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八珍美味

八珍,原指八種珍貴的食物,後來指八種稀有而珍貴的烹飪原料。

“八珍”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冢宰》:“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其具體內容,據注文是指《禮記》所列:“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酒糖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干)和肝遼也。”但他們不是指原料而是食品。“珍用八物”:是指牛、羊、麋、鹿、豕、狗、狼。 應該說中國歷代“八珍”的內容各不相同。

此後《三國志·魏志》中的“飲食之餚,必有八珍之味”;唐代杜甫《麗人行》中的“御廚絡繹送八珍”,白居易《輕肥》中的“水陸羅八珍”,宋代陸游“樂超六欲界,美過八珍盤”等等,指的都是食品。

將八珍指為原料,最早見諸文字的,是北宋元豐年間的《埤雅》。明代俞安期所輯《唐類函》指出:“按《禮》所謂八珍者……後世則侈雲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張九韶《群書指唾》也有同樣記述,只是將豹胎易為兔胎。龍肝(可能是娃娃魚穿山甲的肝,或是蛇的肝,也有的人認為是白馬肝)、鳳髓(可能是錦雞的腦髓)、豹胎、鯉尾(並非是鯉魚尾,因鯉魚尾並沒有任何特別之處,既非稀有珍貴,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味道,很可能是穿山甲的尾,因古時稱穿山甲為“鯪鯉”)、炙(烤貓頭鷹)、猩唇、熊掌和酥酪蟬(可能是高級酥酪,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則謂“乃今之抱螺酥也。其形與螺形不肖,而酷似蟬腹”)。

根據以上推斷,將“八珍”概指為珍貴烹飪原料,當始於唐代。到了清代,“八珍”已專指烹飪原料。看一看清代以來的“八珍”都指的是什麼?

1.海鮮八珍 袁枚著《隨國食單·海鮮單》中指:燕窩、海參、魚翅、魚復(音復,貝類鮑魚)、淡菜、海蟈(海蜒)、烏魚蛋、江現柱、蠣黃。共九種。

2.鶴雲氏八珍 光緒年間,無知山人鴻雲氏撰《食品佳味備覽·八珍單》中指:熊掌、鹿尾、車鰲、魚翅、螃蟹、江跳柱、蘭花菇(草菇)、斑魚。

3、參翅八珍 海參、魚脆、燕窩、鹿筋、魚翅、魚肚、熊掌、蛤士蟆。

4.山水八珍

(1)山八珍 熊掌、鹿茸、犀鼻(或作象鼻、犴鼻)、駝峰、果子狸、豹胎、獅乳、猴腦。

(2)水八珍 魚翅、鮑魚、魚唇、海參、裙邊、干貝、魚脆、蛤士蟆。

5.滿漢全席中的八珍

(l)山八珍 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撥(鼻)、豹胎、犀尾、鹿筋。

(2)海八珍 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

(3)禽八珍 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

(4)草八珍 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從以上各組“八珍”可心看出,所謂“八珍”並無固定模式,主觀上認為珍貴的,皆可列為“珍品”,而且花色品種越來越多。民國以後,飲食行業中的“八珍”因地而異,品種更多,常見的“上、中、下三八珍”其品種與以上大同小異:上八珍:猩唇、燕窩、駝峰、熊掌、猴頭、豹胎、鹿筋、蛤土蟆;

下八珍:川竹筍、海參、龍鬚菜、大口蘑、烏魚蛋、赤鱗魚、干貝、蠣黃。

民國時期又出現了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但因地域不同,八珍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如:

北京上八珍:猩唇、燕窩、駝峰、熊掌、猴頭(菌)、豹胎、鹿筋、蛤士饃

煙臺上八珍:猩唇、燕窩、駝峰、熊掌、猴頭(菌)、鳧脯(野鴨胸脯肉)、鹿筋、黃唇膠;

北京中八珍:魚翅、廣肚(廣東產的鰵魚肚,即鰵魚鰾)、魚骨、龍魚腸、大烏參、鰣魚、鮑魚、干貝;

煙臺中八珍:魚翅、廣肚、鰣魚、銀耳、果子狸、蛤士蟆、魚唇、裙邊;

北京下八珍:川竹筍、烏魚蛋(墨魚卵)、銀耳、大口蘑、猴頭(菌)、裙邊、魚唇、果子狸;

煙臺下八珍:川竹筍、海參、龍鬚菜、大口蘑、烏魚蛋、赤鱗魚、干貝.

現代以干貝、魚翅、鮑、海參、魚肚、魚唇、魚籽、燕窩為名貴,被譽為“海味八珍”。以前的八珍中,有很多現在已屬於保護動物,國家明令禁止捕殺食用,如熊、猴、象、鹿、猩猩、豹、犀牛、天鵝、貓頭鷹、野駱駝、海豹、娃娃魚等等。如今這些動物自然也就不能列入八珍之中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