嶺界,足見其對故鄉的眷戀。有幸的是揭氏家族的後繼者不忘前賢,在他們的家族譜志保存了被塵封的史載,並被歷史學家成功的考證出來(參見《紀念揭陽先賢揭猛(史定)誕辰2165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及資料彙編》、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北京),史定——揭猛成為研究潮汕歷史不能缺少的歷史人物,這無疑為嶺南文史研究留下了珍貴的資料。總篡《潮州志》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曾說過“以漢書與史記互證,定即史定,由此可知。趙陀的南越國確實設有揭陽令,及漢武於南海郡內置揭陽縣,顯然是繼承南越國的舊制,不必懷疑。史定和他的士兵大部份當是中原南下的人……”(饒宗頤:黃挺等《潮汕史》上冊讀後小記,《潮汕史》上冊560—561頁,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公元2003年在廣東揭陽舉行第五屆潮學研討會期間,中華揭氏後裔攜帶《揭氏族譜》前來赴會參加討論,族譜提供了揭猛材料令學界耳目一新。饒宗頤教授對此十分重視,認為有關漢武帝時期南越國揭陽令史定材料的新發現是研討會的一大突破,他在寫給大會的《選堂感言》中說:“我早就論及揭陽令史定乃《史記》與《漢書》所記載的歷史人物,國史之所論必有根據,如今行見潮汕史此一重要問題即將得到徹底之解決,精神不禁為之振奮不已,歡然為之欣喜終曰……”。
今天的中華揭氏在追溯族史源流時,揭猛(史定)理所當然的成為揭氏開基的第一代,而揭猛(史定)的傳奇一生,據史書參照族譜,可以大致劃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早期、公元前162年,史定誕生於豫章(江西),史家世居盱江(江西廣昌):為史煥的長子(依族譜);
青年時代為長安漢庭護衛(《史揭合序》稱漢武護駕將軍);
2、公元前135年之後,作為王恢、嚴助隨員曾兩次往南越國,最後一次羈留南越,後任職揭陽縣令,有二十年之久,時年約30歲,即史書所記揭陽令史定。(依《史記》、《漢書》、《揭氏族譜》)。
3、公元前131—111年,史定在南越國為揭陽縣令二十年,衛戌海防、保境安民。《史揭合序》“為粵脅令揭陽而陰據中國之喉吭業二十載矣”,至漢武平南越,史定率眾歸漢(《史揭合序》稱:“東粵兵臨揭陽,史定以素教聚蓄儲者,挈地歸漢。收平兩粵”。)時史定年約51歲。
4、同年,史定封侯,襲揭陽令(西漢南海郡的縣治),《史揭合序》除述其封侯襲職外,還有賜姓揭、賜名猛的表彰。不久,由子揭當時繼其父任揭陽縣令(依《漢書》)。至此,中華姓氏歷史出現揭姓,揭猛為中華揭氏開基始祖。揭氏家族由豫章史氏家族分出,從公元前111年賜姓計起,至今已有2118年的歷史。
從西漢中期至今二千多年間,揭氏後代經歷滄桑和多災多難的歲月磨練,低落與興旺,幾經曲折和變化,在困境、逆境中仍自強不息,未曾為歷史洪流湮沒。歷史上出現了揭傒斯,揭重熙,揭暄等傑出人物。今天的揭氏子孫他們散居祖國各地或僑居海外,精英若雲,人才輩出,貢獻殊大,人口數已達30餘萬。他們雖從故地播遷大江南北,但揭氏子孫根同心連,不忘故土,其純真的深厚親情,血濃於水的親緣族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