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喜劇

即興喜劇

又稱“假面喜劇”,16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下半葉在義大利廣泛流行的一種獨特的喜劇形式。關於它的起源,說法不一。一些學者考證,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的“滑稽劇”,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它由中世紀鬻歌詩人、民間藝人演出的短劇演變而來。

正文

 即興喜劇沒有成文的文學劇本,只有很簡單的“提綱”,或稱“幕表”。演員根據“幕表”提示的劇情梗概,在舞台上臨時想出對話和獨白,即興發揮。劇中的主要角色及其姓名、性格都是固定的,各有定型的假面、服裝;演員在舞台上依靠誇張的形體動作和模擬姿態來取得戲劇效果。每個演員固定扮演一種類型的角色。
即興喜劇的劇情很簡單,通常都是敘述青年男女如何克服種種困難,結成美滿姻緣,其中穿插種種意想不到的誤會、曲折,產生許多笑料。在即興喜劇中,定型的主要角色有:兩個名叫阿爾萊基諾(或叫特魯法金諾)和布里蓋拉的丑角,他們的職業常常是僕人,性格忠實、憨直,沒有文化,在劇中插科打諢,製造笑料;潘塔隆內,是頭腦簡單、思想陳舊而頑固的商人;博士,精通法律,口若懸河,是喜歡吹牛的學者,他的即興台詞中常常夾雜著用來炫耀他的學問的拉丁語。另外還有幾對姓名、性格都固定的青年男女。
即興喜劇的演員都是職業藝人,他們組成戲班在各地巡迴演出。即興喜劇於16世紀在舞台上出現時,因具有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和一定的社會諷刺作用,曾經受到民眾的歡迎,遭到教會的敵視。但是,經過 200多年的流傳,即興喜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愈來愈脫離現實生活,日益僵化,成為趣味庸俗的鬧劇,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歷史條件的需要。18世紀下半葉,著名的啟蒙主義劇作家哥爾多尼對即興喜劇進行了改革,廢除“幕表”和假面,寫作有固定台詞的文學劇本,創立了反映社會生活、塑造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的現實主義“風俗喜劇”,又稱“性格喜劇”。

配圖

即興喜劇即興喜劇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