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個較古老的地方劇種,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從山東境內廣泛流傳的"本肘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源於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建國後,墨柳腔劇團有一大批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員獲獎,其中柳腔《王三賣魚》,被青島電視台製作成電視戲曲片,榮獲1985年中國首屆戲曲電視片"鷹象獎"二等獎。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即墨柳腔即墨柳腔
即墨柳腔是一個較古老的地方劇種,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從山東境內廣泛流傳的"本肘鼓"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源於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行於膠東地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柳腔初期的演唱形式非常簡單,所用的樂器也只有一隻手鑼,一隻手鼓和一支竹板。後來受"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採用"四弦胡琴兒"伴奏。初用弦樂時,拉與唱不相協調,藝人們就配合著往上溜,因此,被戲稱為"溜腔",後來藝人們覺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定名為"柳腔"。從此,柳腔作為一個劇種,登上了即墨的大眾舞台。柳腔劇目內容多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故事,對白運用即墨方言,曲調有歡調、悲調、垛板、慢板、數板、南鑼、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細膩,優美流暢,語言風趣生動,表演樸實無華,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深受民眾喜愛。特別是在"四弦胡琴兒"悠揚悅耳曲調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聽來真是餘音裊裊、繞樑三匝,令幾代家鄉父老為其痴迷。

建國後,柳腔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即墨縣於1956年成立了專業的"即墨柳腔劇團"。經新老藝術工作者發掘、整理和創新,使柳腔不論在演出劇目,還是唱腔板式、音樂伴奏與曲牌上,都達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同時,也迎來了柳腔藝術事業發展的鼎盛時期。1959年,青島市柳腔劇團應邀進京,並三進中南海懷仁堂,向中央領導和戲劇界知名人士及首都人民匯報演出了《割袍》、《趙美蓉觀燈》等劇目,獲得極大成功,演職人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等的親切接見和熱情鼓勵,得到了郭沫若、田漢、老舍、梅蘭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肯定和讚揚。《北京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青年報》、《戲劇報》等報刊都發表了評論文章,對柳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把柳腔譽為"膠東之花"。從此即墨柳腔這一地方小劇種,以她獨特的藝術魅力,揚名全國。原文化部部長黃鎮、朱穆之也先後蒞臨即墨,在觀看了柳腔劇團的演出後,高度評價了即墨柳腔的藝術性和觀賞性。著名詩人賀敬之在觀賞即墨柳腔之後,也即興寫下了"杯接田單飲老灑,醉人鄉音聽柳腔"的精彩詩句。

多年來,即墨柳腔劇團有一大批優秀劇目和優秀演員獲獎,其中柳腔《王三賣魚》,被青島電視台製作成電視戲曲片,榮獲1985年中國首屆戲曲電視片"鷹象獎"二等獎。由於柳腔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及廣泛的民眾基礎,即墨市除有專業柳腔劇團外,不少村莊都有業餘柳腔劇團。

演唱形式

柳腔初期的演唱形式簡單,所用的樂器也只有一隻手鑼,一隻手鼓和一支竹板。後來受“四弦小調”的影響,開始採用“四弦胡琴兒”伴奏。初用弦樂時,拉與唱不相協調,藝人們就配合著往上溜,因此,被戲稱為“溜腔”,後來藝人們覺得不雅,就借用同音字,定名為“柳腔”。柳腔劇目內容多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故事,對白運用即墨方言,曲調有歡調、悲調、垛板、慢板、數板、南鑼、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細膩,語言風趣,表演樸實,有著地方色彩和鄉土生活氣息。表演時配以“四弦胡琴兒”曲調的伴奏下,以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8度或6度的尾音“勾勾腔”。

同名劇團

1954年,以劉作廉為首聯合即墨西部的柳腔藝人組成了“即墨民藝柳腔劇團”,於藍村大眾劇院和縣城新藝劇院演出。1956年轉為集體所有制的專業劇團,改名為“即墨縣柳腔劇團”。

1950年藝人張秀雲等在青島成立“金星柳腔劇團”,1959年6月改為“青島市柳腔劇團”。1954年8月,在山東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柳腔傳統劇目《尋工夫》獲優秀劇本獎,柳腔演員張喜雲獲優秀演出獎。1959年11月,青島市柳腔劇團晉京演出,三進中南海匯報演出了《趙美蓉觀燈》《割袍》等傳統劇目。柳腔發展成為知名全國的劇種,進入了全盛期。

1966年“文革”開始後,專業柳腔劇團被撤銷,業餘柳腔劇團也隨之解散。1976年10月,即墨柳腔劇團重新組建,成為柳腔僅有的專業演出團體,被文化部列入“天下第一團”。1984年,青島電視台錄製柳腔電視戲曲片《王三賣魚》,獲1985年首屆中國戲曲電視片“鷹象獎”二等獎。1989年1月,即墨柳腔劇團再度進京,演出了大型現代戲《恩愛之間》,深受首都觀眾歡迎。2002年,即墨市文化局編印了《即墨柳腔選粹》,收錄了20餘個柳腔劇目,同時出版了VCD光碟,錄製了部分柳腔傳統劇目。

20世紀20年代開始,柳腔受其他劇種影響,與當地民間武術結合,也開始演武戲,出現了刀馬旦、武生等行當,逐步形成了程式化的武打套路。柳腔劇目相當豐富,現共有傳統劇目120餘個,移植劇目80餘個,現代劇目40餘個。主要傳統劇目有四大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記(《羅衫記》《繡鞋記》《玉杯記》《金簪記》《風箏記》《鑰匙記》《絲蘭記》《火龍記》)等;移植劇目有《逼婚記》《秦香蓮》《打金枝》《寶蓮燈》《鳳還巢》等。

其它信息

劉家莊鎮位於即墨市西北部,距即墨市區30公里。西傍大沽河與平度市接界,北臨五沽河與萊西市接界,東鄰段泊嵐鎮,南鄰移風店鎮。居即墨、萊西、平度三市交界處。全鎮面積70.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53公頃。轄28個行政村,總人口30136人。以劉家莊為中心的即墨西北部是山東著名地方劇種柳腔之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