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車鼓陣

台灣車鼓陣主要流行於台灣南部,形式與閩南的「文車鼓」有些相類,以旦與丑角雙人成組搭配戲謔、答唱,互作調情動作,丑角滑稽挑逗,旦角故作賣弄風情。裝扮則有古裝與時裝,也有混搭穿著者。古裝者穿著,類似舊日農業時代漢衫、鳳仙裝形式,色彩則偏於艷麗。時裝穿著者,旦角穿著洋裝,丑角穿著西裝褲、襯衫。而無論何種穿著,丑角手持「四塊」,又稱四片、四寶,類似竹板,敲擊;旦角則手持彩扇、絲巾。伴奏樂器則有二弦、三弦、大廣弦、殼仔弦、月琴、橫笛,亦有隨機增減其他樂器者。演奏樂曲稱「車鼓調」,部份取自南管音樂,部分則是本地歌仔。隨著發展,有演出劇目,已經成為車鼓小戲,陣頭表演則較為簡略,主要劇目如「山伯英台」、「陳三五娘」。

簡介

台灣車鼓陣主要流行於台灣南部,形式與閩南的「文車鼓」有些相類,以旦與丑角雙人成組搭配戲謔、答唱,互作調情動作,丑角滑稽挑逗,旦角故作賣弄風情。裝扮則有古裝與時裝,也有混搭穿著者。古裝者穿著,類似舊日農業時代漢衫、鳳仙裝形式,色彩則偏於艷麗。時裝穿著者,旦角穿著洋裝,丑角穿著西裝褲襯衫。而無論何種穿著,丑角手持「四塊」,又稱四片、四寶,類似竹板,敲擊;旦角則手持彩扇、絲巾。伴奏樂器則有二弦、三弦、大廣弦、殼仔弦、月琴、橫笛,亦有隨機增減其他樂器者。演奏樂曲稱「車鼓調」,部份取自南管音樂,部分則是本地歌仔。隨著發展,有演出劇目,已經成為車鼓小戲,陣頭表演則較為簡略,主要劇目如「山伯英台」、「陳三五娘」。

廟會香陣中,職業性陣頭為求簡便,或人手不足,則多採錄音廣播,搭配一、二樂器。出陣時,會有頭旗或繡屏在前引導,作為與廟宇、神轎、其他陣頭,拜會致意之用。廟會表演時,職業性陣頭為吸引人潮,甚有結合土風舞、特技者。至於社區、角頭自行傳承,以及學校學子組成者,則較為傳統。表演者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出陣人數並不固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