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舞曲

《台灣舞曲》是作曲家、音樂家、音樂教育家江文也創作於1934年的一首舞曲,也是江文也的成名作,鋼琴版創作於1934年4月,而其管弦樂版則是在同年8月完成。

《台灣舞曲》,管弦樂,江文也作曲,創作於1934年。鋼琴版創作於1934年4月,管弦樂版完成於同年8月。1936年,《台灣舞曲》的管弦樂版被選送到柏林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藝術部比賽。在各國選送的眾多參賽作品中,《台灣舞曲》脫穎而出,一舉獲得了奧林匹克藝術獎的第四名“認可獎”。《台灣舞曲》在結構上借鑑了圓舞曲的寫法,將幾首性格不同的舞曲連綴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減縮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呈示部分是再現單三部曲式,描寫了台灣人民歡樂舞蹈的場面;中部由兩個大的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個抒情的中板,第二部分是一個大的展開性連線。再現部減縮為樂段,之後有一個短小的尾聲。
《台灣舞曲》綜合使用了兩種五聲調式,一種是不含小二度音程的五聲調式,另一種是含小二度音程的五聲調式。不含小二度音程的五聲調式從鏇律形態上看,更多的是受台灣各民族民歌調式的影響,這種五聲調式,強調大二度和小三度的進行,沒有小二度和三全音這樣的不協和音程,作品中使用這種五聲調式的部分,柔和抒情。含小二度音程的五聲調式主要受日本都節調式影響,這種調式強調小二度和大三度的進行,並且含有一個三全音,作品中使用這種五聲調式的段落,在音樂上比較尖銳明亮。從形態上看,都節調式好像是不完全的弗里吉亞調式,但都節調式具有其特性鏇法而有別於弗里吉亞調式。都節調式中有兩個特性音組進行,一是以純四度音程為框架,包含小二度與大三度的三音組。

參考

姜之國,《台灣舞曲》和聲研究。《中國音樂學》。2006年1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