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斯魯厄大學

卡爾斯魯厄大學

卡爾斯魯厄大學創辦於1825年,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理工科院校,特別是計算機信息專業在全德國名列第一,根據DAAD官網2015年最新排名,經濟工程全德第三,電氣工程和機械工程排名第四。其前身是德國著名建築師魏伯納1805年開辦的一所建築學校。如今卡大是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大學,擁有12個系(其中包括德國創辦最早的計算機系),學生大約22552(WS2011/2012),根據2011年數據,其中外國學生3543名,中國學生567人,約占該校外國學生的16% ,約占全校學生的2.8%,教授373名,總教職工約8980。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卡爾斯魯厄大學(也叫: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KIT)

2006年卡爾斯魯厄大學成為德國首批三所精英大學之一,每年獲得政府補貼超過10億歐元的科研經費,象徵著德國高校改革向“精英”制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2009年10月同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合併為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

學校歷史

Universit&ampUniversit&amp

卡爾斯魯厄大學計算機系在所有德國高校同系中排名第一, 不僅歷史最古老, 而且在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上首屈一指, 尤其在機器人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這和大學紮實的數學基礎教育密不可分。卡爾斯魯厄市北部五十公里的沃爾道夫坐落著歐洲最大的軟體公司SAP, 大學計算機係為SAP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 SAP也與大學計算機系保持著密切的技術合作, 從資金和項目上為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優勢。除了計算機系, 卡爾斯魯厄大學的機械製造系在德國高校中也名列前茅。

卡爾斯魯厄大學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1825年巴登州路德維希大公仿照巴黎著名的多技術學校的模式,建成一所學校,當時名為“卡爾斯魯厄多種技術學校”。這所新學校合併了巴登州原有的一所建築繪圖技校和一所工程技校。此後學校一直不斷發展與重組。

在整個十九世紀,卡爾斯魯厄多種技術學校(從1865年起已初具工業大學規模)在組織管理、學科體系、學術認證等領域成為所有德語國家技術培訓機構的典範。

從1885年起學校開始使用工業大學的名稱,1899年地位已完全等同於綜合性大學。學校獲得頒發博士學位的權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位也可授予婦女,因為當時的巴登大公國是德意志王國第一個準許婦女進入大學學習的聯邦州。這很快為學校贏得“特別寬容”的聲譽。1915年學校的化學系授予一位女學生博士頭銜,這在德國還是首次。

從19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享譽世界。許多顯著的科學成果出自這裡,如海因里希-赫茨(Heinrich Hertz)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諾貝爾獎獲得者弗里茨-哈貝爾(Fritz Haber)研製成高壓合成氨;費迪南德-雷騰巴赫爾(Ferdinand Redtenbacher) 創立了德國最早的機械製造學科體系,為新一代的工程師奠定了技術發展的知識基礎。

從19世紀中期開始,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歷史學家弗蘭茨-施納貝爾(Franz Schnabel)。他在其代表作品《十九世紀德國史》(1934)中表達了他由工業大學的誕生得到的理念:“在套用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中,十九世紀的資產階級找到了他最完美的表現方式。。已在西方世界的發展中存在了幾百年的自治與實用化的精神由此得以實現。”

1948年夏天,在經歷了納粹時代和幣制改革給大學財政帶來的困難之後, 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幾乎面臨被關閉的危機。於是州政府決定,將原有的專業合成三個系,即自然與社會科學系、建築系和機械工程系。但這只是暫時的解決辦法, 能用於重建的經費很少, 大學的現代化腳步緩慢。當時的物理課教室是克里斯蒂安-格特森(Christian Gerthsen)作為受聘條件,歷盡萬難才爭取來的。這間教室有750個座位和技術設備,是當時同類教室中最先進的。

1962年,經過多年的申請與盼望,大學圖書館終於建成了。在六十年代,大學學生人數快速地增長,這同時也使教授人數不斷增加。到1970年底學校已有141個教授職位。隨著學生、教授人數的增長及新的教學和研究範圍的擴大,設立的系也越來越多,到1973年,學校已有12個系。

從1967年開始,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開始叫做綜合性大學,儘管如此,學校還是堅持繼續使用工業大學的名字,所以直到現在,校名後面還用括弧注有“工業大學”的縮寫。這在德國大學中是獨一無二的。

學校聲譽

在2006年4月11日,關於建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s für Technologie /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T))的契約由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黑普勒Horst Hippler和埃斯特曼Dieter Ertman以及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的珀普Manfred Popp和雷托Sigurd Lettow簽署。 2006年4月25日,關於KIT的新聞發布會召開。自2006年7月1日起,兩個機構在共同的信紙上使用KIT標記。

雙方研究所的合作開始於2006年7月1日。

2006年10月13日,第一輪的精英倡議計畫公布,卡爾斯魯厄大學,慕尼黑大學以及慕尼黑理工大學勝出。這直接成 為KIT被建立的合理理由。

一份屬於內部協定的KIT成立契約最終在2007年12月13日被簽署,在這份檔案里兩個機構有義務繼續推動這份合併計畫,直到兩個機構的完全合併,2008年2月相關的慶祝活動在卡爾斯魯厄的會議中心舉行,聯邦及州的教育部長也出席了此次慶祝活動。 、

2009年7月8日,巴登符騰堡州州議會通過了KIT合併法案。

2009年10月1日,合併法案正式生效,KIT成為了一個法律實體,既是一所大學同時又是一所亥姆霍茲聯合會旗下的大型研究機構。

2010年學校的研究資金約7.32億歐元,其中來自聯邦政府為2.1億歐元,來自州為2.4億歐元,來自第三方為2.83億歐元。

學科設定

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

學校的主要研究方向:數學分析、代數幾何、套用數學、工程數學、力學、隨機論、實驗核物理、天文物理、理論物理、凝聚態理論、套用物理、氣象學、地球物理、結

晶學、放射化學、化學技術、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動物學、遺傳學與毒理學、岩石學、微生物學、房屋建築、房屋規劃與設計、攝影測量學與地形學、土壤力學與地基建築、給水設備、工程生物學、公路與鐵路建設、天文測量與電子測量、供水與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地球動力學、大地測量學、給水設備建設與水文學、建築靜力學、核工程、技術熱力學、機器製造中的計算機運用、機器製造與重型汽車、內燃機、通用機器製造技術、技術力學與工程中的穩定性、工業技術、石油化學與有機工藝學、加熱技術、食品工藝、信息工藝、套用輕工技術、控制與操作方法、高頻技術、電機工程、計算機工程中的電子學、工藝測量技術、電動裝置與動力電子學、理論電子技術與測量技術、照明設備、通訊系統、資料庫與信息系統、數據系統的組織、計算機自動化系統、程式設計系統、作業系統、哲學、歷史、社會學、法律、文學、藝術史、環境美化與園林、經濟工程學、企業管理、保險學、金融與價值、政治經濟。

2011年,為了適應市場需求,KIT還將傳統強勢專業機械製造中的材料科學與工程獨立成系,從而培養材料方面的優秀人才。

學校排名

國內高校排名

全球高校網(4ICU)國家高校排名 第15名

明鏡國家高校排名 第6名

經濟周刊德國國內頂尖大學 第3名:其中,信息學和亞琛工業大學並排 第1名;電子學和經濟工程 第2名;機械製造 第3名

全球高校排名

韋伯麥特里克斯網(Webometrics)世界大學排名第142名

法國巴黎高等礦業學院世界大學排名 第64名

2010THE世界大學排名 第187名

2011年THE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 第196名

2012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 第151名

2013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 第154名

2008年QS世界大學排名 第207名

2009年QS世界大學排名 第184名

2010年QS世界大學排名 第166名

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 第184名

2012年QS世界大學排名 第141名

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 第116名

全球高校專業排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技術專業大學排名 第72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QS自然科學專業大學排名 第168名

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機械,航空及製造業 第46名

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電腦科學與信息系統 第40名

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電子電氣工程 51-100名

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土木工程,結構工程 第33名

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化學工程 第42名

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材料科學 第39名

201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學科排名-材料科學 第36名

2013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工程/技術與計算機科學世界兩百強大學 第76-100名

2013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數學與自然科學世界兩百強大學 第101-150名

國內MBA排名

全球教育商學院排名網國家商學院排名 第30名

同時KIT也是德國TU9 重要成員之一。

語言要求

德語要求:申請大學預備部最低學時:600 申請直接入大學最低學時:800

著名教授

.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年2月22日—1894年1月1日),1885年至1889年任卡爾斯魯厄大學物理學教授。德國物理學家,電磁波的發現者。1886年至1889年,他在卡爾斯魯厄大學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

.奧托·雷曼(Otto Lehmann,1855年1月13日—1922年6月17日),1889年至1922年去世任卡爾斯魯厄大學物理學教授,1900年至1901年曾任校長。德國物理學家,液晶研究的先驅。1912年起曾多次被提名諾貝爾獎。

.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Ferdinand Braun,1850年6月6日—1918年4月20日),1883年至1885年任卡爾斯魯厄大學物理學教授。因“發明和改進無線電報”,與馬可尼共同獲得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著名校友

諾貝爾獎獲得者:

費迪南德·布勞恩(Ferdinand Braun),因“發明和改進無線電報”,與古列爾莫·馬可尼共同獲得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因“對單質合成氨的研究”,獲得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Lavoslav Ružicka)因“對聚亞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獲得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

赫爾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因“對高分子研究以及確立高分子概念”,獲得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

讓-馬里·萊恩(Jean-Marie Lehn),法國化學家,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納米研究所所長。因在分子的研究和套用方面的新貢獻和美國科學家克拉姆,佩德森共獲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

著名校友:

.卡爾·本茨,德國工程師,汽車工業的先驅。他於1860年至1864年就讀卡爾斯魯厄大學,1885年他製造了第一輛汽車,1914年卡爾斯魯厄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頭銜。

.羅蘭·馬克,德國企業家。

.埃米爾·馮·斯科達,德國企業家。他於1969年至1974年就讀卡爾斯魯厄大學機械系,1975年他建立了德國最大的主題公園之一“歐洲樂園”。

.弗蘭茨·呂羅,德國機械科學家,被稱為運動學之父。

.奧古斯特·蒂森,德國工業家,世界500強之一的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的創始人。

.迪特·采徹,1971年至1976年就讀於卡爾斯魯厄大學電子信息系,自2006年1月起擔任前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董事局主席。

.哈索·普拉特納,世界最大商用軟體生產商SAP集團創始人之一,2003年以前是董事局主席,任職於監視會。

.迪特瑪爾·霍普,世界最大商用軟體生產商SAP集團創始人之一,於1988年至1998年任職董事局主席,2003年以前任職監視會主席。

.克勞斯·奇拉,世界最大商用軟體生產商SAP集團創始人之一,卡爾斯魯厄大學物理系畢業。

.弗里茨-魯道夫·君馳,德國計算機先驅之一,卡爾斯魯厄大學物理系畢業,發明了虛擬記憶體技術。

.弗朗茨·費倫巴赫,世界最大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博世公司主席,卡爾斯魯厄大學經濟工程系畢業。

.施特凡·寬特,寶馬集團董事之一,擁有17.4%的股權,經濟工程系畢業。

.愛德華·泰勒,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有“氫彈之父”的稱號。

.卡斯特·施保羅,德國最大航空公司漢莎航空集團董事局主席。

.劉瀟,劉少奇幼女,曾在卡爾斯魯厄大學攻讀遺傳工程學。

.劉琪琪(音譯),德國知名華裔青年建築師,供職於gmp德國建築師事務所,其作品多次在國際建築設計展獲得好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