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德納,A.W.

美國社會學家,文化批判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195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59~1964年任華盛頓大學教授;1972~1976年任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曾任《理論和社會》雜誌主編。主要著作有:《工業官僚體制的模式》(1955)、《柏拉圖探討》(1965)、《西方社會學面臨的危機》(1970)、《意識形態和技術的辯證法》(1976)、《兩種馬克思主義》(1980)等。

古爾德納,A.W.

正文

美國社會學家,文化批判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195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59~1964年任華盛頓大學教授;1972~1976年任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曾任《理論和社會》雜誌主編。主要著作有:《工業官僚體制的模式》(1955)、《柏拉圖探討》(1965)、《西方社會學面臨的危機》(1970)、《意識形態和技術的辯證法》(1976)、《兩種馬克思主義》(1980)等。
古爾德納早期受結構功能主義影響,重點研究現代社會組織問題。60~70年代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思想趨向激進,開始轉向批判結構功能主義的均衡模式,進而主張發展一種所謂“反省的社會學”。在《西方社會學面臨的危機》一書中,古爾德納力主將社會學與社會、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他針對結構功能主義的偏見和錯誤的假設所造成的理論危機,對當代美國社會學提出了尖銳的批判。他指出,應把帕森斯理論視為美國社會組織和學術界風氣日下的產物來加以理解。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結構功能主義的均衡模式之所以產生重大影響,是因為它很適合作為世界力量出現的美國當時的社會現狀。60年代以後,各種社會衝突使過去堅信的社會進步觀念發生動搖,均衡模式受到普遍懷疑,這不僅是美國社會的危機,也是美國社會學的危機。結構功能主義的危機深深植根於美國的社會結構和歷史文化之中,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美國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危機。
古爾德納認為,社會學不僅是一種社會理論,也是它所植根的社會的一個部分,任何社會學都不可能是“價值中立”的;社會學家像任何一種理論家一樣,他的社會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關於他自己的知識,是他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是他改變這個社會的一種努力。社會學家必須拋棄一切可以脫離價值關心的幻想,把社會“事實”、“實在”看作與個人所持的社會立場相關聯的東西。古爾德納認為,社會事實與個人的某些價值之間有一種張力、一種不和諧關係,它使作為形式化的社會事實的社會體制與個人某些價值體現的社會理論之間永遠是一種對抗狀態。真正的社會學認識必須以反體制化的創造為標準,對一切體制化持批判態度。他的“反省的社會學”概念,主張使用社會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學的自身發展,把社會學知識與這種知識所賴以產生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聯繫起來,在社會—文化的框架和脈絡中對社會學理論進行分析,以探討社會學與社會的互動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反省的社會學”是一種“社會學的社會學”。
在西方社會學中,古爾德納的觀點被視為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社會學理論持激進批判態度的“新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觀點,他的某些見解可以作為我們認識當代資本主義及其社會學理論的一種參考和借鑑。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