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太主義

反猶太主義

反猶太主義是對仇恨猶太人或猶太教的思想與行為的總稱,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動機和表現形式。雖然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同屬閃族,但通常反閃族主義指的是反猶太主義。剝削階級仇視排斥和迫害猶太人的種族主義思想和政策。表現為反動統治階級對猶太人的歧視、限制和隔離,乃至排斥、驅逐和滅絕。反猶太主義可上溯到古代。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在征服巴勒斯坦期間,對猶太人進行剝削和壓迫,猶太人從此開始遷離故土,流散異國。中世紀時,反猶太主義在歐洲有很大發展。在西歐,有關國家曾經限制猶太人和基督教徒交往,禁止他們通婚;強迫猶太人穿特製服裝,住特別街區。到了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有關國家從法律上取消了對猶太人的許多限制。

概觀

反猶太主義十字軍
近代的反猶太主義起源於俄國和巴爾幹半島,後來發展到奧匈帝國和法國等國家。沙俄的反猶太主義實質上已成為一項國策,如限制猶太人的住地,禁止他們購買土地、從事農業,不準他們在郵政鐵道軍隊等部門供職,甚至一再掀起蹂躪猶太人的浪潮。在A.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日耳曼種族被宣布為優秀種族,猶太人則被宣布為德國人民的敵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黨徒在德國及其所占領的國家殺害了600多萬猶太人。反猶太主義是為剝削階級利益服務的,一直遭到進步勢力的譴責和反對。

反猶主義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動機和表現形式,但是其中也不乏共通性和延續性,例如將猶太人視為“謀殺救主基督的人”,“貪婪、陰險”的民族,“企圖控制世界”的集團,需對世界一切政治和經濟問題負責的“幕後黑手”等。

反猶主義的思想和行為自產生至今導致了無法彌補的災難性後果。歐洲歷史充斥著針對猶太人的暴力行為,猶太人受到歧視、侮辱、壓迫和屠殺,例如十字軍對猶太人的掠奪與屠殺,15世紀末期西班牙對猶太人的徹底驅逐,19世紀和20世紀沙皇俄國多次泛濫的反猶浪潮。而反猶主義的最高潮則公認是1933年至1945年之間納粹大屠殺,造成約600萬猶太人死亡。

歷史

反猶太主義塞琉古王朝文物
基督教興起之前:歷史上,在地中海沿岸地區進行征服的各個大帝國——例如亞述、巴比倫、波斯和羅馬帝國等——都有將自己的宗教與文化強加於被征服民族的習慣。而信仰一神教的猶太人與信仰多神教的其它被征服民族相比,更容易引發與征服當局的衝突,從而導致征服勢力更殘酷的鎮壓。征服者通常視猶太人拒絕新的宗教與文化的行為視作對統治者的拒絕的反抗行為。例如公元前168年,敘利亞塞琉古王朝國王安條克四世發布命令,宣布猶太教為“非法”,下令廢止猶太教習俗,焚燒猶太教經典,強迫猶太人食用豬肉等,掀起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反猶運動,引發了著名的馬卡比起義

基督教時代初期:由於絕大多數猶太人拒絕承認耶穌就是猶太教信仰的彌賽亞(“救世主”),在《聖經·新約》中已經出現了對猶太人的貶低性描述。例如《約翰福音》第8章44節:“你們(按:指猶太人)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而將新產生的經典定名為《新約》,而把希伯來聖經稱為“舊約”也包含著這樣的含義,即:上帝已經將他的愛從猶太人轉向了基督徒,猶太人則從上帝的“選民”淪為“棄民”。

而公元391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原先猶太人與基督徒在神學上的爭論上升為國家政策。猶太人的宗教與生活開始逐漸收到限制,享有的政治和公民權利一步步被剝奪。例如438年的提奧多西法典中作出猶太人禁止與基督徒通婚,不得修建新的猶太會堂等規定。

雖然基督教反猶太歷史悠久,但他們救主其實是猶太人。

猶太人大屠殺

反猶太主義德國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
猶太人大屠殺
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種族清洗,也是二戰中最多人熟悉的暴行之一,在這次大屠殺中,近600萬猶太人被屠殺。猶太人大屠殺在英語和德語的名稱為“Holocaust”,此字是來自希臘語,意思是用火犧牲。猶太人則稱其為“Shoah”, 來自希伯來語,帶“浩劫”的意思。

背景:自1933年起,德國納粹黨開始了獨裁執政,納粹黨開始一個大規模的反猶太活動。在同一年,納粹德國政府撤銷所有猶太裔公務員的職位。

在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將“猶太人”作出定義。根據紐倫堡法案,凡有一個猶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國人都會被視為“猶太人”。紐倫堡法案還剝奪猶太人的德國國民權利。

其他法案將一個猶太人與一個非猶太人有性關係非法化。到1938年,納粹德國已經禁止猶太人進入大多數專業。在1938年11月9日,納粹黨策劃一個反猶太集會,稱為“水晶之夜”。在這個集會中,有很多猶太人的商店和猶太會堂被破壞。

反猶太主義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
德國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而在歐洲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不單止納粹黨的反猶太政策極端化,而且這些政策亦伸展到德國占領的地方。

大屠殺(納粹屠猶):德國在1939年9月尾併吞了波蘭以後,納粹德國將它們國內和奧地利的猶太人集中在波蘭的內陸,稱為“普通政府”的地區。猶太人現在被放置在“強制性猶太人居住區”之內。最大規模的“強制性猶太人居住區”是位於華沙。在華沙的猶太人被迫在1940年11月15日前搬遷到被指定為猶太人的地區和將這個地區密封。繼低地國家,法國,波羅的海國家和南斯拉夫受到納粹德國的占領,更多猶太人處在納粹德國的控制範圍內。

由1941年6月22日,德國偷襲蘇聯開始以後,德國蓋世太保跟隨德軍,對住在蘇聯鄉區的猶太人作出大規模的大屠殺。蓋世太保最初的殺人方法是用手槍射殺,然後把他們的屍體埋葬在萬人坑裡面。但是柏林想出了更有“人道”的殺人方法來減低秘密警察的壓力。這個方法是用毒氣殺人。初時秘密警察只用汽車的廢氣來殺猶太人。但是在1942年起德國採用了氰化氫(Hydrogen Cyanide Gas)來有效地殺死最多猶太人。

在1941年12月,德國在波蘭興建6個殺人的集中營。當中的地點包括奧斯威辛特雷布林卡。這些地點被選擇的原因是因為它們都是鐵路的交匯點,以及它們都不是軍事上重要的地點。所以,納粹黨可以秘密地進行這個殺人計畫。

反猶太主義辛德勒的名單
1942年1月20日的萬湖會議,落實“猶太人問題的最後解決方法”以後,納粹德國開始用這些集中營來殺猶太人。用貨車車廂,猶太人被運到這6個殺人的集中營。在奧斯威辛集中營,被運到的猶太人會經過一個挑選過程。可以做苦工的男性會被送到苦工營,而其他的會被送到毒氣室。被送死的猶太人以為他們是被送到浴室,但是入到浴室的時候,他們才知道“浴室的蓮蓬頭只會放出毒氣”(此為一般人或電影的錯誤認知,德國人是將一種被稱為Zyklon B的氰化氫金屬桶從管道擲入毒氣室中,桶中的氰化氫在室溫中即揮發為毒氣)。其他的集中營只有殺人的任務而沒有苦工營的。

在1944年,當德國知道它們的氣勢已盡的時候,它們加快集中營殺人的速度。當中包括被德軍占領的匈牙利。

當盟軍在1945年初解放波蘭時,它們發現到這些殺人的集中營。整個二戰中,大約580萬歐裔猶太人被納粹德國殺死,是歐洲猶太人人口的三份之二。納粹德國也有系統的殺死歐洲的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歐洲東線的敵軍和其他異見人士,當中只有猶太人及吉普賽人只因種族原因被屠殺。

二戰時華沙猶太人的經歷被拍成許多電影,如《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戰地琴人》等,其中以《辛德勒的名單》藝術成就最高。

近代

反猶太主義亞歷山大二世
自公元135年猶太人起義失敗後,猶太人即被逐出耶路撒冷以至整個巴勒斯坦而流落世界各地。中世紀,猶太人飽受封建主與僧侶的壓迫。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在西歐一些國家,猶太人的地位有所改善。但在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國仍然存在仇視猶太人的現象。F.恩格斯1890年在《論反猶太主義》一文中說:“反猶太主義無非是中世紀的、垂死的社會階層反對主要由資本家和僱傭工人組成的現代社會的一股反動逆流”,“如果反猶太主義在某一個國家能夠存在,那隻證明那個國家的資本還不夠發達”。

俄國沙皇政府特別仇視猶太人,並竭力煽動工農仇恨猶太人。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後,在敖德薩對猶太人進行了大屠殺;在白俄羅斯和波蘭也掀起殘害猶太人的浪潮。1905年革命時期,在 100個城市裡計有4000多猶太人被殺, 1萬多猶太人被打成殘廢。19世紀末,法國發生了君主派軍閥集團組織審判總參謀部猶太人軍官A.德雷福斯的案件,誣告他向德國駐法國大使館提供情報,從事間諜與叛國活動,判處他無期徒刑。一些極端分子舉行示威,高呼“槍斃猶太人”的口號。經過共和派和主持正義人士的鬥爭,至1906年當局才宣布將德雷福斯無罪釋放。在19世紀末的德國曾有20多萬人在致首相 O.von俾斯麥的請願書上籤名,要求褫奪猶太人的公民權。
[大批猶太人被迫離開法西斯德國(20世紀30年代)]

十月革命後俄國的猶太人得到了解放,但在資本主義國家中資產階級仍不時挑起對散居於各國的猶太人的仇恨,以轉移國內無產階級的視線,掩蓋階級矛盾。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國在雅利安人優越的種族主義的旗號下,將反猶太主義發展成極端的滅猶主義。納粹黨徒採用槍殺、毒氣窒息、餓死和活埋等手段,企圖消滅所占領的波蘭、蘇聯及歐洲其他國家領土上的所有猶太人,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及其他各地被折磨和殘害致死的猶太人總數約有600萬人。

當代

反猶太主義沙龍
法國:2007年,《國際線上》報導:法國外交部長巴尼耶18號在耶路撒冷表示,法國將盡一切所能打擊反猶主義。 巴尼耶當天與以色列總理沙龍及相關官員舉行了會見,雙方討論了如何改善法以兩國關係等問題。巴尼耶在會見後表示:“這是我首次對以色列進行官方訪問。我本次訪問是為(促進)兩個國家和社會的(友好交往)。同時,我不僅作為法國也作為歐洲的一個部長,帶著法國的良好的願望(對以色列)進行訪問,並討論了(中東)和平進程(等問題)。”

此前一天,巴尼耶已表示法國政府下決心“打擊反猶太主義、所有形式的種族主義以及仇外行為,並承諾竭盡所能懲罰這種不可原諒的可恥行為”。 

7月18號,沙龍稱在穆斯林人口占10%的法國,反猶主義已經失控,並號召法國的猶太人立即移民到以色列。沙龍的上述講話曾導致法國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一度比較緊張,而巴尼耶此次訪問以色列是兩國關係陷於緊張以來首位法國高層官員訪問以色列。

中東:現在中東的相對和平是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及對中東和平的維持、歐洲的中立、亞洲的旁觀及以色列人勤勞勇敢智慧的綜合結果。一個相對強大的以色列處於阿拉伯世界的包圍之中才有勢力平衡和相對的中東和平。但隨著歐洲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及根置於歐洲的反猶太主義的復興,以色列將面對阿拉伯世界和整個歐洲的反猶太衝擊。德國、奧地利、波蘭、義大利俄羅斯等等都是反猶太主義的國家。於此同時美國由於自身的利益、人口結構的改變及相應的美國綜合國力的衰退,整個世界的格局和力量對比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東的戰火將再起而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和歐洲的對局中很明顯將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
所以中東的和平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隨著力量的變化而戰端頻起。中國現在站在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一邊,但隨著局勢的變化和文化與文明的因素中國大概會認識到以色列才是中國的盟友。
一個強大的中國對以色列是有利的,這一點相信很多以色列人是有充份的認識的。在二次大戰中,國民政府對猶太人提供了無私的幫助,所以很多以色列人對中國是感謝和友好的,這可能也正是以色列一貫堅持與中國友好的政策,在國際上對中國幫助的多、刁難的少而且將很多先進的技術轉讓給中國的原因。

反猶太主義巴勒斯坦
中國與阿拉伯和以色列本沒有什麼親疏可言,而就正義來講中國也不應當一味偏袒阿拉伯世界和巴勒斯坦人。在國際事務中還是應當本著公平與利益的原則。中國如果能夠與以色列在科技和其他領域內加強合作,這對中國很有意義。與阿拉伯國家合作對中國沒有太大的利益,這些國家對中國的石油沒有什麼支持,對中國人也不太友好,這一點從中國在科威特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勞工就可知一二。
更何況中國要面對來自土耳其等的回教分裂主義的壓力,中國與回教組織的對立是遲早的問題,這一點現在的領導人也是看得清楚的所以在反恐怖的問題上與美國採取無條件合作的正確決策。而以色列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可以說毫無損害。
總而言之,中國與以色列沒有任何根本矛盾也沒有任何敵對的理由,我們應當站在公平和公正的立場上看待中東局勢。我們應當看到中國與以色列在長遠利益上的一致性且加強與以色列的合作。
有時候想一下巴勒斯坦,可能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的,他到過世界上很多國家但沒有一個地方象巴勒斯坦那樣荒涼,巴勒斯坦在阿拉伯人的手裡是一片廢墟而到了以色列人的手裡卻被建設成一個民主、富強的現代化國家,以色列人民對巴勒斯坦這個祖居之地是充滿熱愛而且那樣勤勞地建設著那塊本來荒漠的土地。一個對土地有熱愛和責任的民族是值得人們敬佩的。可以說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文明是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只求占有卻不建設,對土地和人民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當然巴勒斯坦人也應當有其生存和建國的權利,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聯合國還是以色列都沒有異議。問題是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巴勒斯坦的建國應當通過和平的方式在聯合國的協定框架下實現。如果蔑視聯合國的協定,用恐怖主義的方式來攻擊平民,把巴勒斯坦看作阿拉伯人的而一點也不承認以色列存在的現實和歷史,完全剝奪猶太人存在的權利,則中東永遠難有和平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打擊的只能是巴勒斯坦人。
古人說:自知者智,知人者明;希望巴以雙方能夠本著和平的願望在充份認識歷史和現實、充份認識雙方實力的基礎上真正進行和平談判,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實現和平共存。

相關條目

希特勒
猶太人賢士議定書(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
紐倫堡審判
以色列
西蒙·維森塔爾
威尼斯商人
反阿拉伯主義
反波斯情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