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起爐灶

另起爐灶

成語另起爐灶拼音lìng qǐ lú zào解釋另外重支爐灶。比喻放棄原來的,另外從頭做起。或獨立另作,另起爐灶。另起爐灶是新中國執行獨立自主的基本保證,解決了新中國如何對待同帝國主義的不平等關係和不平等條約問題,建立了一支忠誠可靠的外交隊伍,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另起爐灶有兩層含義:對外“另起爐灶”宣布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係,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係,駐在舊中國的各國使節當作普通僑民對待;對內在建國初期周恩來提出要另起爐灶,創立新型的黨的絕對領導之下的外交隊伍。

基本信息

成語拼音

另起爐灶【lìng qǐ lú zào】

成語解釋

另外重支爐灶。比喻放棄原來的,另外從頭做起。或獨立另作,另起爐灶。

漢語成語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必至鬧到'出而哇之',飯羹莫辨,這才'另起爐灶'。”

用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用於做事。

示例魯迅《準風月談·查舊帳》:“為了~,從新做人,非經過二十年不可。” 梁斌《紅旗譜》五十第二:“師範解散,要~重新招生,重新招聘教職員。”

燈謎食堂搬家

歇後語打鐵的分伙——另起爐灶

外交政策

另起爐灶另起爐灶

建國初期,我國實行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還有“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指的是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係,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係。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恢復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為此,毛澤東主席早在建國前夕就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的三條方針。

“另起爐灶”是毛澤東在三大戰役勝利後,在原則性規定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基本政策的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前後提出。

“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係,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 另起爐灶有兩層含義:對外“另起爐灶”宣布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係,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係,駐在舊中國的各國使節當作普通僑民對待;對內在建國初期周恩來提出要另起爐灶,創立新型的黨的絕對領導之下的外交隊伍。

另起爐灶是新中國執行獨立自主的基本保證,解決了新中國如何對待同帝國主義的不平等關係和不平等條約問題,建立了一支忠誠可靠的外交隊伍,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