縴手龍

縴手龍

縴手龍,是遠古時期的恐龍名,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恐龍,是食肉龍,行動敏捷,殺傷力大。

基本信息

簡介

它的特徵是可摺疊的長手臂,有強壯的指爪,修長的腳趾,及像鶴鴕的高圓頂冠。縴手龍有可能是雜食性或草食性動物,但它的喙嘴卻不像亞洲的偷蛋龍科般堅固。模式種是纖瘦縴手龍(C.pergracilis)。第二種是文雅縴手龍(C.elegans),體型較小,亦是從艾伯塔省中被發現,不過有研究人員指出第二種可能是屬於其近親單足龍。一個從馬蹄峽谷組發現的大型骨骼,被歸類於纖瘦縴手龍,但卻似乎是一個新種。縴手龍的第一個化石是發現於加拿大的恐龍公園地層,這裡亦是加拿大發現最多恐龍化石的地層。
縴手龍約2.9米長,臀部達0.91米高。它的體重估計為110磅。它可能是吃小型的蜥蜴及哺乳動物,或是植物、蛋及昆蟲

分類歷史

縴手龍的分類歷史很複雜。它的屬名是於1924年根據一對手掌而建立的。之後在1932年,一副雙腳化石被命名為“Macrophalangia”,意即“大腳趾”。之後,Macrophalangia被確認為是屬於肉食性的恐龍,但卻沒有人能確定縴手龍與Macrophalangia是同一物種。於1936年,它的頜部骨頭被發現,四年後並取名為近頜龍(Caenagnathus),這些頜部骨頭原先被認為是鳥類的頜部。在1988年,一副自1923年便被存放的標本終被研究。研究人員將上述物種的化石統合在一起,成為單一的恐龍。由於第一個名稱是縴手龍,故成為唯一的有效名稱。
再者,一組有著奇怪牙齒的頜部骨頭原先曾被認為是屬於縴手龍的,但現時已確知縴手龍是沒有牙齒的偷蛋龍下目,該頜部骨頭已被更名為理察伊斯特斯龍,或是來自一不明的恐龍。

異名

MacrophalangiacanadensisSternberg,1932
柯氏近頜龍(Caenagnathuscollinsi)Sternberg,1940
文雅似鳥龍(Ornithomimuselegans)Parks,1933
文雅單足龍(Elmisauruselegans)(Parks,1933)Currie,1989
斯氏近頜龍(Caenagnathussternbergi)Cracraft,1971
斯氏縴手龍(Chironstenotessternbergi)Cracraft,197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