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國

古中國

“古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之中對中國的錯誤稱謂,即華夏文明,屬大河文明。中國,這個歷經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巨龍,在頻繁的外族入侵中愈來愈強,無論是蒙古的征服還是滿族的入關,文明最終被征服被漢化的卻是他們,共同屬於了悠久偉大的中華民族。中國作為文化古國從未出現徹底的文化斷層,所以不能稱謂“古中國”(註:中國,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指整箇中華文明。不能因為歷史悠久、古老稱之為古中國)。而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是唯一一個文化未遭斷絕的文明古國。

基本信息

文化主流

周易文化

周易的含義

古中國古中國

《漢書·藝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此說最為漢儒接受,《周易乾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聖”、“三古”之說簡而言之,即:上古時代,通天之黃河現神獸“龍馬”,背上布滿神奇的圖案,聖人伏羲將其臨摹下來,並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時代,姬昌被紂囚禁於羑里,遂體察天道人倫陰陽訊息之理,重八卦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時代,孔子喜“易”,感嘆禮崩樂壞,故撰寫《易傳》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對於重卦者多有疑義,一者王弼認為伏羲畫八卦之後自重為六十四卦,二者鄭玄認為神農氏重卦,三者孫盛認為夏禹重卦。

中華文化之根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復,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我們民族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難之事,不是求助於偶像,而是運用通過八卦今昔信息預測的科學方法,預測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關信息,對一切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從而更好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個儲存量很大的信息庫。

禮樂文化

禮樂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禮樂文明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禮樂文化的產生

中國古代的“禮”和“樂”起源於遠古的原始崇拜。《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其貢獻的禮品、擊土鼓而作樂,便是最早的禮樂儀式。到了夏朝,由於“天下為家,各親其親”,於是“大人世及以為禮”,“禮義以為紀”,禮儀制度才逐漸建立起來。到了周代,禮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漸完備和成熟起來。

2.禮樂文化的要義

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有數端。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禮記·曲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於規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係。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範,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既強調了“和為貴”的願望,又指出“和”不能單純為和而和,不能是無原則的和,這個原則就是守禮。在彼此遵守社會秩序的情況下達到和諧,才是最美的境界。

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也有數端。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禮記·樂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樂記》說:“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種人物,說明要有序協調,才能奏出和諧之樂。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孝經》也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即樂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樂安寧,生命長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們要聽雅樂,遠淫音。“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禮記·樂記》)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的主旨。

漢服文化

古中國古中國

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書史體系《禮記》、《後漢書·輿服下》、《晉書·輿服》、《宋書·禮五》、《南齊書·輿服》、《魏書·禮志四之四第十三》、《隋書·禮儀七》、《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宋史·輿服》、《明史·輿服》,通過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飾體現出來。漢服文化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通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在當代,漢服文化正在通過漢服運動這一民間文化運動形式逐漸復興。

漢服作為傳統社會的日常生活服飾,體現在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傳統社會中無處不有漢服文化的影子,比如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漢服製作工藝考究文化

二,漢服的配飾文化

三,文學作品中的漢服文化

四,雕塑藝術中的漢服文化

五,繪畫藝術中的漢服文化

六,傳統禮儀中的漢服文化

七,曲藝中的漢服文化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學看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歷史傳承

史前文化

公元前60000年-公元前2800年

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是仰韶文化源頭,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5公里處的五營鄉邵店村。是中國黃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存在於約公元前600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文明跡象(雛形文字、彩陶、繪畫、早期農業等)出現與公元前6000年左右。經歷了原始狩獵採集、發達狩獵採集大地灣遺址、大地灣一期原始農業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農業四個經濟發展階段。主要成就時出現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雛形文字、最早的宮殿式建築、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繪畫、公元前3000年的大地灣四期、聚落面積分布巨大,密集分布區達50萬平方米,巨型建築物密集,出現早期城市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所以被命名為仰韶文化。持續時間為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屬於晚期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2900年,主題文化出現在公元前3500年前。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等。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青銅器和制銅業已經出現。並發現玉龍。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熊、龍、龜、雲、鳥等),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發現圖騰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情況,而玉龍玉鳳則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出現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私有制,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邦國、陶文也進一步成熟。

邦國時代

龍山文化:銅石並用時代、玉器時代,距今約公元前2900-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並發現大量玉器。以及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骨刻文、50多座城邦等。藤花落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首例內外雙重城牆結構的史前城址分為內城和外城是我國目前發現的50餘座龍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適宜遺址,總面積約14萬1375平方米。公元前2600年-前1900年陶寺遺址是亞洲第二大城市,總面積280萬平方米。通過對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到2014年的漢族主體部分其父系遠祖完全是來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龍山人。單獨看O3,各地漢族中至少60%-70%來自龍山文化。並與中國傳說中的堯舜時期的地理位置、所在時間、文化特徵晚期一致。公元前2000年西遼河、大凌河流域進入青銅時代。龍山文化時期階級進一步分化、大型城邦開始出現。為之後夏王朝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註:中國古代最初的國是指城邑,一個城邑即是一國。《說文》中解釋說:“邑,國也。”

方國時代

公元前2700年左右少典之子軒轅黃帝統一華夏、征服東夷九黎,建立華夏第一王朝(歷史記載)

陶寺遺址:“陶寺文化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根據發掘的成果來看,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大量聚斂財富,形成特權階層,為夏王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少昊:即玄囂(姬己摯),黃帝長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共在位74年

玄帝:姬顓頊(名乾荒,或稱顓頊帝),昌意之子,黃帝之孫,前2322-前2245年在位,共在位78年

帝嚳:姬夋(qūn),蟜極之子,少昊之孫,黃帝曾孫,前2245-前2176年在位,共在位70年

帝摯:姬摯(zhì),帝嚳長子,黃帝玄孫,前2176-前2168年在位,共在位9 年

堯:又稱唐堯/帝堯/伊祁放勛,帝嚳次子,黃帝玄孫,前2168前2097年在位,共在位72年

舜:又稱虞舜/帝舜/姚重華,瞽瞍長子,顓頊的六世孫,黃帝的八世孫,前2097-前2037年在位,共在位61年

?:前2037年-前2029年在位,與崇伯鯀(顓頊的玄孫)同期

王國時代

夏朝: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公元前16世紀,夏王桀在位時,被商湯滅亡。

商朝: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較發達,青銅冶煉和鑄造有很高水平。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紂王統治時,周武王興兵伐紂,商亡。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隸社會的強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厲王統治時,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跑,政權由周、召二公執掌。

東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滅亡,周天子權力大減。春秋小霸之後周天子成為名義上的國君。

第一中間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逐步瓦解時期。這一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隸制國有土地為基礎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隸制走向崩潰。春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了繁榮局面。

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弱小國家被吞併最後秦統一六國。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了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其中秦國商鞅變法比較徹底,使秦國逐漸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獲得很大發展,科學技術取得顯著成就,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戰國時期開始弱小國家被強國吞併最後秦統一六國,第一次分離時期結束。

第一帝國時代

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專制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南侵,在連線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朝的滅亡。

西漢: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漢初統治者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漢武帝時國力達到空前強盛。平定“七國之亂”後,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全國加強了思想統治;通過對匈奴戰爭和張騫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有了新的發展。西漢末年,由於社會矛盾尖銳,農民戰爭爆發,西漢終於走向了滅亡。

東漢: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使社會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但東漢後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社會黑暗,終於爆發了黃巾大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

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赤壁一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孫權、劉備的地位得到鞏固。三國後期,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了蜀。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第二中間期

魏國:220年-265,曹丕稱帝建魏;

蜀國:221年-263,劉備稱帝建蜀;

吳國:222年-280,孫權稱王建吳

西晉:266年司馬炎登基,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之後便進入“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後期外族乘機入侵中國進入全面黑暗時期和分裂時代。

東晉十六國

東晉: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外族入侵,中原大亂,衣冠南遷,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五胡亂華:是中國在西晉時期塞北眾多遊牧民族趁中原的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衰弱之際陸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華夏文明在這一時期出現第一次民族危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導致華夏人口嚴重減少,人倫下滑,是一次及其嚴重的社會大倒退。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神州陸沉”、“中原淪陷”等名稱。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大漢民族的一場災難,幾近亡種滅族。

永嘉之亂以後,中原在異族的野蠻統治下,長期陷於戰爭,民生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銳減。東晉建立時,中原地區已淪喪於胡人之手。中原漢族在冉閔的帶領下絕地反擊,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遷居南方的愛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規復失土為己任。故東晉自始至終都有北伐之舉,先後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的多次行動。東晉與五胡的戰爭,五胡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以及東晉士族戰爭使得這一時期戰亂連連。直到劉裕統一東晉、舉兵北伐,滅後秦、桓楚、西蜀、南燕等割據國家,建立南朝宋。以及北魏的建立和全盤漢化等華夏文明才得以復甦。

南北朝時期

南朝宋:宋武帝劉裕原為東晉北府軍的將領,在桓玄之亂後掌握朝廷。他為了獲得聲望來篡晉,發動了兩次北伐,收復了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關中後被夏 (十六國)占領)。之後劉裕殺晉安帝,改立晉恭帝,並在兩年後(420年)如同魏晉舊事篡位,國號宋 改元永初,東晉亡。

南朝齊: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24年。蕭衍篡位,國號大梁,史稱梁武帝,南朝齊亡

南朝梁:梁武帝為蘭陵蕭氏的旁支,為人節儉,勤政愛民,使得梁朝前期開創盛事,國力勝過外族統治的北魏。陳霸先於557年篡位,建國號為大陳 改元永定,史稱陳武帝,南朝梁亡。

南朝陳: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武帝死後其侄陳蒨繼位,即陳文帝。此時盤據兩湖的王琳叛變,聯合北齊、北周大軍東征建康。陳文帝先是擊潰王琳北齊聯軍,繼而封鎖巴丘,阻止北周順江東進。至此國勢方定 。在位時期,他勵精圖治,復甦江南經濟,使南朝陳國勢強盛。588年,隋文帝任楊廣為主將,發動南征南北朝結束。

北魏: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於淝水之戰崩潰後,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國號魏,史稱北魏。太武帝時期勵精圖治,國力大盛,並屢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展開統一華北戰爭。在439年攻滅北涼,使北方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與南朝宋對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孝文帝時期擴建首都平城為漢城之後南遷洛陽。並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後在三年間展開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胡字等、推廣教育、改姓氏並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采漢制,並進行全盤漢化。最終使得北魏進入頂峰,並暫時緩解了社會矛盾。由於鮮卑保守勢力的緣故導致北魏於534年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滅亡。

東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東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後裔所繼承,實際上分別由高熲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數年後分別篡奪,形成北周與北齊的對峙。高歡所控制的東魏,是由鮮卑化的六鎮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組成,高歡本身也是胡化漢人,導致東魏與北齊的鮮卑化使得所在國國民再次進入黑暗時期。

西魏:又宇文泰建立,在八柱國等將領協助下,有效地抵抗東魏的多次進攻,鞏固西魏局勢。556年宇文泰去世後,其侄宇文護專政。他於隔年廢西魏恭帝,國號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覺為北周孝閔帝,西魏亡。

北齊:北齊鮮卑化漢族朝廷,繼承東魏版圖,於550年由齊文宣帝建國。齊文宣帝先後擊敗庫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屬匈奴族)等族,並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區。前期實行均田制,使得北齊崛起。但是後來由於持續鮮卑化和對漢族的打壓導致北齊沒落並被南朝陳攻下淮南,並在577年亡於北周。

北周:北周繼承西魏版圖,於556年由周孝閔帝立國,但朝政由堂兄宇文護掌握。宇文護於560年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韜晦之計,在十二年後成功殺死宇文護,親掌朝政。周武帝為人英明雄偉,在他任內推動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國力更盛。之後宇文泰開始推行漢化改革,北周國力不斷增強。581年漢族楊堅代周為帝,即隋文帝,改國號大隋,全殲宇文家族,北周亡。

第二帝國時期

隋朝:587年隋文帝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發動滅陳之戰,以楊廣為主將,同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發兵攻陳。隔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之後隋文帝進行全盤漢化復興和去鮮卑化改革。至此「南北朝時代」結束,進入“第二帝國時代”。中國進入第二次頂峰。

唐朝:

李淵起兵攻占長安,並在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得到新的發展。

唐朝是一個強盛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各民族間的聯繫加強,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空前頻繁。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唐朝後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導致了農民戰爭爆發,唐朝迅速瓦解。並進入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

第三中間期

後梁: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並導致國家分裂,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後唐: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

後晉: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唐,後晉建立。

遼朝: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

後漢: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驅除遼朝,收復中原。

後周: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北宋:北宋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封建經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備空虛,金兵南下,結束了北宋的統治。

金朝:女真族原為遼朝藩屬。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抗遼朝。於翌年在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兩年後再滅北宋,將宋徽宗與宋欽宗俘虜至五國城。

南宋:1127年,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時期是北宋滅亡後由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朝代。歷經九位帝王,一百五十二年。

蒙元統治時期

作為華夏民族主體的漢族建立的南宋政權由於與同時期存在的女真族,党項族,白族等外族建立的政權對抗由於自身腐敗和重文輕武等因素漸漸沒落,後期由於蒙古帝國興起隨著蒙古帝國的三次北伐和50多年的宋蒙戰爭,大勢之下南宋被滅,中國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面中國迎來大統一時期。龐大的元朝建立,,使得東西方第一次有了直接接觸,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做到了不可泯滅的作用,但是由於殘暴的統治、民族社會矛盾尖銳、國家的腐敗導致了元朝建立不到100年便土崩瓦解。1368年朱元璋稱帝,中華第三帝國成立。其中蒙古族一支被同化,併入了中華民族。

第三帝國時期

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力量,明政府建設並遷都北京。為鞏固北部邊防,明政府修築了北邊的長城。為了進一步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政府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天朝國威遠播海外,萬國來朝。明朝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明朝後期,封建專制統治非常腐朽,閉關鎖國,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終於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的統治被推翻。

第四中間期

南明:南明是明朝復亡後,由明宗室建立的政權,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清軍入關,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抵抗清軍。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39年。1661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帝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此後鄭氏政權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清軍占領台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標誌著南明的復滅。

清朝: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於1636年稱帝,並改金為大清。清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除設立內閣、六部外,增設了軍機處;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興起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抑制明末的資本萌芽,摧毀古籍,閉關鎖國,這使得中華文明有史以來第一次落後與世界文明。

南京條約之後中國國力一落千丈和上百的不平等條約的隨之簽訂,中華文明隨之聞名世界的千秋帝國成為了被列強百般凌辱的東亞病夫。地位的極大變化,極大的打擊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逆向種族主義也隨之出現。

北洋政府時期: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腐朽的清朝。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既有偉大的歷史功績,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但是革命的勝利卻落到了袁世凱的手中導致古中國再度軍閥混戰,國家分裂,民族危難,帝制復辟等問題!

國民政府時期:國民政府之後,逆向種族主義出現。傳統文化成為了吃人的禮教和封建迷信,華夏文化僅剩下文字與語言等文化標誌。到二戰時期,中華民族更是到了亡種族的邊緣。

復興時代

國民政府時期: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這次戰爭雖然將中國推向了亡種族的邊緣,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中華民族也隨之發生驚天大逆轉。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中國軍隊以極大落後美國的情況之下取得了韓戰的勝利並結束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傳奇。之後隨著抗法援越、藏南自衛反擊戰、中越戰爭、自衛反擊蘇聯入侵、中印戰爭、第二次中越戰爭等勝利,雖然此時的中國依然處於衰弱時期,但是中國的地位與中華民族的榮譽卻漸漸復甦。

在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復興、工業化、國學熱、儒學熱、中醫熱、漢語熱、漢學熱、新民族主義、草根崛起、、中國風、漢服運動的出現。華夏文明在進入全面復興階段的同時消失400多年的華夏核心文化也開始復興。

文化成就

古代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華夏是中國和漢族的古稱 。“華”意為榮、美,“夏”意為大。 漢語和文字亦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特徵。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其中包括的方言有北方方言、吳方言 、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儘管彼此互通性較差,但文字的統一卻彌補了此缺點,對華夏文化的統一作出了貢獻。漢字的方塊具有特殊的筆畫,而且一字一義、一字一音節、加上聲調不同、同音多字使其文學形式豐富多彩,在書寫上也成為一種藝術。 由於華夏文化包括的地域遼闊,各地環境差異較大,戲曲、飲食、建築等都在具有共同特徵基礎上出現各種唱腔與樂器調合的地方戲,酸、甜、鹹、辣、風味不同的菜系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在節日上,春節是其文化區內的共同節日。 華夏文明史的六個起源性問題:第一是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起源;第二是中國彩陶的起源;第三是中國傳統建築和宮殿建築的起源;第四是中國繪畫的起源;第五是中國文字的起源;第六是中國古城的起源。其中旱作農業、彩陶和文字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

文化入侵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埃及文明隨著希臘羅馬的侵入而中止了,巴比倫文明也由於波斯等外族的入侵消失了,印度這個同樣被稱為東方古國的國度也由於種族戰爭,國家分裂,英國的入侵而中斷了古文明。

我們知道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征服後,日耳曼民族卻也皈依了基督教,西方靠的是宗教的信仰征服,而東方的中國自上古以來所有的宗教都沒有過類似西方的如此高的地位和影響力,然而周邊的民族卻同樣被漢文化征服,融入到漢人的生活當中,何以至此.人們都說宗教的信仰是強大的,它的力量足以征服人的心靈。在中國,真正征服外來民族的卻不是宗教,這好象也談不上信仰一類的東西,那么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在世界上成為東亞文明的中心,五千年的積澱當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應該是中華文明它自身所具有的特點。

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