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遊

古村落旅遊

古村落旅遊是存在於中尺度地理空間上的一種特殊景觀,是由歷史遺留下來的古民居建築群、藝術表現、自然環境、人類活動以及一種抽象的文化內涵、風格、古韻氛圍等組成的綜合景觀體。

以民國以前建立的古村落為旅遊目的地的一種旅遊行為,其目的主要是探古訪悠。

近年來,以訪古探幽為主要目的的古村落旅遊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而逐漸興起,成為旅遊市場中的一朵奇葩。我國古村落數量多,分布地域廣,歷史文化價值高,古樸的民俗民風與美麗如畫的鄉村田園風光交織在一起,表現出獨特的旅遊觀賞價值。從旅遊的角度來看,古村落的景觀無疑是一種不可多得、內涵豐富、能較好滿足當代都市人景觀需求的人文旅遊資源。

旅遊價值

古村落是存在於中尺度地理空間上的一種特殊景觀,它是由歷史遺留下來的古民居建築群、藝術表現、自然環境、人類活動以及一種抽象的文化內涵、風格、古韻氛圍等組成的綜合景觀體。從旅遊開發的角度來看,古村落的旅遊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要的歷史價值。古村落是一種歷史文化資源,代表人類生活的一個歷史階段,一種類型,是歷史文化信息的物質載體。集中體現我國古代建村的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族權觀念,是我國古代自然村落封建社會的縮影和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一個歷史見證。它一般都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時代或幾個時期的歷史風貌,是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同文化時期人類對自然環境改造的記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2.獨特的建築風貌。古村落是一種特殊的鄉村文化景觀,是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生產關係下的產物,在空間形態和構景方面獨具風格,與現代村落景觀有巨大的差異。它們大多選址獨特,因地制宜,青山綠水,組景合理,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富有地方特色。古民居建築群在建築外觀、內部建築結構和藝術裝飾上,也與現代民居有很大的差別。古村落的傳統建築較之於極重禮制的歷代官式建築,在適應地理環境和當地風土人情習俗、滿足生存需要諸方面也顯示出無比的機巧、智慧,極富靈動之氣。這些都是遊客乃至各類研究人員備感興趣的。

3.特有的古韻氛圍。古村落文化景觀、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等組成古村落一種特有的古文化氛圍。這種古韻氛圍是古村落旅遊產品中十分獨特和寶貴的組成部分,是古村落旅遊的重要依託。由於文化的差異及自然環境的不同,現存的中國古村落有著千姿百態的景觀特徵,亦即各地的古村落都有著自已獨特的景觀意象和文化表征。

4.深厚的文化積澱。古村落的價值不僅僅是古老建築本身,更是其中的文化內涵。尤其是那些不表現在外的,由思想、態度、價值觀和民風民情等構成的“隱在文化”。如凝結於古村落生態景觀中的核心內容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和風水觀念,所以古人對居住地的選擇,十分講究人與環境的協調共榮,所選地址自然環境都十分優美。

然而,古村落作為旅遊資源來開發利用也表現出明顯的脆弱性,即它的不可再生性。古民居是一種不能再生的孑遺物質,一旦被破壞,便不復存在。雖然可以仿造,但不能再造,而且仿古、做舊出來的古建築永遠與歷史遺留下來的古蹟本身存在著客觀上的巨大差距。所以在古村落的旅遊開發過程中,需要以科學理性的態度為指導,確保古村落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開發的現狀

古村落獨特的景觀價值、文化價值及其環境布局理念,注定了它“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落旅遊這項新興的懷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成為現代都市人青睞的旅遊方式之一,一時間各地爭相開發各類古村落旅遊資源。近幾年來,僅在我國南方各省相繼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古村落就不勝枚舉,如安徽的西遞、宏村,江蘇的同里、周莊,廣東和福建的客家土樓圍屋,江西的婺源、安義、流坑、陂古村、龍南圍屋等。

但是,在熱熱鬧鬧的古村落旅遊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古村落的數量和分布越來越少,資源的稀缺性日益凸顯,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古村落旅遊最終將涸澤而漁。下面幾個問題尤其令人憂慮:

一是自然性破壞。主要是風雨侵蝕和洪水、土石流、地震、颱風等自然力的破壞。古村落建築的土木結構,抗風雨侵襲及抗災能力差,眾多已無人居住的名宅、祠堂面臨著倒塌的威脅;原有的里巷、民宅、地貌、水系、植被缺乏必要的保護,其歷史特徵和傳統文化風貌也將很快消失殆盡。

二是開發性破壞。古村落的孑遺性和不可再生性既是它極富吸引力的一面,也是其脆弱的一面古村落經歷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盛衰,許多建築物本已十分陳舊、殘破,而遊人的大量湧入更加速了它的損耗以至破壞。個別村鎮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回報,用“經濟”的眼光指揮一切。為了接納更多的遊人,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級趣味,把古村落變成度假村,不適宜地在古村落內外修建寬闊的柏油馬路乃至水泥路面、宏大的停車場、富麗堂皇的賓館飯店及現代化娛樂設施,昔日寧靜美麗古樸的小村如今變成了喧鬧而雜亂的建築工地。有的古建築修復或仿製得極為粗糙,形似神不似,甚至是不倫不類,與原有建築極不協調,破壞了原有古村的意境和純樸。

三是生活性破壞。由於社會的進步,居民的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原有的基礎設施、居室格局與居住環境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現代生活需要,也不適應現代產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古村落里的居民,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嚮往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有了點積蓄之後便買車蓋房。殊不知,現代交通工具的使用給古村落原生道路和橋樑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而古村落居民自發的建築整修所使用的新的建築材料,也割斷了傳統風貌的延續。

再者,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者的湧入,以及異質文化、思想、生活習俗的引入,古村落傳統的民族文化、風情民俗也逐漸被同化、沖淡或消失。

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目前,我國古村落旅遊發展方興未艾,開發實踐遠遠走在了理論研究的前面。要實現古村落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就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兩者之間的關係。而如何保護古村落這一日益被看好的人文旅遊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地開發利用,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引玉之磚,這裡談幾點建議。

1.政府主導,規劃先行,避免盲目化。古村落旅遊起步晚,各地發展不平衡,因此各級政府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政府導向性投入。古村落旅遊又是一個系統工程,規劃必須先行。為避免陷入新一輪“保護性破壞”的漩渦中,政府必須發揮其主導作用,組織專家為古村落旅遊把脈,對古村落旅遊景點實行區域化布局和差異化規劃設計。同時,任何一種資源的開發都會對原先的狀態造成變化或破壞。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關鍵是要在發展中如何保護當地獨特的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這是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因此,在規劃中,我們必須遵循整體保護原則,堅持有機更新,保持古村落的歷史可讀性。

2.突出特色,保護原真,避免城鎮化。如今消費者對旅遊的需求更趨於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古村落旅遊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保護古村歷史文化的原真性,不能盲目跟風。拆除一些不協調建築,恢復古村落的原生環境,保持它的歷史可讀性以及它的“原汁原味”和歷史滄桑感,保持村寨的原始風貌以及當地居民仍有的傳統社會風尚、淳樸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體現“人住農家院,享受田園樂”,才是成功的古村落旅遊開發。

3.規範管理,塑造品牌,避免程式化。目前以古村落為資源憑藉開發的旅遊產品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娛樂性不足,參與性不強”。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陷,各地紛紛開發了“農家樂”旅遊項目,雖說該項目對旅遊者有些吸引力,但畢竟是“小兒科”的東西,且該產品的專營性不強,各地競相效仿,產品已做得太濫,失去了吸引力。如何進行產品創新,走內涵式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古村落旅遊開發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開發策略上,各地應根據所處的地理區位,依託各自的資源優勢,確立不同的開發思路,通過採取切實有效的舉措,來規範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古村落旅遊才不會是曇花一現。

4.注重和諧、傳承文化,避免過度現代化。遵循景觀美學原則,注重人文與自然的和諧融合、傳承傳統民族民俗文化,嚴格控制開發性建設。為了保持古村落的景觀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古村落內不應建設新的旅遊設施,那怕是完全與原有建築保持一致,也應當儘量避免。這是因為古村落是一個歷史遺產,破壞了原汁原味,就大大損毀了它的特色和文化價值。古村落周邊影響景觀和諧的服務設施也是越少越好,對遊覽道路系統和少量的必不可少的服務設施要作好規劃。如果沒有科學的規劃和管理,盲目地開發只能加速生命力的消亡。

5.協調衝突,加大參與,提高古村落居民的生活質量。現在許多地區的旅遊開發策略,往往把居住在古村落的居民看作是過去時代的圖畫,一種純潔、原始、靜止不變的文化。旅遊開發者似乎認為“過去”就意味著傳統、真實,於是便與古村居民要求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發生衝突,大批原居民搬離古村。其實,當地人是當地文化的傳承者,離開了其中居民的活動,古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無所依附了,古村里沒有了人與人、人與景的融會貫通,古村落的“古意”也將蕩然無存。所以,要把改善古村居民的生活條件,提高古村居民的社會經濟利益放在第一步。尊重當地居民的意願,保護他們的利益,調動村民、居民參與保護性開發的積極性,修復古村古建築。總之,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利益主體的意願決定的,因此只有在各利益主體緊密合作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目標。

6.保持傳統氛圍,控制遊人密度,平衡古村落環境承載力。環境承載力或稱環境容量、環境忍耐力,本是一個生態學概念,引用到旅遊和景觀資源管理中,就是指某一風景區的環境在一定時間內維持一定水準給旅遊者使用而不會破壞環境或影響遊客遊憩體驗的開發強度。作為人文旅遊資源的古村鎮,當其成為著名景點時,其旅遊者數量控制更顯重要。很明顯,若古村鎮的小巷裡擠滿了遊人,小巷的幽靜就蕩然無存了,而且,遊人太多對文物的破壞也很明顯,因而應適當控制遊人數量和景點的遊人密度。如不能適當控制遊人即時流量和著名景點的遊人密度,這些景區景點的旅遊潛力將大受破壞,那時再談保護就比較困難了,對遊人的吸引力也大為減弱,古村鎮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也就失去了根基。

古村落環境容量的特殊性還在於,對一般風景區而言,可以通過增加投資多建一些賓館飯店容納更多的遊人,也可以通過多開闢登山道,或擴大空間利用率,以提高環境容量,一般不會影響人們的體驗,但古村落大大不同,即使建一些與原有建築相協調的建築也會破壞其古意。

總之,我國古村落景觀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可持續開發利用還任重道遠,機遇與挑戰並存,危機和生機共在,需要多方面的合作,這不僅是古村鎮負責人應關心的事,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一種新的旅遊方式,古村落旅遊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雖然也曾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堅信,這種旅遊方式在未來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