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鳥形龍

原鳥形龍,拉丁文學名archaeornithoides,屬於蜥臀目、獸腳亞目、新獸腳類、手盜龍形類,出現在白堊紀晚期,主要分布在蒙古,是動物界、原鳥形龍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信息

概述

中文名稱( chinese )→ 原鳥形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學名( name )→ archaeornithoides
發音( pronounced )→ ...
含義( meaning )→ 原鳥(archaeornis)後被認為就是始祖鳥

所屬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theropoda 獸腳亞
類( infraorder)→ neotheropoda新獸腳類
tetanurae 堅尾龍類
avetheropoda鳥獸腳類
coelurosauria 虛骨龍
maniraptorifromes 手盜龍形類
( genus )→ archaeornithoides 原鳥形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a. deinosauricus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晚期 campanian
分布( found in )→ 蒙古
發現地層( stratum )→ ...
食性( diet )→ 肉食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長1米(幼年)
推測體重( mass )→ ...
發現者( discoverer )→ elzanowski & wellnhofer, 199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elzanowski & wellnhofer, 1992

分類

原鳥形龍的屬名是指它“與古代鳥類相似”的意思,但亦暗示了它是一種體型小型的恐龍。這個屬名亦與一屬生活於侏羅紀北美洲的蜥鳥龍相似。
在1993年,Elzanowski等人提出原鳥形龍是最接近近鳥類的恐龍,主要依據一些類似鳥類的特徵,包含:前上頜骨及上頜骨之間有著交錯的縫合處、齶骨的凸起寬廣、具有氣竇、缺少齒間板、以及牙齒缺乏鋸齒邊緣。根據近年來的新化石,上述特徵常見於傷齒龍科及馳龍科的成年與幼年個體。
某些科學家認為,原鳥形龍的幼年標本可能屬於其他的蒙古傷齒龍科恐龍,例如蜥鳥龍或拜倫龍。在2009年,馬克·諾瑞爾(MarkNorell)等人研究一個拜倫龍的幼年顱骨,發現幼年、胚胎時期的獸腳類恐龍就具有許多成年個體的特徵,並發現原鳥形龍與拜倫龍的標本沒有關聯,兩者是獨立的屬。諾瑞爾等人也發現,原鳥形龍不是近鳥類的最近親,而確實屬於傷齒龍科。

獵食

原鳥形龍的腦殼有個明顯的咬痕,Elzanowski等人提出這咬痕由哺乳類的三角齒獸(Deltatheridium)所留下,三角齒獸是當地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在2002年,另有科學家認為這標本曾被消化過,然後才經歷化石化過程。如果屬實,這將是哺乳類以恐龍為食的第一個證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