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毛派

印度毛派

印度共產黨(毛主義),簡稱“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主義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併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併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 印共(毛)通常被視為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派,他們在1967年策動領導了西孟加拉無地農民的暴亂,即“納薩爾巴里運動”。 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於1967年,他們在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起義,這被看成印度人民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起義發生後,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譯),對這一起義給予高度評價。

發展歷程

1969年,以武裝起義為鬥爭手段的印共(馬列)成立,但不到兩年,這個政黨就分裂了。總書記瑪瞿穆達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1972年,他死於獄中。在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離破碎,但是堅持毛澤東的階級鬥爭和人民戰爭理論,仍然是他們的共同點。

1971年的孟加拉戰爭對毛派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打擊。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良好關係,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這場戰爭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這種舉動很難被印度國內民眾的情感所接受,也進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分裂的過程中,親瑪瞿穆達的毛派還在七十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對林彪的兩股勢力。

分裂後,印度毛派陷於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讀者在《印度時報》上又讀到了一段文字:“極左分子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有明顯的回潮趨勢。”

毛派回來了。從1993年至今,印度綿延的貧困山區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們的勢力也從原來的4個邦擴展到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

1992年,印度前總理拉奧誠懇地向民眾道歉,認為政府始終沒有解決好土地改革的問題,而相關的承諾其實早在獨立前就已經做出。此後,一個選舉接一個選舉,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並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標——土地革命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大資本。在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印度農民的自殺率近年來也扶搖直上,社會分化加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報人員估計,目前的毛派武裝人員大概有兩萬人之多,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喪生,他們毀壞鐵路,搶銀行,劫獄,讓自己經常出現在印度報紙的頭版。

印度毛派領袖相信,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發展,而他們的理論變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贏一場戰爭,而是一邊採取偷襲戰術,一邊鞏固自己的根據地,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很深。

短短時間內,從尼泊爾邊境到印度東部,一條紅色走廊已然形成。在這條紅色走廊上,聚集著像比哈爾邦這樣印度最窮的地方,山脈險峻、叢林連綿,游擊隊在許多地方面對的都是缺員多達35%的印度警察和他們落後的武器。

在許多地區,毛派游擊隊已經取代政府來管理當地,並依靠稅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爾邦的叢林裡盛產竹子,毛派就向往來於叢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賦稅,並要求當地的道路建設公司同樣為之。而當政府帶領軍隊來到山區清剿毛派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受到當地農民的保護。印度毛派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建立了嚴密的地下組織,這使得不了解當地情況的軍隊和警察很難對他們有所行動。但是,他們的勢力也僅僅限於農村,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接受毛派這樣的極端組織,而像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卻可以憑藉自己的高效獲得民眾的支持,取得包括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在內的地方執政權。

2005年,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也公開表示:“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而且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係,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繫。”

印度毛派共產主義中心(Maoist Communist Center of India, MCCI)

恰蒂斯加爾省(Chhattisgarh)、奧里薩(Orissa)省、安德拉省(AndhraPradesh)三角地帶為納薩爾派武裝(Maoist)藏匿區域。

簡介:印度納薩爾派武裝印度的納薩爾派(Naxalites),是印度毛澤東主義革命武裝的一支。此前該武裝派別曾在印度製造過多起襲擊事件,印度政府也曾下令嚴防,與此次襲擊不同的是,此前該武裝派別只是針對政府武裝人員,並沒有襲擊平民。

納薩爾派游擊隊於1967年組建於西孟加拉邦。據稱,儘管這支隱藏在印度深山老林中的武裝組織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對印度安全構成的威脅卻是最大的。據印度情治單位估計,這支武裝大約有2000名作戰人員,但支持者無法統計,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最具實力的反政府武裝。印度情治單位和政府官員坦言,納薩爾派武裝之所以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是因為他們驅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過槍桿子來確保印度菸葉產品的價格,從而保證了當地窮人的收入。另外,由於納薩爾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別是廣大農村容易招收到女兵。 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也稱印度毛派共產黨,曾被印度總理辛格稱為印度國內的最大威脅。該組織是1967年從印度共產黨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原來主要以西孟加拉作為活動中心。近年來,其活動遍及印度近40%的國土,主要集中在欠發達的印度中部和東部農村,尤以所謂的“紅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積達92000平方公里。組織的人員共有5萬名,其中2萬名為武裝人員。該組織受到印度主流政治團體的普遍反對。

納薩爾起源於西孟加拉邦的小村莊,1960年代,因其領導者不滿於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妥協政策,公開與其決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對派。”1967年,他們領導了無地農民暴動,即“納扎爾巴里運動”,因為其骨幹成員崇拜毛澤東,鼓動印度農民和下層階級發起暴動,推翻政府和上層階級,於是,該黨被命名為印共(毛)。

歷史意義

在激進的學生運動中,該組織的實力得到展示,聲稱要將極端運動從鄉村蔓延到全國各地,並吸引更多學生加入,主張對“階級敵人”進行暗殺,並占領大學,對警察進行武力攻擊。印度政府在2009年2月在左翼極端組織活躍的8個省份發起針對該組織的全面清剿運動。[來源:背景資料:印度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 2010年04月06日20:27 騰訊新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