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口炮台

古鎮口炮台

鎮口炮台位於青島市齋堂島北部與大珠山嘴之間的古鎮口灣,聳立於灣口海岸高處。位於濱海辦事處古鎮營村東南約1.5公里處,面向海灣,雄踞在山坡上,虎視大海。明朝初年,為防禦倭寇襲擾,朝廷在郡縣設立衛所,在沿海的軍事要衝也相應建立了一些城池。1372年,魏國公徐達指示僉事朱興從內地往靈山衛一帶遷民築衛城。朱興除了在靈山築城屯守外,還在重點位置上建造了古鎮口炮台和唐島炮台,這兩處炮台形成東西對峙狀,可以同時夾擊來敵。據《增修膠志》和《靈山衛志》載:“(雍正)四年(1726),建唐島口、古鎮口炮城。”現為政府公布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古鎮口炮台古鎮口炮台
古鎮口炮台坐山面海,與海岸線相距百米左右,呈“凸”形,部分石砌牆體已殘敗,炮台匾額與券門題額均已毀失,殘牆上蒿草凋零。
炮台殘牆長、寬均為18.6米,厚2米,高5米。券門設於炮台東南側,分內外兩層:內層高3.2米,外層高2.7米,券頂為青磚砌成。城牆上曾有垛口,垛口也叫“女兒牆”,始於春秋時代,當初是用來躲避箭頭射擊的,中國城池建築到了明代凡建城牆均設垛口。
炮位設定在炮台陽側,寬5.3米、長6.7米;炮位後方曾建有寬大石梯,便於軍士登城,石梯現已坍塌,但遺蹟清晰可辨,所遺石條散落於地,最大一塊長1.2米、寬50厘米、厚20厘米。據史料記載,當初炮台上曾設定竹節大炮兩尊、“鎮海吼”大炮一尊,扼守要塞,以御外侵。

歷史

古鎮口炮台古鎮口炮台
明朝初年,為防禦倭寇襲擾,朝廷在郡縣設立衛所,在沿海的軍事要衝也相應建立了一些城池。1372年,魏國公徐達指示僉事朱興從內地往靈山衛一帶遷民築衛城。朱興除了在靈山築城屯守外,還在重點位置上建造了古鎮口炮台和唐島口炮台,這兩處炮台形成東西對峙狀,可以同時夾擊來敵。“僉事”是明朝沿習宋代的一種官職,設於按察司之下,分領各道。換言之,朱興就是靈山衛一帶“基層”的總指揮。另外,自明朝起一直延續至清朝,古鎮口還增設“巡檢司”機構,成為沿海一處軍事樞紐。
據《靈山衛志》記載:“其北岸多礁石,船不近,或有商船重載,必停船海中,用小船拔運,一遇東風起,則拔錨他徙,頃刻難停。設有巡檢弓兵,可以哨守。”當時炮台還曾設外委把總1名、騎兵2名、步兵13名。清朝兵力有所減弱,廢除了世襲官兵制,古鎮口改設為“千總汛地”。“千總”即清朝下級軍官,千總所管轄的屬兵即汛兵,汛兵的駐地為汛地。至民國年間,“口”的編制被改為“營”,古鎮“口”也就成為古鎮“營”,直至這處炮台被廢棄,古鎮口才改回原來名稱,但留下一個村落仍舊名為“古鎮營村”,見證了這段歷史變遷。
道光二十年(1840),膠州知州韓亞熊為防禦海匪襲擾又重新修築。炮台坐北朝南,呈躺倒的凸字形。突出部為炮位墩台,東西長7米,南北長5.3米,面積約40平方米,頂部上面是炮位,安置火炮。其東側有寬2米,高2.6米,進深1.9米的磚砌券頂拱形炮台門,門上方有長方形石匾額,鐫刻楷書“古鎮口炮台”五個大字,匾額早被撬走無存。炮位後面的營房呈正方形,東西、南北各長19米。營牆均用石塊砌築,石灰勾縫,現存牆高仍4米有餘,南牆寬1.9米,東、西、北三面牆寬1.6米。內有房屋殘垣,為炮台守兵居住之處。據蘇潛修著《靈山衛志》載:“古鎮口外委把總一員,馬兵二名,步兵十三名”,“沿海炮台存火藥四百斤,鐵子四百斤,大沙子一百斤,火繩二十斤,火藥火繩出陳易新。鐵杴七十四張,鐵钁七十四把,鐵斧七十四柄,鐵鐮七十四張。鳥槍二十三桿,馬兵執把操演砍刀二百二十口,抬炮十二位,又道光十九年,撫標撥給馬兵兼習抬炮十位,又二十一年添抬炮十位,續添二位。”照上述記載,炮台所駐兵員不止十幾名。炮台雖然早已廢圮,但它卻時時警示人們,要提高警惕,嚴守海防,時刻痛擊一切敢於來犯之敵。1996年10月10日,公布為膠南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