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設和組成的七間自治工程與技術學院。在學術界具有世界聲譽,被稱為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印度理工學院為印度軟體業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英語: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簡稱IIT,印度工院)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創建於1951年,是印度國家所屬的一所大學體系。

印度理工學院創建於1951年,在全國共設有7所校區,分別是:德里理工學院、坎普爾理工學院、卡哈拉格普爾理工學院、馬德拉斯理工學院、孟買理工學院、瓜哈提理工學院和盧克里理工學院。

1963年,根據印度國家技術院校法案,印度理工學院被列為國家重點院校,並賦予獨立的學術政策、獨立的招生及學位授予權。

印度理工學院在全國的7所院校均為政府大學,在教學和經濟管理上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學院委員會管轄。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是該委員會的主席,每個分院各設董事會負責全權管理。董事會負責各院校的學術政策的制定,教學大綱的審核及成績考核。印度理工學院是由印度政府所建設和組成的七間自治工程技術學院大學生人數有大約一萬七千名, 研究生有一萬三千名, 包括研究學者在內。

歷史沿革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理工學院
1951年8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金幫助下,尼赫魯委派實業家薩卡爾率領22人的委員會,研究成立一所按照國際標準設定、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藍本、獨具印度特色的高科技學院,並在印度東西南北部各設分校。第一所印度理工學院卡拉格普爾分校創建。校院設在加爾各答附近的卡拉格普爾,校址原來是英國的一所監獄,專門用來囚禁反對英國的印度政治異見分子。

1958年,孟買理工學院建立。

1959年,在德國全方位的援助和支持下,馬德拉斯分校建成。

1960年,坎普爾理工學院建立。

1961年,德里理工學院建立。美國國際開發署組建了援助坎普爾分校的9所頂尖大學聯盟,美國國際開發署與設在麻省的教育開發中心達成協定,聯合管理該項目。

1996年,在東北部創辦了第6所印度理工學院。

2001年,盧克里大學被改造為印度理工學院分校。

辦學條件

分校設定

德里理工學院(IITD)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理工學院
成立於1961年,於1963年正式招生。是全國7所理工學院的中心院校,位於德里南部城區,與尼赫魯大學和國家教育研究培訓學院比鄰。德里理工學院有約6000名學生。其中,本科生2000名,研究生3000名,博士生900名。學院有13個院系,9個研究中心,2個多功能中心。現有教師450名,其中教授200名,副教授100名,講師及助教150名。主要的學科領域有套用工程、生物工程與生物技術、土木工程、化工、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管理研究、機械工程、物理、紡織技術等。

坎普爾理工學院(IITK)

位於北方邦坎普爾市,建於1959年。有九個工程院系,並設有物理、化學、數學和人類學等基礎學科系。主要的教學領域有航空工程、生物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工業與管理工程、材料與冶金工程以及機械工程。

卡哈拉格普爾理工學院(IITKGP)

位於西孟加拉邦卡哈拉格普爾市。建於1951年。

其優勢領域有航空工程、化學工程、化學、土木工程、地球科學、計算科學與工程、電子工程、機械工程、人類與社會科學、數學、工業設計中心、冶金與材料工程和物理學。

瓦拉納西理工學院(IIT-BHU)

位於北方邦瓦拉納西市。建於1919年,於2012年重新組建。

專業設定:

工程學領域:陶瓷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工程、電氣工程、電子工程、機械工程、冶金工程、採礦工程、製藥工程。

理學領域:套用化學、套用數學、套用物理學。

交叉學科領域: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化學工程、材料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科學。

孟買理工學院(IITB)

位於印度港口城市孟買(馬哈拉施特拉邦),建於1958年。

主要優勢領域有:航空工程、生物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化學、計算科學與工程、材料與冶金工程、機械工程。

瓜哈提理工學院

優勢領域有生物技術、化學、土木、化工、計算機與工程、設計、電子與通訊、數學、機械工程、物理。

盧克里理工學院

基礎學科領域有:化學、地球科學、人類學、物理和數學;工程學科領域有:建築、生物、化工、土木、地震、電力、電子與計算機、機械與工業、冶金以及造紙;套用研究領域有水文地理學、管理和水資源。

入學方式

IIT在印度的7個分校,每年共招收4000多名新生,入校需參加聯合入學考試(簡稱JEE,JointEntranceExamination)。

每年超過30萬名中學生報考JEE,錄取率卻不到2%。IIT可以單獨授予B.Tech.(科技學士)學位。

IIT每年有2500名工程師畢業,2004年開始增加了約2000名入學名額。2004年,有17.5萬人參加了JEE,只有2.6%的人獲得入學資格。

2015世界最難考大學排行,印度理工學院居榜首,報考450000人,錄取13000人,錄取率3%。

教育模式

IIT的教育模式: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學生畢業前要修滿180個學分,其中必須有20個基礎科學學分;每5個星期舉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績全校排名。從大一開始,每學期都要修6門理工課程,以及兩三門實驗課;在學校的安排下,所有學生至少要到一家企業實習過。

印度理工學院師資比為為1:6至1:8,IIT的核心課程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科技人文科學及工程科學中的學科,IIT各分院都有權調整本校的專業設定,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意願自主設計並實施教學或科研計畫。

德里分院側重工程學;坎普爾分院在側重工程學的同時,還特彆強調提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自學能力;孟買分院強調培養專家研究型人才,實行工學碩士和博士論文的公開答辯制度;卡拉格普爾分院重視工程專門理論的學習與技能操作,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馬德拉斯分院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工程製圖訓練,主張學生要多參與當地業界的活動,以與業界保持互動。

管理模式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各分校均設有高級委員會,其成員直接由總統任命,與學校並不存在實質性的“上下級”行政領導關係,不干預各理工學院的具體決策,只是定期對學校的工作進行檢查。針對印度各理工學院的事務,設有“主管人員董事會”,其中主席由視察者任命,其他成員主要有:印度理工學院各分院的院長;各分院所在地的邦政府指定一人。

具有獨立行使學院管理權力為IIT各分院設立的屬於自己的行政理事會、評議會以及自治校友會。這些部門的成員主要由教授和科研人員組成。

人才培養

IIT共有約15500名大學生,12000名研究生。IIT不僅是印度最好的大學,在世界上也極富名氣。每年的3000多名畢業生中,大約有2000人赴海外就業或深造,其中大多數人去了美國。

IIT的入學考試單獨進行,每年有18萬經過預選的高中畢業生考生參加IIT的專門考試,只有2%能拿到IIT的錄取通知書。

在錄取的學生中,成績好的學生還有特權選擇IIT的校園所在地和所學專業。

影響成就

印度理工學院校車印度理工學院校車
IIT畢業生為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地之一。加州大學帕克萊分校副教授薩克斯恩對美國高科技企業集中地矽谷的新移民企業家進行了一項調查,在約2000個新起家的企業之中,約有四成是由印度人開辦的。而當中一半是IIT培育出來的人才。

IIT每年70%的畢業生會出國,且大部分都落腳美國。IIT總共產生了17萬畢業生,留在美國的就超過3.5萬人。印度曾經有一則笑話。

2000年,《亞洲周刊》評選亞洲最佳理工學院時,印度理工學院以7所分校中的5所占據了前十強的“半壁江山”。

2006年,《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印度理工學院名列前50名,工科排名全球第三。

2017年11月22日,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22日發布最新QS金磚大學排行榜,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排名第九。

預留政策

IIT是按照國會的一項法案而建立的,受中央政府資助,在技術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進入印度理工學院必須通過每年一次的聯合入學考試。每年大約有30萬考生競爭3.000個入學名額。

7位印度理工學院的校長與人力資源開發部部長就2008年6月9日出台的學生入學名額分配命令產生了衝突,該指令要求這些學校從2008年9月的學年開始,將各院系學生入學名額的15%預留給特定種姓,7.5%預留給特定部落,27%預留給其他弱勢階層。通常"其他弱勢階層"指的是社會地位不高、缺乏教育的社會階層。根據1931年按種姓進行的人口普查,印度有2.399個地位低下的種姓或族群。

雖然從1973年起就開始實施了為特定種姓和部落的學生預留入學名額的政策,但是執政的團結進步聯盟政府在2005年仍要求大學撥款委員會把預留政策的適用範圍擴大到除少數幾所高校外的其他所有中央政府資助高校的講師和教授職位。為了給預留政策鋪平道路,在2005年12月通過了第93號憲法修正案。2006年1月《中央教育機構(入學預留)法案》正式生效,要求包括印度理工學院在內的所有中央資助高校必須為其他弱勢階層保留27%的入學名額,2008年6月9日的命令要求把預留範圍擴大到教師的聘用上。

國際合作

20世紀60年代,印度政府決定在第三個五年計畫中重點發展理工教育,並推行質量改進計畫。印度政府1956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達成合作,該合作的產物就是1957年在孟買建立的印度理工學院。從1956年到1973年,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孟買分校接受了大量的蘇聯援助。蘇聯贈送大批教學科研設備,派出專家到孟買指導,共派出了59名專家和14名技術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提供獎學金讓蘇聯培養了27名印度教師。1965年,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孟買分校又接受了蘇聯政府提供的額外援助。

印德協定

1956年6月,印度總理尼赫魯訪問西德,德國聯邦政府提出幫助印度建立一所高等理工學院。1958年印德政府在波恩簽訂了在馬德拉斯建立印度理工學院的協定。根據協定,德國委派20名德國教授和專家、5名工長到馬德拉斯;提供約1800萬盧比的科研設備;由德國工科大學為印度培養20名特定專業的教師。在德國全方位的援助和支持下,馬德拉斯分校於1959年建成,1961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6年印德簽訂了第二個印德協定,德國向印度的20個實驗室提供完備的設備;並為印度提供急需的新實驗室;向印度選派教授、專家。由德國大學培訓60名印度教師和技術人員。在20世紀60年代,德國總統以及柏林工業大學、布倫瑞克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波恩大學、漢堡大學斯圖加特大學的校長或副校長相繼訪問馬德拉斯。馬德拉斯分校校長也於1967年訪問了德國,與德國的學者、官員、政府代表、德國學術海外服務處等進行了深入地交流。

1974年,印德政府開始實施第四次印德協定,內容包括通過R&D項目建立印德大學間的合作關係,加強工業諮詢服務,啟動電機工程研究生項目。1981年,第五個印德協定簽署,兩國繼續加強大學間的合作項目,推動微處理器實驗室、低溫實驗室和高聚合物實驗室之間的學術交流,進一步交換訪學學者。在與德國合作的同時,馬德拉斯分校還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如1976年法國政府簽訂一項與馬德拉斯分校航空系合作和援助的協定。

印美項目

1958年,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準備由麻省理工學院(MIT)援建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為此美國工程教育協會和MIT派出兩個考察小組調查印度的工程教育。根據考察小組的報告,美國國際開發署於1961年組建了援助坎普爾分校的9所頂尖大學聯盟。

坎普爾分校先後有50位教師和技術人員在美國聯盟大學接受專門訓練。到1971年6月,坎普爾印美項目總計花費了750萬美元為坎普爾分校的各系和研究中心提供設備。普渡大學圖書館合作項目為坎普爾分校圖書館購買的書籍和過期期刊約4萬冊,價值720萬美元。

全面深化

20世紀80年代後,在德國學術交流服務中心資助下,六所IIT學校與六所頂尖的德國工業大學(亞琛、柏林、達姆施塔特、德勒斯登、卡爾斯魯厄、斯圖亞特)開展研究生合作培養。卡拉格普爾分校在科研、經費、設備、人才、課程等方面廣泛深入地開展了與國際合作,德里分校開展學生、教師交換,合作研究,博士和博士後獎學金項目等形式的合作。

開展科研合作

卡拉格普爾分校1982年成立贊助研究與工業諮詢中心,1996年到2000年,共進行了300個科研項目、價值6億盧比。其中來自國際機構的就有:英特爾、德州儀器、北方電訊、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福特基金會、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歐盟等。德里分校開展的國際贊助研究項目有:西南和東北季風時印度洋大氣與海洋的相互作用研究(美國海軍辦公室)、歐亞大陸雪蓋層對印度夏季季風的實際效應(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濕潤熱帶國家雨季收成研究(歐洲委員會)等。德里分校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摩托羅拉公司等國際組織和公司提供諮詢服務。

著名校友

姓名 備註
拉雅·古普塔 麥肯錫前董事總經理
阿倫·薩林 沃達豐空中通訊公司執行長
維克特·梅內塞斯 花旗集團高級副董事長
阿維·馬努德 高盛合伙人
拉科什·甘格沃 美國航空公司前總裁
尤曼格·古普塔 甲骨文公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阿倫·納特瓦力 貝爾前總裁
羅諾·杜塔 UALCorp子公司聯合航空公司的前總裁
拉凱什·甘瓦爾 USAirways的前執行長
皮扎伊 谷歌CEO
哈裹納拉仁 美國網際網路瀏覽器創辦人之一
麥尼扎斯 美國萬國寶通銀行行政總裁

盤點印度的大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