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蘇飲

參蘇飲

參蘇飲,中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扶正解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之功效。主治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苔白脈弱或痰積中脘,眩暈嘈雜,怔忡噦逆。本方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屬氣虛外感風寒兼有痰濕者。本方用於虛人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臨床套用以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苔白脈弱或痰積中脘,眩暈嘈雜,怔忡噦逆為辨證要點。

基本信息

參蘇飲

參蘇飲(表里之劑)
總 結:外感內傷 
編 號:010 
組 成: 人參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乾葛、 紫蘇前胡木香桔梗生薑大棗
歌訣: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
乾葛木香甘桔茯,氣虛外感最相宜
趣記:“二陳”姐跟參叔只撬錢箱
對照:“二陳”桔根參蘇枳殼前香
主 治:1.治外感內傷, 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運嘈煩,傷風泄瀉。 
2.及傷寒汗已,發熱不止。 
加 減:(1)外感多者去棗,加 蔥白。 
(2)肺中有火,去人參,加 杏仁桑白皮。 
(3)泄瀉加 白朮扁豆蓮肉。 
歸 經:此手足太陰藥也。 
方 義:風寒宜解表,故用蘇﹑葛﹑前胡;勞傷宜補中,故用參﹑苓﹑甘草; 
橘﹑半除痰止嘔;枳﹑桔利膈寬腸;木香行氣破滯。使內外俱和,則邪散矣。 
變化方:本方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姜﹑棗煎,名芎蘇飲,治傷風寒,外有發熱 
頭痛惡寒, 
內有咳嗽吐痰氣涌。 
炮 制:半夏薑汁炒,陳皮去白,枳殼麩炒。 
煎服法:每五錢加姜﹑棗煎。 
參蘇飲-《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組成】人參30克(另末) 蘇木60克
【用法】以水500毫升,煮蘇木,取250毫升,去滓,調參末,隨時加減服。
【主治】產後血入於肺,面黑,發喘欲死者。
【歌訣】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甘葛木香桔茯入,氣虛外感最相宜。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來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異名】十味參蘇散(《保嬰金鏡》)。
【組成】木香15克 紫蘇葉 乾葛(洗) 半夏(湯洗七次,薑汁制,炒) 前胡(去苗) 人參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殼(去瓤,麩炒) 桔梗(去蘆) 甘草(炙) 陳皮(去白)各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薑7片,大棗1個,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熱服,不拘時候。若因感冒發熱,以被蓋臥,連進數服,微汗即愈;面有餘熱,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飲發熱,但連日頻進此藥,以退為期,不可預止。
【功用】益氣解表,宣肺化痰。
【主治】虛人外感風寒,內傷痰飲,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或痰積中脘,眩暈嘈雜,怔忡噦逆。

《幼科發揮·附方》

【藥物組成】人參、蘇梗、桔梗、前胡、半夏、乾葛、陳皮、枳殼、杏仁、木香、甘草、茯苓。
【處方來源】《幼科發揮·附方》。
【方劑主治】中風,鼻流清涕,惡風喘嗽。
【用法用量】生薑引。

《片玉痘疹》卷三

【藥物組成】人參、半復、蘇葉、陳皮、赤茯苓、甘草、枳殼、乾葛、前胡、柴胡、香附、山楂肉。
【處方來源】《 片玉痘疹》卷三。
【方劑主治】小兒痘疹發熱,惡寒咳嗽者。
【用法用量】生薑3片為引,水煎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